运输企业的发展
⑴ 我国运输业发展的现状
现状分析:
(一)制度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甩挂运输的发展曾经受到管理制度的严重制约,为此,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对制约甩挂运输发展的具体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半挂车牌证管理问题。《通知》规定:“完善挂车证件携带、保管与交接管理,挂车道路运输证和机动车行驶证应随车流转。”在制度上允许牵引车与半挂车自由组合(突破企业和行政区域的界限),为甩挂运输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半挂车车辆检测问题。《通知》规定:“减少挂车检验次数”。由于挂车行驶里程低且本身不具备动力,将半挂车的检测制度区别于牵引车,减少挂车检验次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降低了运输生产时间的损耗。三是海关监管问题。《通知》规定:“经海关同意,牵引车与挂车可以分离,提高牵引车周转效率。”从而打破了原来将牵扯车、半挂车、集装箱视为一体化组合进行监管的困境,使得牵引车在报关检验的等待时间里,能够与挂车分离并独立运转,提高了运输生产效率。四是通行费问题。《通知》规定:“对道路运输经营者所拥有的汽车列车应按照一车一挂的标准征费,对超出牵引车数量的其余挂车不再征费。”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物流成本。五是半挂车保险问题。《通知》将半挂车定位为‘可移动的集装箱’,为明确半挂车不单独缴纳保险费,不独立承担风险责任创造了前提条件。
但是,由于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不同,原有的制度障碍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制约了甩挂运输的发展。
(二)运输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道路货运业经营主体呈现明显的“小、散、弱”特点。全国道路货运业户中,个体运输业户占90%左右,平均拥有车辆数仅为1.5辆,10辆货车以下的业户比例高达91.6%,道路运输业缺乏引领行业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骨干龙头货运企业。这种“散兵游勇”状态不利于甩挂运输的发展:一是使甩挂运输无法得到充足而稳定的货源保证。甩挂运输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保证两头有货,线路流量相对平衡,如果仅凭临时客户,货源无法组织,采用甩挂运输既困难又不经济。二是增加运输组织的难度和复杂性。甩挂运输经常需要不同牵引车和挂车的频繁组合,散兵游勇的状态会使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配合出现各种间歇,增加管理成本,影响整体效率。三是形成不利于甩挂运输发展的外部环境。组织化程度过低容易引发压低运费、超载超限等恶性竞争现象,形成不利于甩挂运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货运站场难以满足需求货运站场是甩挂运输组织的中心,是甩挂运输赖以生存的基础。甩挂运输对道路货运站场的数量、布局和服务功能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的货运站场现状难以满足服务需要。一是货运站场数量难以满足甩挂运输需要。我国现有道路货运站场3104个,数量明显不足。二是货运站场布局难以满足需要。大部分站场规划选址不合理,远离货源、远离市场,没有很好的与周边集疏运网络衔接,造成甩挂运输服务供给和市场需求矛盾。二是货运站场服务功能难以满足需要。已有的货运站场中,达到一级货运站仅有234个,二级货运站279个。货运站场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简陋等问题,无法满足甩挂运输的仓储、装卸搬运、配载、装箱、包装乃至汽车检修和商检等一系列服务,成为制约甩挂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道路运输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一是道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水平低。部分运输企业还没有信息管理系统,沿用黑板公告、简报、短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组织货物运输,这种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对甩挂运输车辆动态调度和管理,组织货物配载的要求。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有待完善。
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整合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资源(信息、技术、物流设备等),难以满足甩挂运输区域整体运营的需求。三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滞后。现有的行业、企业间信息平台没有有效连接,难以满足甩挂运输快速进行电子单据、数据交换的需要,影响了甩挂运输的整体效率。
(五)车辆配备难以满足需求甩挂运输对车辆配备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技术上,需要标准化的车辆配备,确保不同的牵引车和挂车之间能够自由组合;在数量上,需要牵引车和挂车配比要达到1:3左右,从而实现“一拖”配“多挂”的运力优化。但是,我国目前的货运车辆技术状况普遍不佳,车型庞杂,牵引车和挂车数量明显不足;已有的甩挂车辆标准化程度低,相互之间不能自由匹配,出现“挂不上、拖不了”的情况;运力结构不合理,牵引车和挂车比仅为1:1.12,拖挂比明显偏低,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甩挂运输的发展。
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甩挂运输是道路货运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国家管理政策、企业组织化程度、货运站场功能、信息化水平、运输设备配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单靠普通道路货运业主个体的力量,难以发挥甩挂运输的整体优势。因此,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从宏观上进行统筹调控,调动个体运输企业的积极性,营造适应甩挂运输发展的大环境。
⑵ 物流运输的行业的发现前景如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9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回采购经理指数(答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生产量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均上升,指数升幅在0.1至1.5个百分点之间;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下降,指数降幅在0.1至1.1个百分点之间。
翻译过来就是四句话“经济运行有企稳迹象、社会需求仍有下行压力、生产经营活动偏冷、企业用工趋于减少”。
⑶ 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
运输行业的重要性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快速提高,不管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的发展与变化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在其中公路运输又成为运输行业的重中之重。 2004年,全国公路客运量累计完成运输量为162.89亿人,同比增长11.2%,同时旅客周转量全年达到8719.15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3.5%;完成货运量121.36亿吨,同比增长9.9%,完成货运周转量7621.3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4%,2004年,全国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7596亿吨公里,比2003年增长7.0%;全国公路旅客货物运输周转量8765亿人公里,比2003年增长13.9%。 2005年全年我国公路运输客运量总计为168.4亿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公路旅客周转量总计为9241.7亿人公里,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2005年我国全年公路货运量总计为131.4亿吨,与2004年累计同期相比,增长了8.3%,公路货运量周转量总计为8475.8亿吨,与2004年同期累计相比,增长了11.2%。由于目前我国运输业瓶颈效应尚未消除,而陆上运输方式中铁路运力增长有限,因此公路运输将是全社会物流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受益者。 公路运输随着治超的深入以及降低大吨位车辆路桥通行费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运价水平回落,货运量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运输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我国公路在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总和。根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210万至230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目前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高速公路连接率将达到90%,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 莲城物流 www.dglc56.com
⑷ 简答目前我国运输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转和不断转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变革,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从长远规划来看,交通运输行业距离现代化的转型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交通网路铺设、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才能推进整个行业的不断升级。
公路投资金额较高
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背景来看,投资始终是带动行业前行的最大因素。据了解,自2009年以后,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2%,而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2013年1-11月,我国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9090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公路完成投资12446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较前10个月放慢0.2个百分点;铁路完成投资5114亿元,同比增长0.9%;水运完成投资1376亿元,增长1.2%。可见,公路投资金额最高,铁路其次,水运和民航占一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公路建设就进行了市场改革,完全开放的投资建设,催生了多样化的投资行为。所以尽管公路投资的规模巨大,却没有获得如铁路投资那样的市场反响,但是公路建设却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增长。
客货运量增幅较低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交通运输的客运量和周转量更是反映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013年11月,全社会完成客运量33.2亿人、旅客周转量2386亿人公里。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11.3%;公路客运量增长4.9%。全社会完成货运量40.0亿吨、货物周转量16918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3.0%;公路货运量增长12.1%。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客货运量均有所增长,但是从市场需求与运营能力上分析,这一增长幅度明显偏小。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铁路客货运量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由于铁路需求动力不够,而是由于铁路运送能力长期短缺,导致了铁路需求不能释放。所以在未来发展中高速铁路的快速推进将是势在必行。
尚未达到一体化阶段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压力的双重推动,未来几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仍将继续保持在高速建设阶段,通过完善公路和铁路等主要交通脉络,逐步提升整体交通运输能力,从而为构筑现代化交通网络提供基础。
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各自发展,互联互通,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阶段。严格来说,我国尚处于第二个阶段,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各自规划,各自建设,无法做到良好的衔接运输。
一体化阶段则是要求能够达到无缝衔接的零距离换乘。尽管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能够看到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仍然没有做到航空枢纽与高速公路及高铁的相互衔接。
而从国际交通的发展来看,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达国家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就已经基本形成,而现今他们所追求的则是通过降低车辆能耗、提升物流水平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可见与国际交通模式相比,我国在综合规划、实际建设甚至交通领域的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向一体化阶段推进将是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
加速交通网络布局
那么为了加速发展进程,未来几年我国仍将在加大投资、集约资源、升级规划等方面不断发力。从实际规划来看,我国发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及《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就将从3个方面构成未来的发展体系。
其中,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在保障公共运输安全、增强通行能力、节约资源等方面发挥集约效应。而铁路建设尤其是港口铁路、西部铁路以及煤运通道铁路,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资源的转送,即通过建立全国综合性通道,将沿海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物资快速运至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充当加工者的角色,为沿海地区服务,从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除了发展基层交通运输方式,未来几年我国民航运输也将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将在一些重点城市建设民用支线机场,尽管这些支线机场的利润并不高甚至亏损,但是其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未来的投资吸引具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⑸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 )
旧中国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自1872年清政府创建招商局,到新中国成立前的70多年,运输发展极为缓慢,装备破旧,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民间运输工具大量使用,运输布局很不合理,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2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网持续发展
建国初期,新中国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交通运输建设。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巩固国防的需要,经过50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 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 ,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 和24.3%。福建、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三、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1998年,我国铁路复线已由1949年的867公里增加到19673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由1949年的4%提高到34.2%。为了满足运输量日益增长的需要,铁路线路钢轨也在向重型化发展 ,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 50公斤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979公里,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1998年末,电气化铁路里程已占22.5%,比1978年增加20.4个百分点;铁路自动闭塞里程21042公里,半自动闭塞里程41360公里,已完全替代了落后的路签、路牌等人工闭塞方法;有87.5% 的铁路车站安装了道岔的电气集中装置,改变了落后的分散人工操作方式。
1949年,全国8.08万公里的公路中,铺有路面的仅占40%,1998年,已提高到93%。八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尽管起步晚,但取得了飞速发展。“八五”期间,高速公路由“七五”末的522公里发展到2141公里。进入“九五”,高速公路以年均1000多公里的速度增长,1998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733公里,跃居世界第七位,短短的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些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在内河通航里程中,水深一米以上能通行轮驳船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2.9%提高到1998年的60.5%。沿海主要港口的万吨级深水泊位,1998年已达468个,比1978年增加335个。
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各种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标志着现代运输业的建立和发展。建国初期,约有一半左右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而在1998年完成的货运量中,由现代化运输工具承担完成的运输量已占98%以上;铁路牵引动力由蒸汽化逐步向内燃、电气化过渡,1998年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拥有量已占机车总台数的 86.4%;在铁路货车中,载重量在60 吨及60吨以上的大型车辆占97.8%,铁路货车静载重已由1950年的26.6吨提高到1998年的57.6吨;民用运输船舶,经过不断调整结构,大中型船舶大大增加,使船舶的载重吨位得到大幅度提高,1998年,全国民用运输船舶达到26万艘,4800万载重吨位,比1978年分别增长1.6倍和2倍;远洋运输也有较快发展。1998年,我国远洋船队运力超过2400万载重吨,可以航行到世界上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集装箱运输80年代持续快速发展。1998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1万国际标准箱(TEU ),上海港已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强;许多港口吞吐能
力正朝着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运量稳步增长,运输结构逐步改善
近5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运输量成倍增长。1998年,旅客运量完成 137.7亿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旅行 11.03次,比1950年的0.37次提高29倍。1978年,完成货运量24.9亿吨,比1950年的2.16亿吨增长10.5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运输量大增,1998年全社会货运量达到126.4亿吨,又比1978年增长4.1倍。其中,铁路增长46.4%,公路和水运分别增长10.5倍和153.1%。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增加,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长,199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比1952年增长了63倍。
在运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运输结构逐步改善。铁路运输仍保持着大通路、主干道的重要作用,承担着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的运输任务,但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比重开始下降,货物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4.4%下降到1998年的32.5%,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也由1978年的62.7%下降到35.4%。其他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快速提高,减轻了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的压力,使铁路运输运力紧张状况得到较大缓解。公路、水运和民航的潜力开始得到发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公路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 29.9%上升到 56.3%,水运货物周转量则由1978年的38.4%上升到51.3%,民航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6%上升到7.6%。
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开始,铁道部对所属企业先后实行提取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制,对少数单位进行利润递增包干试点。1983年,国务院对铁路运输实行税后利润递增包干等办法后,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年,按照铁路运输特点,陆续将20个铁路局合并成12个,有力地加强了集中统一指挥和车流调整,提高了运输效率,扩大了运输能力。1986年,国务院正式对铁路实行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经济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加快了新建铁路和旧线改造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铁路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生产布局和运输产品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先后停办了1016个小站的客运业务和 433个小站的货运业务,使铁路运输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同时,为了适应运输市场需求,以大面积提速为龙头,在旅客运输上推出了快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朝发夕至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在货物运输上,推出了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快运货车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在开拓运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8年新的运行图中,铁路客车总对数增加到1108对,其中,快速列车80对,比原运行图增长了 1倍,夕发朝至列车由原来的64列增加到228列,增长了2.5倍。
交通部门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下放,逐步实现由主要管企业转向全行业管理。对沿海的主要港口实行政企分开、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方针,各下放港口的利税和基本建设折旧基金全部用于“以港养港”,实行以收抵支,增强了港口的自我发展的活力。地方交通也将省属企业下放到中心城市或地、县一级,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初步健全了省、地(市)、县、乡(区)四级的运输管理机构,为实现全行业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宽,调动了全社会办交通的积极性,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办交通的繁荣景象。1998年末,全国个体及联户拥有客货汽车191万辆,比1984年增长10.1倍,已成为社会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运输部门也积极端正经营思想,改变经营作风,为用户着想,在客运方面开展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在货运方面推行产、运、销一条龙服务。
民用航空在原有地区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六个航空公司,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地区管理局仅作为国家管理民航事业的政府机构,实现了政企分开。民用机场改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实行收费制度,向所有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开放并提供服务。
5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20年,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除部分铁路干线和民航热点航线以外,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基本能满足运输需要。交通运输也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开放和竞争,运输方式之间、运输方式内部的竞争局面开始形成,乘客和货主对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竞争也使运输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前进中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50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和生产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产规模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长期以来交通运输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欠帐过多,运输市场仍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比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 、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运输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运输管理模式,很难组织有效的跨地区、多方式的运输一条龙服务体系,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给运输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困难。铁路运输因运价长期偏低,近年来已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公路和水运企业因无法形成区域性运输网络体系,导致局部区域客货源不足,车辆和船舶的空驶率偏高,运输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严重。
2 、现有的运输设施及设备仍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设备落后,蒸汽机车完成的运量仍近五分之一,5 万多公里的铁路线路,有约40% 的区段运输能力基本达到饱和状况,旅客运输超员现象时有发生;公路道路还没有形成干线网络,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仅占全国通车里程的9.5%,等外路的比重则高达20% ,且断头路大量存在,部分公路路段流量超过设计能力,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港口接卸能力和疏运能力不配套,压船压港的现象经常发生;内河船舶老旧程度严重,航道通航条件差,水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民用机场数量少,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还有一半多没有通航。
“九五”及到2010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目标是:客货运输在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将重点解决大通路、主干线运能不足的矛盾,以提高运输效率,改善道路状况,加强安全保障,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发展方向。铁路建设应积极推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利用外资、合资的形式,加快铁路网络,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步伐。公路建设将大力提高现有公路质量,解决大中城市间道路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深化公路运输企业改革,形成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跨地区经营的骨干运输企业。大力加强沿海、内河港口建设,提高港口专业化作业水平。航空运输以改造现有机场,提高运输安全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同时,加快综合运输系统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运输大通道。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交通运输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对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必将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交通运输落后状况和被动的局面,在总体上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和总体战略
一、公路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 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 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 67万公里。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60年代,我国在继续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 3公里/百平方公里。
(2)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 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1978年的1. 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 3%提高到1999年的12. 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省份已实现全部县道铺筑沥青路面乃至达到二级技术标准,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对公路桥梁、隧道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推动了公路桥梁、隧道数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先后在主要江河和一些海峡建设了一批深水基础、大跨径、施工难度很高的桥梁,如黄石长江大桥(我国交通部门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跨长江特大型桥梁)、万县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跨径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钢悬索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风陵渡黄河大桥、济南第二黄河大桥,广东虎门大桥、山东女姑山跨海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这些工程标志着我国深水基础、大跨径桥梁建设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1999年底,全国公路桥梁已达到23万座,总延长8006公里;隧道1257座,总延长407公里。 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1986年我国第一座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公路隧道——鼓山双洞隧道在福州一马尾一级公路上建成。之后,又相继建设了中梁山、缙云山、六盘山、八达岭等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公路隧道工程。
二、公路建设评述
5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近20万公里等外公路,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4. 4%,西部地区更高,达到21. 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
因此,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重点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等级,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沿海港口发展概况
1. 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四百公里,沿海十一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省)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六,有着发展海运事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和重要的经济基础。
2. 解放初期,全国(除台湾省外)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多数港口处于自然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建国以来,港口建设逐步展开,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2.1 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港口发展主要是以恢复改造为主,仅新建了湛江和张家港港,全国共新建、改建万吨级泊位30个,平均每年仅增加1个泊位。
2.2 七十年代初至1980年。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首次出现压船压港局面,1973年周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三年内新开工建设58个泊位,并对老码头配备了100多条装卸作业线。新建了大连、秦皇岛、青岛、南京原油装船港,开辟了防城新港。到一九八○年共建成5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平均每年建成深水泊位6个,新增吞吐能力1200多万吨。
2.3 “六五”时期。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经济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外贸海运量猛增,港口又出现了接连不断的严重堵塞局面,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国家将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计划开工建设132个深水泊位,建成54个,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这一时期建设了宁波北仑港区十万吨级矿石、石臼港、秦皇岛港十万、五万吨级煤炭装船码头及上海、广州、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等,重点解决煤炭、集装箱运输的需要。到1985年底,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到200多个,吞吐能力3亿吨以上。
2.4 “七五”和“八五”时期。全国港口共新建深水泊位217个,到1995年底,沿海主要港口拥有中级以上泊位782个,其中深水泊位417个,总吞吐能力达到7亿吨。
2.5 40多年来,我国除对原有港口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外,新开辟了石臼、张家港、深圳、湛江、防城等深水港,并在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镇江、南京、上海、宁波、福州、厦门、黄埔等15个港口开辟了新的深水港区,使港口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3. 港口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仍然不相适应。
⑹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现代化步伐,从被动适应逐步转向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促进作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当代运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它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地发展运输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运输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水平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同时,交通运输推动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担负着社会产品的流通任务以及在国防建设与防务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对人民生活、政治和国防建设以及国际的经济发展和合作都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应该配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以及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合理配置、集约利用运输线路资源,衔接优化各种运输设施空间布局。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与扩大交通网覆盖面相结合,提高网络承载能力与增强运输机动性相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协调。以人为本,强化枢纽衔接和一体化运输设施配置,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舒畅、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注重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节能减排,整合既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交通安全。以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以体制改革为保障,促进运输市场体系的完善;以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主线,加强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枢纽建设;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和农村交通条件;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⑺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交通业的发展: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9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6.43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为5.76万公里,地方铁路营业里程0.67万公里。除西藏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为铁路所联通,形成了以“九纵十横”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全国铁路网络系统。
1,铁路路网。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能源运输干线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等省(区),主要担负着以煤为主的能源运输任务。目前,我国铁路能源运输基本形成了三大运输线:以大秦——京秦新线、京包复线和京原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北线,以石太——石德——胶济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中线和以兖石——新菏——侯月新线及新焦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南线。
南北铁路干线由京沪、京广、京九和焦柳四条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干线构成,主要担负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物资交流和长途旅客运输任务。
华东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铁路运输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华东铁路干线主要由新、旧两大干线构成,旧线为沪杭线、浙赣线,新线为阜淮——淮南复线、宣杭线、皖赣线、合九线和芜裕轮渡。
西北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同时又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加快铁路建设对开发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过多年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基本形成兰新、包兰、宝中、西陇海等四条铁路干线。
西南是我国铁路建设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为开发大西南,国家从改善交通条件着手,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先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成昆、南昆等铁路。目前已形成的以宝成、襄渝线为主的北通路和以湘黔、贵昆、南昆为主的南通路两大对外主通道,为加强西南与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的沟通、加快西南地区经济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粮食、木材生产基地,铁路运输较为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京沈、京通和集通线为主的三条进出关通道。
2,铁路客货运输。1997年,我国铁路完成客运量92578万人,客运周转量3548.2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5.68%和增长6.7%;完成货运量169734万吨,货运周转量13097.1亿吨公里,分别比1996年增长0.55%和0.97%。铁路客货运输在运输市场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1)铁路客运。近几年来,在全社会客运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我国铁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逐年下降、旅客平均运距逐渐延长;在铁路客运紧张状况逐步缓解的同时,铁路运输所占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长期以来铁路运价偏低,并且承运了大量短途旅客,既挤占了铁路运输能力,又未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也妨碍了铁路旅客服务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随着铁路运输政策及客票价格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中,短途客流分流到其他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上,从而使铁路承运长途旅客比能增大,铁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铁路货运。铁路货运主要以大宗货物为主,煤炭、矿建材料、石油、粮食、木材等占总运量的85%以上,其中仅煤炭一项就占总货运量的46%。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产品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许多货物的运输距离较长。我国铁路货运平均运距一般达800公里左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为的货物不合理流动逐步减少,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铁路货运需求的增长相对趋缓、运输压力有所减轻,一些限制口的运输状况也逐渐好转,从而为铁路充分满足影响国民经济大局的煤炭、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创造了条件。
铁路在完成大宗货物运输的同时,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已在部分对铁路货运市场影响较大的区段开行一批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货物快运班列,以快捷、方便、准时的运输服务,拓展货运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公路里程、公路运输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均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22.64万公里,较1978年增长1.38倍。目前公路网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全国97%的乡镇通了公路。以国道为主干线,以省道、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公路网络。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目前,我国共有国道干线公路69条,总里程达10.62万公里。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1997年底,全国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4771公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公路客货运输。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我国公路完成客运量120.5亿人,客运周转量5541.4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增长7.35%和12.89%;完成货运量97.65亿吨,货运周转量5271.5亿吨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0.76%和增长5.19%。
(1)公路客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八五”以来,随着我国公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公路客运以其快速、灵活、方便的优势快速发展。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客运量比“七五”增长51.8%,年均递增9.8%,同期公路客运年均递增率达11.1%。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新增旅客运量中,公路客运量占99%。公路客运除在运量上大大高于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外,自1995年起,其旅客周转量占全国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也已超过50%。
导致公路客运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公路对铁路继续保持在中、短途客运上的分流优势;二是公路客运因高速公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而在中、长途客运上逐步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场站及车辆等服务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公路客运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在逐步改善,使公路客运对旅客的吸引力在提高。
(2)公路货运。公路货运主要从事短途货物运输,1997年全国公路货物运输的平均运距仅56公里。与公路客运相比,公路货运的发展相对缓慢一些,1997年,公路货运量出现了0.76%的负增长。近7年来,公路货运量的平均年递增速度为4.36%,低于公路客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全社会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时效性产品将逐渐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上我国产业布局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地区间各类物资的交流仍将呈增加趋势,公路货运将以其小批量、快速、“门到门”运输的优势,在高价值、高时效的区域内及区域间货物运输中将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水运发展的特点是沿海港口和远洋运输发展较快,内河运输发展较缓慢。1997年,我国主要港口吞吐量为13.09亿吨,比1996年增长2.75%,水运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2.26亿人和155.8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1.31%和2.97%;水运货运量完成11.34亿吨,货运周转量完成19235.0亿吨公里,比1996年分别下降10.78%和增长7.68%。
1,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已有沿海和内河重要港口170个,其中主要沿海港口29个,主要内河港口28个。共有泊位6424个,其中沿海主要港口泊位为1282个、深水泊位449个。沿海港口在我国港口设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1997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数为1330个(其中深水泊位450个),只占全国的15.2%,但完成的货运吞吐量达9.08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69.4%。在港口建设方面,集装箱运输港口设施发展最快,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海上集装箱运输,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集装箱专用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57个,年吞吐量达到771.2万标箱。
1997年底,我国可通航内河航道总里程为10.98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航道6.43万公里。近些年来,由于在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加上航道整治资金缺乏和对航道整治的重视不够,使河航道里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航道通航能力较差、水运技术及装备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运输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
2.客、货运输。
(1)客运。水上客运由内河客运、沿海客运和远洋客运组成。1997年,我国水运客运量为2.26亿人,其中长江各港口间完成客运量为2240万人,沿海各主要港口间完成客运量5755万人,远洋客运除津、沪等少数港口外,其他港口尚未开办客运航线。因水上客运速度较慢,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近几年水上客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徘徊在不足3亿人的水平上。1997年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17.1%。尽管水运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全国水上客运局面未有根本改变。
(2)货运。我国水运货运由远洋运输、近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组成。水上货运主要承担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和国内能源(主要是煤炭)、矿建材料、粮食等的运输。除近、远洋运输因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稳步发展外,沿海及内河水运发展不很乐观,除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外,在件杂货及农副产品等对时效要求较高的物资的运输上,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已无比势可言。 管道运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管道运输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1997年,我国管道总里程达2.04万公里,主要分布于新疆、陕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年的管道输送量为16002万吨。
管道输送所涉及货物品类较少且较单一,因此,其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影响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较高,输送成本较低,而且占用土地较少,对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后许多输送量较大的气体、液体物的较佳输送方式,煤等亦可转换成液体——煤浆进行输送。
⑻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
—交通运输从发展至今,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四个方面。复制来的,其实不怎么准确!
一、铁路运输发展史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了。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正式开业运营,标志了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重视。在它的发源地英国自不必说,修筑铁路成为最热门、最时髦的事情。进入19世纪,西欧各国和美国都进入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到19世纪后半叶,铁路热已经扩展到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国。在铁路的快速发展下,高铁也开始了它的发展。
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速度超过200km/h的高速铁路--东海岛新干线。随后,各个国家也开始了自己国家高铁的发展。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已经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二、水路运输发展史
水路运输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还在石器时代,就以木作舟在水上航行,后来才有了独本舟和船。人类在古代就已利用天然水道从事运输。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资省,是一些国家国内和国际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水路运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500年已经制造舟楫,商代有了帆船。
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开始工凿运河。唐代对外运输丝绸及其他货物的船舶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其航线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巨大船队七下西洋,历经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蒸汽机装在“克莱蒙特号”船上,航行在纽约至奥尔巴尼之间,航速达每小时6.4千米,成为第一艘机动船。19世纪蒸汽机驱动的船舶出现后,水路运输工具产生了飞跃。1872年,我国自制的蒸汽机船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水路运输发展的一直很迅速,当今社会各国水路运输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船舶方面,主要表现在船舶的大型化,船舶专业化和通用化,以及船舶的高速化和自动化。在港口方面,主要表现在泊位深水化,船头专业化,以及装卸机械化和自动化。
三、公路运输发展史
今公路运输是在公路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担短途客货运输。现代所用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因此,公路运输一般即指汽车运输。在地势崎岖、人烟稀少、铁路和水运不发达的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公路为主要运输方式,起
着运输干线作用。
公路运输是19世纪末随着现代汽车的诞生而产生的。初期主要承担短途运输业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后,基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运输走向发展的阶段,不仅是短途运输的主力,并进入长途运输的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公路运输发展迅速。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网,汽车工业又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促使公路运输在运输业中跃至主导地位。
公路运输有一下的特点:
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输速度较快
4、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5、掌握驾车技术较快
6、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
7、运行持续性差
8、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
四、航空运输发展史
航空运输始于1871年。当时普法战争中的法国人用气球把政府官员和物资、邮件等运出被普军围困的巴黎。1918年5月5日,飞机运输首次出现,航线为纽约—华盛顿—芝加哥。
30年代有了民用运输机,各种技术性能不断改进,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航空运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建立了航线网,以各国主要城市为起讫点的世界航线网遍及各大洲。
60年代后期,航空运输进入了现代化的世界航空运输时代。
目前,世界航空运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行业。以世界各国主要都市为起止点的世界航空网以遍及各大洲。
我国最早的民航航线是北京到天津,1920年4月试航,载运旅客和邮件;同年5月正式开航。1921年7月,又开辟了北京至济南段,同时开办了航空邮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运输事业得到很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拥有大、中、小各种类型飞机及配套的机群,新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国际机场。我国现而今的航空国际运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五、管道运输发展史
现代管道运输始于19世纪中叶,186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成第一条原油输送管道。然而它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从20世纪开始的。随着二次大战后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产油国竞相开始兴建大量石油及油气管道。
管道运输不仅运输量大、连续、迅速、经济、安全、可靠、平稳以及投资少、占地少、费用低,并可实现自动控制。除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的长距离运输外,还可运输矿石、煤炭、建材、化学品和粮食等。管道运输可省去水运或陆运的中转坏节,缩短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当前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是:管道的口径不断增大,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管道的运距迅速增加;运输物资由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等流体逐渐扩展到煤炭、矿石等非流体。近年来管道运输也被进一步研究用于解决散状物料、成件货物、集装物料的运输,以及发展容器式管道输送系统。中国目前已建成大庆至秦皇岛、胜利油田至南京等多条原油管道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