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储配送
Ⅰ 怎样做好配送管理
一、配送的一般流程流程
配送作业是配送企业或部门运作的核心内容,因而配送作业流程的合理性、以及配送作业效率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配送作业的一般流程如:
当收到用户订单后,首先将订单按其性质进行“订单处理”,之后根据处理后的订单信息,进行从仓库中取出用户所需货品的“拣货”作业。拣货完成,一旦发现拣货区所剩余的存货量过低时,则必须由储存区进行“补货”作业。如果储存区的存货量低于规定标准时,便向供应商采购订货。从仓库拣选出的货品经过整理之后即可准备“发货”,等到一切发货准备就绪,司机便可将货品装在配送车上,向用户进行“送货”作业。另外,在所有作业进行中,可发现只要涉及到物的流动作业,其间的过程就一定有“搬运”作业。
二、配送中心作业管理
(一)进货入库作业管理
进货入库作业主要包括收货、检验和入库三个流程。收货是指连锁店总部的进货指令向供货厂商发出后,配送中心对运送的货物进行接收。
1、收货检验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商品入库,配送中心就要担负起商品完整的责任。一般来说,配送中心收货员应做好如下准备:及时掌握连锁总部(或客户)计划中或在途中的进货量、可用的库房空储仓位、装卸人力等情况,并及时与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做好以下接货计划:
①使所有货物直线移动,避免出现反方向移动;
②使所有货物移动距离尽可能短,动作尽可能减少;
③使机器操作最大化、手工操作最小化;
④将某些特定的重复动作标准化;
⑤淮备必要的辅助设备。
2、检验活动包括核对采购订单与供货商发货单是否相符、开包检查商品有无损坏、商品分类、所购商品的品质与数量比较等。数量检查有四种方式:
①直接检查,将运输单据与供货商发货单对比;
②盲查,即直接列出所收到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待发货单到达后再做检查;③半盲查,即事先收到有关列明商品种类的单据,待货物到达时再列出商品数量;④联合检查,即将直接检查与盲查结合起来使用,如果发货单及时到达就采用直接检查法,未到达就采用盲查法。 经检查准确无误后方可在厂商发货单上签字将商品入库,并及时登录有关入库信息,转达采购部,经采购部确认后开具收货单,从而使已入库的商品及时进入可配送状态。
(二)在库保管作业管理
商品在库保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商品养护,确保商品质量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储位合理化工作和储存商品的数量管理工作。商品储位可根据商品属性、周转率、理货单位等因素来确定。储存商品的数量管理则需依靠健全的商品账务制度和盘点制度。商品储位合理与否、商品数量管理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商品配送作业效率。
(三)配货作业管理
1、理货作业
理货作业是配货作业最主要的前置工作。即配送中心接到配送指示后,及时组织理货作业人员,按照出货优先顺序、储位区域别、配送车辆趟次别、门店号、先进先出等方法和原则,把配货商品整理出来,经复核人员确认无误后,放置到暂存区,准备装货上车。
(1)理货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播种方式”,二是“摘果方式”。
①所谓播种方式,是把所要配送的同一品种货物集中搬运到理货场所,然后按每一货位(按门店区分)所需的数量分别放置,直到配货完毕。在保管的货物较易移动、门店数量多且需要量较大时,可采用此种方法。
②所谓摘果方式(又称挑选方式),就是搬运车辆巡回于保管场所,按理货要求取出货物,然后将配好的货物放置到配货场所指定的位置,或直接发货。在保管的商品不易移动、门店数量较少且要货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常采用此种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采用哪一种方法,有时两种方法亦可同时运用。
2、拣货作业
在配货中拣货也是很重要的,拣货作业是配送作业的中心环节。所谓拣货,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作业计划,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它区域拣取出来的作业过程。拣货作业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包括拣货单位、拣货方式、拣货策略、拣货信息、拣货设备等。
拣货作业在配送作业环节中不仅工作量大,工艺复杂,而且要求作业时间短,准确度高,服务质量好。
(1)拣货作业流程:制作拣货作业单据、安排拣货路径、分派拣货人员拣货。
(2)整个拣货作业所消耗的时间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①订单或送货单经过信息处理,形成拣货指示的时间;
②行走或搬运货物的时间;
③准确找到货物的储位并确认所拣货物及数量的时间;
④拣取完毕,将货物分类集中的时间。
(3)拣货作业最简单的划分方式
是将其分为按订单拣取、批量拣取与复合拣取三种方式。按订单拣取是分别按每份订单拣货;批量拣取是多张订单累积成一批,汇总后形成拣货单,然后根据拣货单的指示一次拣取商品,再根据订单进行分类;复合拣取是将以上两种方式组合起来的拣货方式,即根据订单的品种、数量及出库频率,确定哪些订单适合按订单拣取,哪些适合批量拣取,然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拣货方式。
(四)配送作业管理
配送作业过程包括计划、实施、评价三个阶段。
(1)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计划是根据配送的要求,事先做好全局筹划并对有关职能部门的任务进行安排和布置,全局筹划主要包括:制定配送中心计划;规划配送区域;规定配送服务水平等。制定具体的配送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连锁企业各门店的远近及订货要求,如品种、规格、数量及送货时间、地点等;配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输方式、车辆种类;现有库存的保证能力;现时的交通条件。从而决定配送时间,选定配送车辆,规定装车货物的比例和最佳配送路线、配送频率。
(2)配送计划的实施
配送计划制定后,需要进一步组织落实,完成配送任务。
首先应做好准备工作。配送计划确定后,将到货时间、到货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车辆型号通知各门店做好接车准备;同时向各职能部门,如仓储、分货包装、运输及财务等部门下达配送任务,各部门做好配送准备。
然后组织配送发运。理货部门按要求将各门店所需的各种货物进行分货及配货,然后进行适当的包装并详细标明门店名称、地址、送达时间以及货物明细。按计划将各门店货物组合、装车,运输部门按指定的路线运送各门店,完成配送工作。
如果门店有退货、调货的要求,则应将退调商品随车带回,并完成有关单证手续。
三、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4.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6.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
四、意外情况时的应变处理
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我们除了启动控制系统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应变措施,即应变计划。应变计划是控制系统下的产物,严格的来说即是监控计划执行后,确认行动计划发生异常下的各项应变措施,若配送作业正常则维持原计划,因此“确认”的动作就变得格外重要,监控计划订定完成后便开始接收监视各项配送作业所传递出来的各项信息,决策者在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作业是否正常进行,这样的动作就是所谓的“确认”。而异常作业发生时的作业应变计划应包含下列几项:
1、订单处理异常的应变计划
(1)订单处理的主要工作为接单后客户、订单数据的确认、存货查询、订单整理与编号,其作业异常状况就包括客户订单的突然取消或变更,由于不正确的订单数据会造成往后配送作业计划订定的不正常,因此应变的方式应尽速将正确的订单数据传送给下游部门,若下游不正确的配送计划已进行,就必须加以修正并将修正后预估的作业进度回报给决策中心进行监控、确定,直至作业正常,例如因订单信息传达错误所造成的拣货作业异常,企业确认异常后必须将正确的货物加入拣货作业中,并加派人员或机具进行拣货作业,期望能符合原订的拣货作业进度,并将落后的作业时间控制于最小的范围,也就是说若拣货作业的进度势必将无法达成时,企业必须透过各种手段将落后的进度控制在尚能经由下游作业改善来达成任务的程度。因此愈是上游的配送作业计划若发生异常时,将有较多的机会来进行改善的措施,但也因此上游配送作业计划的监控变得格外重要。
(2)订单处理发生异常除了指订单信息的不正确外,还包含存货的不足,当此种状况发生
时,决策者就必须考虑若要在时间内补足存货将会造成多少额外的支出,或者考虑客户对于公司的贡献,有时企业虽然支出更多的作业成本,但却保住公司的服务品质、形象,这部份的应变计划应属营运管理的一部分。
(3)由于订单处理部门常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部门,因此异常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由客户无心造成的,所以在应变计划执行时,其所额外增加的成本应由客户来负担,若客户不愿意负责这笔费用,就必须接受不正常的配送计划。
2、拣分货异常的应变计划
(1)若异常是由于进度落后所造成的,企业应加派人员拣分货或调整拣货分顺序,将配送时间限制较宽松的订单货物的拣货作业顺序延后,或额外订定新的拣分货作业,以插单处理的方式与原计划同步进行拣分货作业;
(2)若异常是由于货物状态、数量与原计划不同所造成的,企业就必须紧急查询配送中心的存货,若尚有存货,则应将数量不足或状态不正确的货物补足,倘若存货不足,就必须向其它单位或相关企业紧急调度,最后若仍无法解决,就必须尽早通知客户,并治谈相关的补救方法与赔偿事宜,而由于计划已无法补救,企业可考虑删除或延后进行该项异常的拣分计划,.此时下游相关的配送计划也应随的改变,总而言的,能与客户有良好的沟通与谈判技巧,也是决策者应考虑的应变计划之一。
3、配送的应变计划
(1)计划的变更,内容包括配送顺序、配送路径与配送车辆选择的改变,以变更配送顺序而言,若决策者获知配送目标将无法达成,若仍照原计划进行将造成所有订单所应交付的货物全部或部分的延迟,因此应将所有的配送顺序从新订定,使受到延误的客户数量减至最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运输计划的执行必须由驾驶人员来进行,依靠的是驾驶的经验与路况的熟悉,因此在改变相关应变措施时除需及早通知驾驶人员外,也应从新考虑适合的驾驶人员;
(2)应变计划则是属于事后的补救,若配送车辆在进行配送时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无法补救的延误,监控部门就应该及早与驾驶确认并通知客户,让客户提早获得延误的信息以及合理的赔偿。
(3)异常发生的原因为配送车辆的不足时,就必须考虑与其它企业或是相关的货运公司调派、租赁车辆,但除非遇到绝对不能延误交货的任务外,以及其它企业的车辆设备无法与控制系统相配合等等。配送异常的应变计划是达成物流配送控制目标的最后关卡,除了应尽量减少延误的发生外,交货人员(驾驶员)应与客户及配送中心保持良好的联系,才能确保应变计划正确的执行。
Ⅱ 如何实现配送合理化
(1)推行专业性独立配送或综合配送
专业性独立配送是指根据产品的性质将其分类,由各专业经销组织分别、独立地进行配送。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组织的优势,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配送企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这类配送主要适宜于小杂货配送、生产资料配送、食品配送、服装配送等。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在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的情况下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大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推行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不是由一个企业独自完成,而是由若干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 (配送中心)的同一计划、同一调度下展开的。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去完成配送,从而达到配送合理化效果。
(4)推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它不仅是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又是用户的储存据点,甚至变成用户的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辆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的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趋向合理化。 (5)推行渡时配送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才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推时供应。从国外的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Ⅲ 对集团物资集中采购供应,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营销有何建议
中国集团化管理研究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集中采购工作必须按照经济管理的规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减少和预防采购风险发生。
一、建立分级采购制度
集团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对本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实行分级采购的管理模式,即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分级采购,各子公司实行物资集中采购。企业集团应统一认识,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集中采购的管理体制,建立集中采购的框架体系。一是建立集团统一的物资集中采购部门,实行集团对成员单位所需物资进行集中采购;二是进一步完善非集团集中物资的外购审批制度;三是加强对集团采购资源的管理,维护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二、建立集中采购目录
集团公司要对采购项目需求和采购时间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做出年度、季度计划,制定集中采购目录。
首先,集团公司领导及业务需求部门应高度重视年度、季度采购计划编制工作。因为一份准确的采购计划不仅会给自身部门工作质量带来提升,也是对集中采购部门工作负责的表现。
其次,应着重增强采购计划的科学性。年末各需求部门根据采购目录和实际工作需要,科学预见下一年度采购计划,科学编制集中采购目录;在编制过程中应尽力做好计划准备、需求评估、需求计算分析等主要环节工作,同时可在各子公司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体现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正确决策,以平衡各子公司利益。
最后,要加强物资目录管理,特别是新装备所对应物资目录的创建工作,优化目录管理功能,确保编制、审核物资编号科学和准确,全面拓展信息管理运用空间,扩大对市场信息、价格波动、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库存动态和配送等信息的共享,提高集中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三、加强内部控制
在集中采购模式下,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生产厂家、中间供应商找上门来做生意的络绎不绝,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何通过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做到既能规避采购风险,又能真正实现“公开、公正、公平”,是企业物资采购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规范集团公司的采购行为,规避采购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不能只靠经营者、各级管理者和有关业务人员的个人觉悟,根本途径是要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不断强化教育,增强法纪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照章办事,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包括总公司在内的采购人员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要定期对集团公司包括各子公司的集中采购环节进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或薄弱环节,对此环节的采购工作要加以规范和控制,以保证集中采购的顺利进行。
四、信息化管理
采购技术条件是集团物资采购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集团物资采购部门要依托集团的信息优势,建立自己的门户,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管控能力。
首先,集团公司要积极推动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化发展,在统一各子公司管理模式基础上,统一物资编码、统一各子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物资信息化系统涵盖所有子公司,同时涵盖所有业务流程。
其次,物资采购信息系统要对集团内部各方提交的采购需求进行汇总、分类、筛选,根据汇总后的需求编制相应的采购计划和调拨计划,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的有机统一。
再次,物资采购信息系统要根据各供应商采购物资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汇总、比较、分析、评价,便于今后对供应商进行优胜劣汰。
最后,物资采购信息系统要在集团公司整个信息系统中实现有机结合,与财务、人力资源、销售、办公信息系统相连接,形成反映企业资源完整闭合的信息系统网络,提升集团公司管控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总之,充分发挥物资采购信息的优势,能更好地为集团集中采购做好基础工作,实现集中采购自动化、高效化。
五、供应商管理
供货商的选择是集中采购的根本,供货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中采购的成本、质量和效率。一流的企业集团必须要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同盟。集团公司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核心供应商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提供占采购总额一定比例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避免集团公司内部巨大市场的诸侯割据。此外,要促进供应商之间充分竞争,这既可以帮助质优价廉服务好的供应商实现规模销售、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引导一流的供应商充分了解集团公司的采购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进深层次的合作。为降低企业总成本、构建采购体系、挖掘第三利润源,实现与供应商更深层次的合作,集团公司要逐步开展供应商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如下:第一,合理选择供货商,使更多、更具实力的供应商参与竞争,这样集中采购才有选择的范围,采购效益才有存在的基础。第二,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对供应商进项现场考察和考核评价,将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培育大型重点战略性的供应商,与确定的重点(战略)供应商在技术、资金、服务上进行更深层合作。第三,通过与供应商在资本、技术、服务域管理方面的联接与合作,形成供应商横向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战略采购、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第四,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必须严把供应商的资质资格审查关,坚决杜绝各种低资质商、无资质商,甚至是不法商的介入;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督审查力量,重点实施事前考察,把各种风险因素排除在采购大门之外。第五,要加强供应商间的竞争。招标公示的范围应尽可能广,询价和邀请招标的对象应尽可能多,以真正形成市场经济的竞争效应。
六、推行新形势的代储代销模式
代储代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方为满足自身生产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新的采购方式。它对于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存货风险、加速企业资金周转、节约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代储代销这种采购方式,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企业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代储代销的健康发展。
实施代储代销这一采购方式在一定生产周期内企业无须对代储代销物资供应厂商进行反复选择、多次谈判,简化并规范了采购程序。企业在实施代储代销这一采购方式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物资消耗规律和市场状况,把重要物资放在企业代储、代管、代销,其他大量易购物资以供应厂商按合同存放,即时供货为主。
推行代储代销机制,构建物资超市化管理新模式可以为企业减少采购成本、降低储备资金、杜绝积压报废、节省运输费用、实现企业零库存、提升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扩大代储代销物资的品种范围,延伸物资超市的功能,推动各单位建立了井口物资超市,在更好、更快地满足生产单位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资流通费用和储备资金占用、杜绝积压和报废,从根本上解决了库存物资积压沉淀的问题。
七、规划仓库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系统是现代企业取胜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不断加剧、供应及销售渠道频繁变更以及不可预测的市场需求波动等情况出现时,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仓库地址。
仓库选址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选一个地址建立仓库的规划过程。合理的选址方案应该使商品通过仓库的汇集、中转、分发,达到需求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因为仓库的建筑物及设备投资太大,所以选址时要慎重,如果选址不当,损失不可弥补。影响仓库选址的因素很多,比如交通、地利、地幅等,因此,规划仓库管理时,仓库的选址要遵守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八、成立物资招标评审专家库
专家库的建设是整个评审专家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既能满足评审需求,又能保证评审质量的专家库,是集团公司采购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集团公司要利用本公司人才优势,将各子公司优秀物资供应、通风、机电、采掘、机械等各行业的优秀人才,组成一个专家库。并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专家库中的专家进行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在招标评审时,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作为评委,以保证招标采购的评审质量。
专家库的建设要切实细化专业分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确保评审专家的充足来源。此外,要加强评审专家管理,规范评审专家执业行为,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提高采购工作质量。
九、发展物流业务
运输工作看起来好像和集中采购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在集中采购过程中不把运输工作协调好,会极大地影响货物的及时发运,从而会极大地降低集中采购的科学性,增加采购单位的成本,甚至有可能会耽误工期。
目前,有的集团子公司具备了一定的配送能力,能够配送、调运一些基本的物资,对此,集团公司要把集中配送与集中仓储建设相结合,整合各单位配送能力,形成大型配送调度中心,根据矿厂所在位置分布,科学设置物资配送流程、优化配送路线,并根据信息网络提供的物资需求和物资代储情况,集中配送。此外,集团公司应大力发展第三发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承担部分或全部物流运作的业务模式,是专业化、社会化和合同化的物流。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可获得的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增加企业柔性、改进生产效率、使主业更集中和提高物流专业水平等。
Ⅳ 仓储物流配送,汽配物流如何做到时效管控
一、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4.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6.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
二、意外情况时的应变处理
Ⅳ 苏州超市配送 哪家好一些
金美信运输主营仓储委托管理业务与代储、苏州及周边各大超市配送业务。
Ⅵ 医药第三方物流:离真正的第三方有多远
根据国家通用定义,第三方物流是指为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2006年以后,国内部分省份的药监部门以“代储”、“代运”的名义为第三方医药物流打开了大门,但是并没有普遍推广。2013年底,新版GSP标准中的“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附录的修订,可以预见医药第三方物流很有可能在2014年成为正式的行业政策。
政策促进,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新版GSP的实施及与其配套的附件相继出台,药品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有了明确、较高的标准。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要想开展“第三方药品委托储存配送”,不仅要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满足药品特殊性的储存环境条件和相应配送设施,还应按照新版GSP及有关规定,配备与其药品委托储存配送行为相适应的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物流管理机构及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并制定质量管理文件,确定委托双方的质量责任,有效防范药品委托储存配送过程中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各类风险,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药品质量的安全。
经过调研,目前我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企业多是规模型药品经营企业,开展药品第三方业务的社会物流企业在部分省份尚处于试点阶段。另外,由于新版GSP对药品的储存及运输的软、硬件条件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中小型药品经营公司考虑到投资压力,希望能委托具有“第三方药品委托储存配送”资质的企业为其经营的药品进行储存与配送。与具有第三方资质的企业合作,就成了上述企业求得生存、轻装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这类企业也非常担心自己的业务渠道及市场被物流服务单位掌握,而专业从事委托储存配送的企业,只要按照新版GSP及相关系列法律法规要求把好库存、运输配送环节的质量关,将药品及时、安全、保质送达即可。委托储存、配送的企业与被委托、储存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点不发生冲突,双方就能紧密配合,做到双赢。
授权不足,仍缺乏有效管控
物流配送强调的是覆盖区域的广度和深度。就目前医药物流市场来看,我国多数医药经营公司,自身配送真正能做到“门对门”的,其配送半径都是有限的。一般而言,配送半径超过350公里以上(单品种除外)的,就需要利用其它社会物流服务(如铁路、航空、水路等),包括各类型快递。这些非专业药品物流公司从软硬件到人员配备、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保证药品的质量,特别是对温湿度有严格要求的药品。根据商务部的药品流通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政策,此类社会物流企业才是真正的“第三方”。如何做好这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包括是否纳入药监部门审核把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新版GSP的第三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药品、药品流通过程中其他涉及储存与运输药品的,也应当符合本规范相关要求”——给药监介入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授权不足。换言之,虽然新版GSP已明确将第三方物流纳入监管范围,但实际上是缺乏管控手段的。
因此,笔者建议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这一情况进行明确,从根源上为规范药品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奠定法理依据。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现代物流公司开始为医药公司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但由于各省药监部门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不一,企业面临的客户多样,因此第三方药品物流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