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递公司 » 宣和圆通寺

宣和圆通寺

发布时间: 2021-03-06 15:01:52

❶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1)宣和圆通寺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❷ 鄯阐府城的概述

鄯阐府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段思平联络滇东乌蛮三十七部灭杨氏,建大理国。其疆域基本同于南诏,行政区划分八府、四郡、四镇。鄯阐府为八府之一,府治仍在鄯阐城。辖有昆明、晋宁、嵩明、禄丰、易门、安宁、罗茨等县。“大理国仍以鄯阐为东京,在鄯阐设有东府(地址在明代的布政司,即今威远街菜市对面省人民银行)。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即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在段素明任命布燮段子琼与三十七部会盟石城,平定求州首领代连弄之后,时和年丰,段素兴雅好游侠,广营宫室于东京……。”倪蜕称:“东京,即今省城。蒙段时,城亦甚小。圆通寺天王殿有段氏政德年碑云:寺在城之北二里。则其大小可知矣。政德在素兴之后,则其所营宫室,当在城外东北隅地。春登,今东门外里名,金汁河之所经。则春登堤,金汁河堤也。云津河,即盘龙江。则云津堤,乃盘龙江堤也。此二堤,捍御、蓄泄、灌溉,滋益大,有殊功。……金棱、银棱,犹云金堤、银堤。”
此时拓东城四面的滇池水滨已发展成为城的附属部分。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滇东三十七部起事,高泰明平服,命子高明清镇氏鄯阐。宣和元年(1119年)三十七部再度起事,攻克鄯阐,杀高明清。拓东城受到严重毁坏,几乎夷为平地,成为“废城”。

❸ 正觉的宋代曹洞宗僧

(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山西)人。俗姓李。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出游参学。一日,闻僧诵法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文,瞥然有省。既而闻丹霞子淳之道誉,遂往参礼咨询,言下释然,时年二十三。及丹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随之。宣和二年(1120),迁住大洪寺,亦相随掌理笺记。翌年,迁首座之职,复于圆通寺照阐提席下任分座。未久,应长芦寺真歇之请而住寺开法。当时有众一千七百,见师秉拂提唱,悉皆叹服。留居六年,转至泗洲普照寺弘法,并承嗣丹霞衣钵。
建炎元年(1127),移住舒州太平寺,后转江州之圆通、能仁两寺。又游云居山,参谒圆悟克勤,勤与安定郡王,共请师住持长芦寺。建炎三年,渡浙江而至明州,礼拜普陀山,过天童山时,郡守恳请住持天童寺。九月,受敕命住持灵隐寺。十月,再还天童。住于天童,前后垂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世称天童和尚,誉为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之乱世,宗风不振,流弊百端;师乃特为举扬正传之禅宗宗风,并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所著天童百则颂古为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之依据,另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续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明高僧传卷五]

❹ 曹洞宗的传承

曹洞宗之发展图谱 洞 山 良 价 云 居 道 膺(洞山系) 曹山本寂-曹山系 龙牙居遁 华严休静 青林师虔 同 安 道 丕 曹山慧霞 金峰从志 鹿门处真 荷玉光慧 同 安 观 志 梁 山 缘 观 大 阳 警 玄 以后发展不明。 以后发展不明。 以后发展不明。 投 子 义 青 以后宗风低落发展不明。 芙 蓉 道 楷 丹 霞 子 淳 净 因 自 觉 天 童 正 觉 长 芦 清 了 青 州 一 辩 雪 窦 嗣 宗 雪 窦 智 鉴 大 明 宝 法系自此不明考究 天 童 如 净 王 山 体 鹿 门 自 觉、
永 平 道 元、
雪 庵 从 瑾。 雪 岩 满 万 松 行 秀 林 泉 从 伦、千 松 明 得、
华 严 至 温、雪 庭 福 裕。 如净传道元后,曹洞宗遂远播倭国。 福裕下传八世至宗镜宗书 廪 山 常 忠 少室常润 无 明 慧 经 大觉念方 大舣无来 永觉元贤 湛然圆澄 百丈明雪 瀛山智訚 为霖道霈 破暗净灯 惟静道安
恒涛大心
象光法印
遍照兴隆 古樵智先 是为博山系。 敏修福毅
济舟沈洮
月辉了禅
芥航大须 是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洞宗焦山定慧寺系 廪山常忠、无明慧经开曹洞寿昌系 常润开洞宗云门系 《祖庭事苑》七中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层出不穷。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衡施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 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本寂(840-901) ,19岁在福州灵石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间(860-874)初,参学洞山良价门下。本寂悟入之后,随缘放旷,如愚若讷。受请开法宜黄曹山后,本寂全力弘扬师承五位铨量,并加以创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宝镜三昧”之原则,发挥良价“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师承良价所倡导的“三种渗漏”、“三路”之法。所谓“三种渗漏”,即指三种错误见解,具体说来是“一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针对这三种错误见解,良价指出三种手段即“三路”以对治。“三路”即鸟道、玄路和展手。鸟道者无踪迹可行,亦即参学者需直下体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说明明?“回互”,学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学人事理双明,体用无滞,尽展两手,直入般若门。在光大师承的“三种渗漏”、“三路”基础上,本寂又倡导“三种堕”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为类堕;“二者不断声色”,为随堕;“三者不受食”,为尊贵堕。究其根本,本寂认为,“类堕”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随堕”则因“知有而不碍六尘”所产生。因此,对于禅修者说来,必须严肃对待,“明转位始得”。这就要懂得“须向声色有出身之路”,明白“声不是声,色不是色”,一切皆虚妄不实。如此,“便得法喜禅悦之食”,不至于落入“尊贵堕”。本寂住锡曹山寺期间,时任南平王钟传多次礼请本寂移锡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门,屡以释法常的词句“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婉言相谢。本寂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扬远承释希迁“即是而真”,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继续发扬光大洞上宗旨,于是四方参学者甚众,“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众”的曹洞宗风逐渐形成与完善。他撰拟的“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成为曹洞丛林之标准,从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这样评说:“洞山确立一宗的规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从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继承师父良价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而创立的。
对于曹洞宗宗风的弘传,本寂虽有开先河之建树,可惜的是其法脉四传之后,即记载失详,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两卷等传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从志、曹山慧霞、韶州华严等。而曹洞一支,多赖疏山匡仁、云居道膺门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门师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后,来到金溪县疏山,肇建白云禅院(后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风,并着《四大筹颂略》、《华严长者论》等传世。座下徒嗣甚众,出名的有护国守澄、疏山证、黄檗慧等。新罗(今韩国)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师庆甫等也都先后来其门下参学,使曹洞一脉传到了朝鲜半岛。 与本寂、匡仁为同门师兄弟的云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传衍上功不可没。他得良价印可后,力弘曹洞宗风,先结庵宜丰县三峰,再迁吉安庐陵,后应南平王钟传之请,主法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他在此讲经说法30余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余人,著名法嗣有云居道简、同安道丕、归宗怀恽等。其中有慕名专程而来的新罗(今韩国)僧人利严(870-936)、高丽(今朝鲜)僧庆甫(869-948)等。利严得法回国后,创须弥山派,开海东禅门九山之始。这一支的曹洞宗宗风代相传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缘观,再经十二传至天童如净,再传日本僧永平道元,将曹洞宗传入日本。
五代十国时期,曹洞宗弘传较唐代盛势不减。洞山祖庭先后有良价、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则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则有怀岳、道简、昌禅师等相继住持。此时,曹洞宗的弘传已经到了浙江丽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远及四川成都、陕西南郑、河南沁阳、山西大原等地,堪称遍及全国。
宋宣和年间(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释资圣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风。释德止获徽宗赐“真际禅师”之号,且诏住圆通寺,入住后力革丛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继其后为曹洞宗法嗣释正觉(1091-1157)执掌圆通寺、江州承天寺等处法席,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圆寂后,谥“宏智禅师”。在宋代,临江军慧力寺、青原山净居寺等多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悬曹洞宗钟板。但曹洞宗创立到元末明初时一度衰落,曹洞法脉传承失详,几近消亡。值得庆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得以中兴。当时,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润师兄弟两人于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书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脉后,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润则继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说,曹洞宗的中兴,常忠、常润师兄弟居功至伟。 常忠(1514-1588),字蕴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县),于少林寺嗣法后南下回赣,初住新城(今黎川县)廪山寺,隐修20余载,晚年传法释慧经。崇仁人慧经(1548-1618),俗姓裴,号无明,21岁于新城廪山寺礼常忠为师,得印可后隐修于峨峰寺(今属黎川县)达24年之久。后应请住持南城宝方寺,以农禅而兴寺,弘扬曹洞宗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应请迁锅于新城寿昌寺,仍行农禅,“生平佛法,未离锄头边”,以十余载精力,率众鼎新寺宇,培养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来、鼓山元贤、东苑元镜、寿昌元谧、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门,代相承传,形成一法系,人称曹洞宗“寿昌法系”。从而奠定了曹洞宗中兴的基础。
博山元来(1575-1630)师事无明慧经,为寿昌寺首座,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出主饶州博山能仁禅寺(属江西广丰县)法席。以曹洞为圭旨,行禅律、禅净并行之途,宗风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传。“弟子益进,朔即燕都,南尽交趾,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出名的弟子有宗风道独、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间等,而后代相承传,直至清代末年法脉仍为明确。博山元来的首徒道独(1599-1660),先弘法于庐山归宗寺,后回粤中,其法嗣函呈继师道独之后住持庐山归宗寺后也回到粤中,而后,这一支法嗣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传承,长及数百年。 与寿昌法系同时兴盛于江西的曹洞宗洪断诸缘法系,则是法嗣于常润门下的洪断诸缘(1550-1621)所创立。他17岁出家,四处游方参学,后在嵩山少林寺常润座下得印可。明万历七年(1579),应请出主北京西山万佛堂。万历二十年(1592),闻及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禅寺已是“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很为痛心,请准朝廷后毅然迁锡云居山。洪断登山后结茅闭关3年,跪诵《华严经》。得慈圣皇太后等支持,主持真如禅寺法席。万历三十三年(1605),洪断晋京请赐藏经,获准而归。万历三十七年(1609),启坛传三坛大戒,礼请古心道安律师弘演毗尼,千华三昧律师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况空前,轰动江楚。洪断主持云居山法席达20余载之久,使这一祖师道场雄风再现。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锦、常潮、常慷等数十人,而后分化于云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乐安等地,代相传承,形成曹洞宗洪断支系,弘传至今。
就在寿昌与洪断法系盛传于江西之期,常润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赣光大曹洞宗法门。方念慈舟(?-1594)也是于少林寺释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在隆庆年间 (1567-1572)末,入主云居山真如禅寺、庐山圆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释湛然圆澄(1561-1626)等,弘法于浙江一带,形成曹洞宗云门法系。19岁在钱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于常润座下得印可后,开法庐山讲经台,再迁庐山仰天坪,肇建云中寺。弘法之余,栽松10余万株。晚年嗣法弟子释能幻、释能握、释能撑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传,可谓名僧辈出,大德叠现。作为曹洞宗中兴祖庭的新城寿昌寺,清顺治十年()遭火灾烧毁,弘化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闻讯后毅然跋涉回赣,主持修复新城寿昌寺,直至圆寂。其弟子兴沛承师遗愿,继续完成了寿昌寺的修复振兴。曹洞中兴另一重要的场地——博山能仁禅寺,自清以后,则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后由释道奉、释觉浪道盛、释道霈、释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释一澄、释剖云、释一导等代相传承,达百余年之久。崇仁县的明敏,14岁在宜黄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脉后,先住持曹山寺5年,后主法抚州上桥多福寺。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于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主法宜黄桃华山寺。
清代早期庐陵青原山(今属吉安)净居寺历任住持也多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药地大智(1611-1671)先后主法青原山净居寺,两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门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药地大智这样“脱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还有不少,以至当时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国时期,曹洞法脉传播重心又转至抚州地区。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释虚云于1953年迁锅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并弘曹洞宗风,传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说,续承不断。再传腾智为第五十六代,后有瑞之等承之,代相传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赣弘传,经久不衰。
释未也,康熙年间(1662-1722)主法宜黄桃华山寺,力弘曹洞宗风,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后,曹洞宗寿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黄石门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释竹慧于桃华山寺(宜黄县)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脉之传后,于1925年主持振兴了宜黄石门寺。使其规模达到数十亩,住僧20余人,成为其时弘扬曹洞法旨一大丛林。

❺ 太原市地区文物遗址有哪些

国保
1、晋阳古城遗址
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
2、窦大夫祠
位于尖草坪区上兰镇。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祈雨场所。
3、天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石窟共25窟,分布于东西两峰南坡山腰间。洞窟编号由东而西,其中东峰12个洞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第1窟~8窟,2、3窟之上存4个未统一编号的洞窟;西峰13个洞窟,即第9窟~21窟。天龙山石窟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四代的作品,在佛教内容的雕塑中,以技巧的娴熟、洗练,情感的丰富饱满,表现力的细致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4、龙山石窟
位于晋祠镇西镇村西南的龙山东峰(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峰)。山上原有元建昊天观,现已全毁。石窟现存8个洞窟,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辩道龛、七真龛、辩道龛等,共存雕像65尊。
5、晋祠
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相传晋祠以祭祀西周晋国开国之诸侯唐叔虞而得名。晋祠在北齐、唐、宋、元、明时期,都盛极一时。

省保
1、东太堡遗址
位于小店区东太堡、许坦、狄村一带。面积约5平方公里。1954年发现并部分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 1980年再次发掘,出土鼎、爵、豆、盆、壶等。东太堡遗存发现较早,并不断有器物出土,是山西晋中夏文化的代表。
2、孟家井瓷窑遗址
位于迎泽区乡孟家井村。古称榆次窑。器物印花主要有菊、莲、卷草纹、牡丹等花卉和轮式、文字图案,尤以“木理纹瓷” 为最。
3、香岩寺
位于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东北1公里山腰上。寺院建于东西向150米的岩坡上,现存为金、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现存石砌建筑三大殿,硬山顶,俗称“无梁殿”,面宽、进深各三间,东为观音殿,中为三教殿,西为地藏殿。
4、崇善寺
位于迎泽区崇善寺街。原名白马寺,后改名为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更名为崇善寺。是明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而建的。原占地14万平方米,建有金刚殿、天王殿等六大殿为主的建筑群。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仅存大悲殿以北部分建筑。现存的崇善寺,有山门、钟楼、大悲殿及东西厢房和东小院等,占地3000平方米,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
5、永祚寺
位于迎泽区郝庄村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东西方丈院,全系以砖砌成的“无梁殿”建筑,是我国明代砖砌结构的代表。
6、净因寺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土堂村。寺院依山崖而建,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寺院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东西呈长方形,三进院落。
7、多福寺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崛山围山文物景区,坐落于崛山围山之巅的小峪中。创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重建。
8、清源文庙
位于清徐县城赵家街北。庙坐北朝南,占地6519平方米。庙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屡有增修。
9、清真古寺
位于太原市解放路南段东侧。现存为元末明初建筑。寺坐西向东,三重院建筑,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为阿拉伯式木结构建筑,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四周筑有风火墙。凡拱门、圆柱均沥粉贴金彩绘,殿内凹壁处镌刻有贴金的阿拉伯文《古兰经》,雕工极为精细。省心楼两侧,左右碑亭对峙。
10、龙泉寺
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风峪沟北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金末元初毁于战火,明、清均有修缮。现存为明清建筑。
11、明秀寺
位于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据明、清重修碑记载,创建于汉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毁于兵火后重建。寺为重院建筑,现存过殿、北配殿、正殿等。
12、文庙
位于迎泽区文庙巷。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载,太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681年)水淹后在崇善寺废墟上重建。
13、晋源文庙
位于晋源区晋源镇东街。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县志》载,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屡有增建、修葺。庙座北向南,为重院建筑。
14、纯阳宫
位于迎泽区起凤街东口。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晋藩王重新布局扩建而成。坐北朝南,现存为五重院落。
15、千佛寺
位于古交市杨家坡。始建年代不详。原位于古交镇西梵寺沟,明弘治元年(1881年)迁于古交镇西南,1990年迁置现址。现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
16、开化寺
位于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现存过殿、西配殿和正殿共9间,占地2300余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有前廊,施双昂斗拱,柱头饰泥塑,明、次间辟六抹格子门,殿内塑三身佛、胁侍及力士像共11尊。
17、悬泉寺
位于阳曲县伙路坪乡前斧柯村。寺建于高出汾水30米之悬崖凹处,明初始建,成化、弘治年间续建,原为晋王府家庙,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现存正殿、地藏殿、藏经阁、禅堂,东向l00米处有七佛洞等建筑。存有明代铁铸地藏菩萨及十大阎君坐像等。
18、大王庙
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据殿内题记记载,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藏山神赵武的行宫。现仅存大殿。
19、尧庙
位于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为古代陶唐城(尧城)所留遗迹。庙宇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修建的,其创建年代不详,明正统年间重建。
20、开化寺连理塔
位于晋源区寺底村北。两塔形制均为四方形单层墓塔,砖土砌筑,高8米余。
21、晋源阿育王塔
位于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总高25米,喇嘛式,塔基方形,边长14米;塔座方形,边长8.8米,塔座之上为实心白色覆钵体塔身;钵顶上6层立式莲瓣组成的塔脖子,上置圆锥形13层相轮,相轮上覆有流苏的华盖。
22、帖木耳塔
位于阳曲县杨兴乡史家庄村。有石塔一,砖塔二,呈三角形。石塔为元大德九年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及兄弟为纪念其父所建,平面呈八角形。南向东西二角建砖塔二座,东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也先帖木儿墓塔,西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
23、唱经楼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87号。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县、乡试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的地方,故名。
24、大关帝庙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36号。现存为明代建筑。
25、山西大学堂旧址
位于迎泽区侯家巷6号。始建于1902年,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是英人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所建,现存建筑为山西大学堂西学西斋及部分围墙。
26、督军府旧址
位于杏花岭区府东街现省政府院内。这里北宋以前为唐明镇晋文公重耳庙,元为行中书省,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置山西巡抚衙门至清代,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这里为都督府,1916年以后称督军府。
27、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245号,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市党团组织和学生运动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诞生地,被誉为“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原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房屋890余间。
28、高君宇故居
位于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高君宇(1896年—1925年),名尚德,是中国最早的五十七名党员之一,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要成员,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是山西共产党组织和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
29、赵树理旧居
位于杏花岭区南华门十五号院。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生前最后一处住所。该院为一三合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是我市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文化名人旧居。
30、山城峁遗址
位于娄烦县娄烦镇旧娄烦村东约400米。遗址东临汾河水库,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多座。曾做过发掘。
31、古交遗址
位于古交镇。分布在古交以西汾河岸边的凤凰崖、王家沟、后梁一带约1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1983年,发掘文化层70立方米,获得石制品459件。
32、娄烦古城遗址
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村北100米。为战国时代城址,据清康熙《静乐县志》记载,该处为楼烦王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南北宽700米。现存北墙残段,残长400、基宽2、残高10米,存马面2座。城内有圆形柱洞遗迹。南、北、西三面有城濠。
33、岩香寺石窟
位于清徐县西山都沟村的屠谷山山腰间。存5个洞窟。下层坐北朝南,存1、2窟。窟前正东崖岩之上的崖面上,存坐东朝西的3、4、5窟。
34、不二寺
位于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1989年将大殿迁现址。不二寺大殿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
35、狐突庙
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大夫狐突的庙宇。庙坐北朝南,现存献殿、正殿等建筑。
36、太原天主堂
位于杏花岭区解放路。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庚子年焚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现存礼拜堂系罗马式建筑,总高约37米,另有附属建筑70余间,保存完好,为太原地区最大的教堂,亦称太原总堂。
37、清泉寺
位于清徐县平泉村北中隐山小峪沟,又名“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昼夜长流,故名“清泉寺”。该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多有修缮。
38、王家峰北齐墓群
由徐显秀墓、狄湛墓、库狄业墓等组成。其中以徐显秀墓最具代表性。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

市保
1、文殊塔
位于清徐县碾底乡碾底村。塔为石质亭阁式,分三层一层为基座,之上建有单层方形塔室,南向有门,塔檐下向外叠涩均雕有莲瓣,檐上置有塔刹。从其风格看,应为唐代遗物。
2、古圆通寺
位于杏花岭区东缉虎营街48号。明初为晋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寺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过殿,占地面积273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琉璃剪边。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圆通寺是明、清之际太原盛极一时的佛教庙宇。
3、皇庙
位于太原市花岭区五一路南段东侧,是明、清两代藩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
4、古关帝庙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校尉营街。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重修。庙坐北朝南,为二重院建筑。
5、徐沟文庙
位于清徐县徐沟镇北,城隍庙西侧。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载,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73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庙坐北朝南,有悬山顶黄琉璃建筑的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及两庑等殿宇33间,围廊22间,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
6、徐沟城隍庙
位于清徐县徐沟镇北。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载,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73年),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除戏台外,建筑均被火焚,后再建。
7、白云寺
位于迎泽区郝庄乡红土沟南。寺创建年代不详,初名净业庵,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改称清凉寺,清初向东扩建。因寺前常有白云飘飞,故名“白云寺”。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8、宝梵寺
位于清徐县东于镇东于村。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寺院坐西朝东,二重院建筑,中轴线上有山门、过厅、大殿及两侧的钟鼓楼、配殿、耳房等殿堂,占地1000平方米。
9、寿宁寺
位于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北。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清康熙年间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大殿、配殿等殿堂35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殿宇均为悬山顶,各有前廊,置各式斗拱,前殿后檐又置单坡歇山顶抱厦。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檐有廊。
10、关帝庙(包括其东侧的浙江会馆)
位于杏花岭区南肖墙街88号。现存建筑为清代手法。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存过殿、正殿、厢房及东、西偏院等建筑。正殿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东偏院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勾连搭卷棚顶前廊三间。东偏院之东侧为浙江会馆,民国时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歇山顶,周围廊,廊柱间有雀替,保存基本完整。
11、九龙庙
位于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北,庙系祀九龙圣母即高欢之妻娄太后之庙宇。建于宋代,金皇统年间重建,大定六年(1176年)重修。元、明、清均有修葺,民国十七年(1928年)再修,1992年,由村民集资重修。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存乐台、配殿、正殿等建筑。乐台西向,五檩悬山顶,勾连搭前后卷棚顶,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三面有廊,殿内置木雕彩画佛龛,有彩塑金妆九龙圣母像,另有降龙伏虎壁画30平方米。
12、藏经楼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内。原名藏经阁,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763),是太谷资福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毁,仅存楼阁。1961年投资23万元,从太谷迁至于迎泽公园重建。藏经楼坐北向南,为二层四檐歇山顶,高约18米,单体面积179.22平方米,坐落于石砌基座上,四周有石栏杆,占地约1000平方米。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稍间为回廊,一层顶部下檐为黄琉璃瓦顶。室内有木楼梯通二层,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稍间为围廊,顶部上檐为绿琉璃瓦顶,正脊上排列着6个小兽、通体建筑璇子彩画,保存完整。
13、义井遗址 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源区义井村西南80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调查、试掘,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揭露遗迹有灰坑、陶窑、墓葬等。出土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褐、红、紫及黑彩条带纹;棋盘格纹、网纹、垂线纹等,器形有罐、壶、盆、碗、甑等。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学界定义为义井文化。
14、太原旧城墙遗址
位于杏花岭区太原城区旧城一带。太原城墙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原城墙的基础上扩展,周长土2公里,高u.4米,外包砖内夯土,共开8门,建城楼12座,周垣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太原城墙及城楼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大都拆除。现仅存位于北大街以南的拱极门城门洞及城墙280余米,旱西关动物园内也可见少许遗迹。拱极门,俗称小北门,城门洞为砖砌拱形券门,高4.5—5.5米,宽71米,深22米,城楼已毁。城墙高7—10米,板筑。
15、孙中山纪念馆 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儿童公园北端。原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创建的劝工陈列所,亦称劝业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硬山式楼房,上下层均出檐有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326平方米。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到太原视察,19日下午在文瀛公园劝业楼二层向太原各界群众凭栏发表演说,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山西武装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莅晋这一大事,1986年5月,将劝业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
16、牛驼寨战斗遗址(包括烈士陵园、庙碉及工事等)
位于杏花岭区杨家峪乡山庄头村、中涧河乡牛驼村。牛驼寨战斗是指解放太原战役中战斗最激烈、双方,付出重大伤亡的一次著名战斗。阎锡山在东山设置了四大要塞,牛驼寨是其中之一。它有三个大阵地互为犄角。以十号碉(炮碉)为中心的十号阵地上,有一、二、三、八、九、十号碉;其东南有四号碉,即庙碉,为核心阵地,在阵地的东西,有以五、六、七号碉为骨干的前沿阵地,在每个碉堡的周围,都筑有明暗十碉堡,在这些小碉堡的前面,是十来米高的峭壁,再前,又有台阶式的劈坡、铁丝网、地雷,在各碉间又有无数的地道、暗堡等。现今,这些碉堡的残骸都在,有的还很完整,如庙碉、牛驼寨下的“地下堡”等。1954年修建了烈士陵园,1989年扩建解放太原纪念馆,新增了旅游景点,有解放太原纪念碑,炸开的碉堡副碑等。1994年8月建成徐向前铜像旅游区。
17、山西省立一中旧址
位于迎泽区儿童公园内山西省荣军招待所、起凤街铁路宿舍内。原为明清时的贡院,后为山西大学堂、晋阳中学堂等,1913年改为现名。1922年起,高君宇、彭真、贺昌等在此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是山西省、太原市党团组织的诞生地。学校除利用贡院的部分房屋外,还新建了教室、大门等建筑,现存有仿清代悬山顶和硬山顶三排教室,丰树堂(校长室)及部分建筑。
18、唐叔虞墓
位于晋源区晋祠镇牛家口村东晋王岭。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叔虞为周武王次子,周成王之弟,晋国始祖。唐叔虞及其子燮父墓在晋王岭。地表曾残存圆形封土2座,一大一小,俗称“大王墓”和“小王墓”。大王墓残高10米;小王墓残高5米。在陵墓周围有城墙和汉代建筑遗迹。
19、河口圣母庙
位于古交市河口镇河口村西。庙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戏台和正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顶,顶饰琉璃脊和剪边,单昂斗拱,格子门窗,为清代建筑。
20、李存孝墓
位于晋源区晋源镇风峪沟内。李存孝(?—894年),五代时名将,本名安敬思,因作战勇敢,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而改名,累官至邢州留后,后因罪被车裂而死。新旧《唐书》均有传。地面现存圆形封土1座,底径4米、残高2米。
21、思西遗址
位于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在地表采集有大量红陶片、夹砂陶片等,可分器型有彩陶盆、罐、尖底瓶、钵等,纹饰有绳纹、蓝纹,也有少量的锥刺纹。
22、琉璜沟石窟
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西镇村琉璜沟内1.5公里北山石上。石窟开凿于隋或唐初。存2个洞窟。在宽8米、高5米的巨石上,开一南向洞窟,窟内雕佛像一尊,着袒右式僧衣,衣纹轻薄贴体。窟顶中央画莲花藻井,右壁存飞天一身。窟旁西侧尚存另一窟,窟内无雕像,仅存佛座,壁间有唐咸通七年(866年)段公悦等题名。
23、西山大佛
位于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西北蒙山之阳。开凿于北齐天保末年(559年),至后主天统五年(569年)竣工。高约46米。现大佛头部已失,颈以下保存基本完好。佛颈较粗短,宽、厚各5米,高2米余,上部阴刻三道项线,颈至腹高22米,双肘间距22米。双肩宽平,肥胛厚胸,身体颇显雄壮。腹部微鼓,双手施禅定印,右手存手掌及小指,左手已残,手以下有高3米用条石砌成的台基。
24、三教寺
位于娄烦县城监河南岸的南山坡上,是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代建筑。现存建筑为明清手法。整个建筑群由寺院和戏院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
25、崇德庐石刻
位于南城区儿童公园西门碑廊内,现镶嵌刻石39块。《崇德庐石刻》为清末阳曲回族鉴藏家李希选择家藏法书墨迹,于咸丰二年至五年(1852年—1855年)刻之于石。抗日战争中遗失一部分,现仅存30块。1958年,李希后裔李玉成捐赠,并增刻《帖刻序》2石,叙述刻石原委。石刻宽0.5米~1.5米,高0.3米~0.5米,青石质,分清、真二卷,收历代17家法书,卷首镌“崇德庐帖”楷书4字。与崇德庐石刻陈列在一起的还有清康熙帝御笔行书诗帖石刻7块,规格大体与崇德庐刻石相仿,保存均完好。
26、蛮王墓
位于清徐县柳杜乡东青堆村东南300米。 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源乡志》载,北魏正平元年(451年)蛮王到平城(今大同市)朝太武帝时,于途中病逝,葬于此。
27、宝贤堂法帖石刻
位于迎泽区郝庄永祚寺碑廊内,包括《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帖》两套丛帖石刻。
28、开化寺民居
位于开化寺南街的34号、西街的28号院。为清代道台衙门的办公之地和居住之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院建筑形式均为四合院,硬山顶建筑。院落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34号院坐西向东,原有七进院,两个偏院,现有四进院,一个北偏院。二进院有雕刻门楼,门两边有砖照壁,过庭为五开间;三院建有牌楼门,南北厢间各五间;四院西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北偏院又称北楼院,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硬山顶,五开间,东西厢房为平房,各为三间,南面建二间“喜雨亭”,楼下西面有一地窖,面积约15平米,还有一水井。西南角有一门可通开化寺西街28号。开化寺西街28号又称南楼院,坐南向北,前后为二进院,里院南楼为二层五开间,东西厢房各四间,为平房,中间过庭为三间,前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两院共有房屋100余间,占地约6.7亩。房屋的窗户,墙上还保留部分图案。
29、府东街东花园
位于杏花岭区府东街省政府东侧。为民国五年阎锡山在督军府东侧一带修筑的军政要员住宅区。现存西偏院称中和斋,有卷棚顶,面阔5-7间的二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内北厅(是阎锡山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组成。北有9间厅堂,是当年阎锡山办公之地,里院为庭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为阎的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厅堂七间,称南厅,是阎锡山眷属居住之所。
30、新民街东花园
位于杏花岭区新民北街省军区招待所内,又称阎公馆。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后所建。大门后正中是大影壁,东侧通过月亮门可进入花园,西侧是一牌坊式仪门,过门即入宅院,宅院一连三进主院,大厅均为卷棚顶,面阔五间,东西两侧不设厢房,全为半壁长廊,三进主院的两侧均设偏院,偏院房屋均三间,也不设厢房。主院、偏院及长廊建筑均雕饰彩绘,金碧辉煌,是一座典型的大型传统宅院,现保存完好。
31、傅公祠
位于杏花岭区东缉虎营街省政协院内。民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山西名士傅山先生而建。占地1.4万平方米,是一组由祠堂小院、组碧楼、会议厅等主要建筑组成的园林式布局的建筑。祠堂小院为长方形三合院,现存建筑保存完好,1983年重修后,将门移至东向称“西园”,为省政协文化活动中心。组碧楼位于轴线北端,平面呈“H”形,二层楼,是—座具有欧洲中世纪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会议厅位于东部,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卷棚歇山顶。傅公祠在单体建筑上,既有传统形式的祠堂,又有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还有中西合壁的会堂,体现了近代建筑过渡阶段的特点。
32、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署)旧址
位于古交市岔口乡关头村。旧址原为村庙,建于明代,占地2000平方米,有殿堂15间。1942年冬起为晋绥边区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所在地,领导十个县的军民开展对敌斗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等。另在村东有明代始建的观音堂,为八分区干训队大礼堂旧址。
33、晋绥八分区殉国烈士纪念碑位于古交市常安乡睦联坡村。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晋绥八分区的革命先烈,表彰他(她)们的丰功伟绩,经分区党政领导研究决定,于1944年7月7日抗战七周年纪念之时,在睦联坡村东修建了烈士陵园。
34、河家庄遗址
位于娄烦县娄烦镇河家庄村北约150米的涧河北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5米。1980、1982年两次调查,清理龙山文化白燕类型的房址、灰坑各1座,夏商时期的灰坑7座、残墓1座。
35、石千峰遗址
位于古交市石千峰西南约1公里的花梁山坡一带。1980年对石千峰一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石制品101件,其原料主要是燧石和角页岩。遗物有石器、石片、石核等。
36、古交文化遗址
位于古交市古交镇李家社村大川河东500的卧龙岗、东胜寺一带。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在石炭砂页岩形成的山坡表层,发现大量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石斧、石刀、石环和陶片等,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

❻ 山西大同的历史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21万,市区非农业人口112万,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煤都”和“菲尼克斯”之称。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春秋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居住地。
战国赵武灵王初设平城,隶属代郡
秦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
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
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
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
北魏初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
唐为云州
五代时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
金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
元代改为大同路。
明改路为府,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
清为大同府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

坐标: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 大同市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东邻河北省阳原县,南接山西省朔州市和忻州市。

地形
市区三面环山,御河纵贯南北。中部、南部是广阔的平川(大同盆地),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区可分南、中、北三段。南部山区山势险陡,主峰塔儿山海拔1714米。大同煤田主要分布于此。中部山区,最高峰为大钟山,海拔1417米,是大同中部制高点。北部山区群山交错,沟深坡陡,最高峰银星山海拔1565米,野孤岭海拔1201米,与东南部马铺山构成大同北部门户、京包铁路咽喉。西北部丘陵、山地交错,沟谷纵横, 地形复杂。

大同市绝大多数户籍人口无宗教信仰。此外,分布有少量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群体。

自然风景区
北岳恒山:五岳之一、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距大同市65公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
大同火山群: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死火山群,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形成于第三纪,主要分布在左云、右玉等县;一部分 形成于第四纪,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北部。
大同土林:位于大同县杜庄村,是丘陵低洼地带雨水交汇冲刷形成的地貌奇观。
浑源汤头温泉

❼ 高考结束后去那里玩比较适合

推荐一条滇西北自助游路线,有问题,请追问,,

福建-昆明专 火车 或者飞机到达
昆明-大理-丽江火车票价属90-110元
昆明:大观楼公园、西山景区、圆通寺、滇池公园、翠湖。住宿在昆明国际青年旅舍,网上可以预定。
大理:苍山、洱海、三塔寺、喜洲民居、鸡足山、大理古城洋人街。住宿古城,客栈很多。
丽江:大研古镇、木府、玉龙雪山、黑龙潭公园。住宿推荐国际青年旅舍!
从丽江乘坐大巴,可以到达泸沽湖、虎跳峡。
如果去玉龙雪山,羽绒服必备,临时租用大衣,卫生状况不太理想!
零件乘坐大巴,到达香格里拉,可以游览松赞林寺、普达措森林公园、住在中甸古城,客栈很多!
云南是旅游大省,这条路线非常成熟,吃住行也很方便,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住宿选择国际青年旅舍、吃法以当地小吃、一般餐厅为主,干净卫生便宜!假如几人结伴出游,不算门票,平均每人每天120元左右就够了

驾车路线:全程约500.5公里

起点:昆明市

终点:丽江市


热点内容
在菲律宾用什么软件看国内电影 发布:2024-08-18 19:45:19 浏览:95
不是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发布:2024-08-18 16:26:58 浏览:792
在船上吃人的电影是哪一部 发布:2024-08-18 15:33:07 浏览:268
丁咚的电影 发布:2024-08-18 14:47:05 浏览:429
86.mm。kk 发布:2024-08-18 13:59:40 浏览:39
箱子男电影在线免费看 发布:2024-08-18 06:38:34 浏览:592
玩命快递4迅雷下载 发布:2024-08-18 04:41:05 浏览:839
电影票取票码是序列号还是二维码 发布:2024-08-17 21:52:01 浏览:467
韩国我也隐藏了真相演员表 发布:2024-08-17 21:22:10 浏览:178
安达市隆美影院5月26日播放 发布:2024-08-17 20:37:58 浏览: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