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流體系
A. 農產品物流框架體系構建的目錄
0 導言
0.1 研究背景和基本內容
0.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觀點
0.3 研究重點與目標
政策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1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現狀與國外發展經驗及其政策
1.1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現狀及發展潛力
1.2 國外農產品物流發展經驗及其政策
1.3 國外農產品物流的主要經驗及借鑒
2 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的框架體系構建
2.1 我國物流政策法規建設的回顧
2.2 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的缺失及發展定位
2.3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政策框架
2.4優化與完善我國農產品物流政策體系的保障措施
3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體系的現狀
3.2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及原則
3.3 我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4 基於因子分析的農產品物流綜合評價方法
產業組織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於市場培育的框架
4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競爭秩序及競爭模式構建
4.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競爭性分析
4.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業的競爭秩序和競爭模式的構建
5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組織創新機制
5.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的類型和現狀
5.2 農產品物流組織創新機制理論依據
5.3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創新機制構建
5.4 農產品物流產業組織創新思路及創新體系
6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組織網路一體化及其整合
6.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中心節點的確定
6.2 農產品物流節點的選擇
6.3 農產品物流網路中運作主體
6.4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網路整合策略
7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組織的運作框架
7.1 農產品物流組織及職能要素
7.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運作模式構建
8 構建跨區域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
8.1 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的概念
8.2 構建農產品虛擬物流體系的理論基礎
8.3 基於ANP方法的跨區域虛擬物流夥伴選擇的評價指標
8.4 跨區域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的運作平台及流程
9 我國農產品虛擬物流風險管理
9.1 農產品虛擬物流協作體系風險的含義和類型
9.2 農產品虛擬物流的風險管理
9.3 農產品虛擬物流組織日常風險管理建議
市場運作篇 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的框架體系
10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集約化運作模式及選擇
10.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剖析
10.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資源整合的條件與基礎
10.3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集約化運作的框架
11 生鮮農產品進入市場的商業物流模式——以山東壽光蔬菜產業個案為分析視角
11.1 壽光蔬菜產業流通機制分析
11.2 生鮮農產品進入超市的商業物流模式
12 農產品物流代理模式的選擇及其實施方案
12.1 對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的回顧及評價
12.2 農民合作組織+第三方物流是農民增收物流模式的優選
12.3 物流代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3 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13.1 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概念辨析
13.2 推動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的意義及可行性分析
13.3 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產業集群的相關措施
14 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優化策略
14.1 農產品物流及其成本的界定
14.2 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的現狀及其成因
14.3 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的優化策略
15 山東省農業物流產業組織空間布局及優化
15.1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空間布局
15.2 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空間布局的構想
16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運作框架
16.1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6.2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模式
16.3 完善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外貿物流篇 我國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框架
17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現狀及其供應鏈系統構建
17.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運作現狀
17.2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供應鏈系統構建
18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模式選擇
18.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種類
18.2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運作模式
18.3 主要措施及建議
19 基於港口供應鏈的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優化
19.1 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的條件與基礎
19.2 基於港口供應鏈的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類型
19.3 以港口供應鏈為核心的山東省農產品外貿物流空間
參考文獻
附錄1 山東壽光地區蔬菜產業的調查報告
附錄2 苗木花卉產業化經營的若干問題思考——山東泰安苗木花卉產業調查報告
附錄3 山東諸城水產批發市場冷鏈物流的調查報告
B. 農業物流的發展構想
一、國家政策的合理導向 目前我國專業從事農業物流的龍頭企業很少,要發展農業物流,國家應出台相應的法規、政策鼓勵農業物流業的發展,確立農業物流的合法地位,規范農村物流的組織行為,將建立農業物流體系作為工作的重點,盡快研究制定構建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促進農業物流龍頭企業健康快速的發展。另外,農業物流的宏觀調控體系在保證國家對農產品市場和農用生產資料市場調控中非常重要,因此國家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物流的宏觀調控體系,有效調控農用物資、農副產品,引導農業健康發展。同時農業物流市場的開發與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製造寬松適度的環境,保障市場運作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形成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一體化運行格局。
二、合理規劃農業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設
從宏觀、系統化角度規劃農業物流基礎的建設,國家在這方面應有所控制,現在一些所謂的物流園區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就是因為對物流服務需求量預測存在偏差,沒有根據生產力發展程度去建設上述設施。物流基地要以(苗、畜)改良為依託,全面採用無公害生產技術、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按照標准化規程組織生產、採收。農業物流園區的建設,應根據農業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運輸、通訊等物流基礎設施情況以及農業物流的發展狀況來確定。農業物流園區的選址,切忌在城市中心地帶建設,而應盡可能設在城市的邊緣地區,公路、鐵路或水運便捷的地方。物流園區的投資,主要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政府主要負責物流園區的規劃、征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特別是創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農業物流中心原則上應根據農業物流基地的布局情況,在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農業物流基礎的大中城市邊緣地區建立。農產品配送中心作為現代物流的新業態,它們統一組織貨源,進行檢驗檢疫、整理清洗、分檢包裝,根據定單要求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完成農產品從「田間」 到「餐桌」的全程服務,具有安全、高效、便利的特點。
三、改造和利用現有的農業物流資源
在發展農業物流中必須改造和利用現有的資源,可把它們改造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或集商流、物流、信息流於一體的甚至還進行農產品加工的公司,這對於解決目前中國農業物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傳統儲運企業的轉軌。要以客戶為中心,降低客戶成本。現在消費市場需求已從「少品種、大批量、少批次、長周期」,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傳統儲運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儲存、運輸、包裝等服務逐步被集約化、系統化、增值化的現代物流配送服務所取代。首先,通過高品質的運輸配送、信息服務和供應鏈管理,努力實現客戶的「零庫存」,從而減少客戶資金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和風險成本等各項費用,優化客戶的資金流配置和生產決策。其次,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設施,根據產品和消費的多樣化趨勢和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按不同用途、要求改造現有儲運設施,建設新的現代化儲運設施,改變過去設施單一、功能單一的狀況。與廠商、批發商、零售商共同建立或自己獨立建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為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根據對市場、客戶、地區等情況的分析與研究,組織專家論證、規劃,建立跨區域、跨國界的物流組織網路,充分發揮現代物流的內在功能,為企業物流市場的擴展和服務業務的延伸打下堅實基礎。最後要大力推廣先進物流技術。物流技術是物流各項功能實現和完善的手段,包括運輸技術、倉儲技術、包裝技術、信息技術等,以便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2、糧食系統購銷儲運企業的發展。糧食流通具有量大、點多、面廣、生化特性強的特點,目前我國糧食購銷儲運企業的自身素質和經營環境都難以達到「現代物流」的要求,因此,要想實現糧食購銷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必須從加強硬體建設和軟體開發兩個方面入手。在硬體設施方面,要加快糧食物流設施建設,對已建成的糧食倉儲設施,如淺圓倉等,應進行技術設施的配套,包括配備糧情監測、穀物冷卻、環流熏蒸、機械通風設備,使其盡早地發揮效用。糧食設施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四散」上,增加散糧自動接卸、計重設備和專用運輸工具,適度提高集裝箱運糧的比重。糧食加工環節應調整布局、重組資產,淘汰落後的、高能耗的生產設備,研製和引進先進的設備,為糧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創造條件。在軟體開發方面,企業自身要注重引進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積極研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做法。如在糧食儲藏方面的物理及生態儲糧方法、硅藻土殺蟲劑、氣控儲糧方法等;在糧食運輸方面,發揮集裝箱運糧的優越性,擴大適用范圍,建立包、散、集裝箱共存互補的糧食運輸系統;以及糧食加工增值方面的有關技術和成果。
四、實現供應鏈管理下供銷社運作模式的構想
實現供應鏈管理,把一些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引進農業,可以消除或轉移農業上的部分風險。發展連鎖經營不僅是流通業的變革,而且對我國農產品和農資生產逐步走向規范化、現代化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從實踐看,發展農產品和農資連鎖經營,有利於實現生產和流通的對接,減少物流環節,提高流通效率,有利於促進規模經營,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競爭力;有利於規范秩序,保證農產品和農資的質量。
1、採取分購聯銷的方式,銷售農產品。農產品的銷售除基層專業社銷售之外,一般由市鄉綜合性聯合社發揮系統優勢,集中力量銷售。合作經濟體系的經營工作無論是銷售還是購買,都採取預購的方式,有很強的計劃性,可以減少庫存保管成本和運輸成本。在銷售和購買中,代表農業生產者利用規模大的優勢,在市場中取得較高的談判地位和優勢價格,同時統一組織協調農產品生產者的活動,減少體系內部在價格上的內耗。合作社把利益的一部分讓渡給農產品生產者。合作社還可以利用規模優勢進行流通加工,實現價值增值。目前合作社需要進行農產品專用倉庫的投資,進行信息系統的開發,合理規劃物流系統,興辦部分流通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包裝,甚至貼上條形碼,以利於分配、營銷,實現信息共享。
2、簽訂合同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與農產品購買者以簽訂的合同契約來安排生產或物流,可消除許多無效流物活動,同時為農產品的標准化和質量控制提供一個好的開端。訂單農業通過合同把購銷雙方連接起來,明確各自的權力和義務,並按合同完成各自的生產和物流活動。
發展訂單農業的幾種形式:一是自己依據市場需求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二是與農業科研單位聯合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自己提供運輸、儲存配送農資等方面的物流服務,發展訂單農業。三是與專業批發市場聯合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依託市場發展訂單農業。
C. 菜鳥農村物流體系的搭建,會使農產品的發展越來越好嗎
據商務部消息,上半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632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4%,佔全國網上零售額的比重為15.5%,增速高於全國水平4.3個百分點。其中,在10月1日,筆記本及智能手機的銷售額有大幅的提高,其中筆記本電腦的單日銷售相比一個月前足足上漲了3.8倍之多。
在菜鳥鄉村方面,菜鳥網路搭建了一張遍及全國的農村物流網路,將廠商與農村直連起來,讓正品好貨快速下鄉,讓農村消費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及提高生活品質的需要。菜鳥鄉村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8月,菜鳥鄉村已覆蓋的省(包括直轄市、自治州)達29個,縣達700多個,村近3萬個。
D. 全國知名農業物流企業
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中的主要問題一直是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據統計,目前作為我國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戶數量大約為2.4億戶,而平均每戶擁有的耕地只有7畝左右。生產經營規模過小,導致農戶為市場提供的農副產品過於分散,標准化率和商品化率不高,如糧食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過大的市場波動不僅損害農民的利益,也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這種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生產的格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這不僅關繫到農民的增收問題,也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了現代化流通體系的建設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拉動作用。2004年的中央1號文件針對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從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和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積極推進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立法工作。」這一條旨在通過立法來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從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准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意味著從2004年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從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第三,「有關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興辦倉儲設施和加工企業、購置農產品運銷設備,財政可適當給予貼息。」通過財政貼息的方式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支持,對其發展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後,「支持鮮活農產品運銷,在全國建立高效率的綠色通道,各地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改善農產品的流通環境。」目的是為鮮活農產品運銷建立一條綠色通道,降低其運銷成本。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在繼續搞好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紀人代理、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增強交易功能。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氣象工作要加強對農業的服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快開通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抓緊落實降低或免交車輛通行費的有關規定,並盡快實現省際互通。積極推進農業標准化。要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進出境檢驗檢疫裝備和檢測技術水平,增強防範和處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施農產品認證認可……」 2006年,國家又明確針對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問題計劃實施「5520工程」,即在5年內建立500個標准市場,達到20多項指標,這個工程更將在對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農業專業物流體系建設方面,近年來在位於我國東海之濱改革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的前沿——上海,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國際深水港和浦東國際機場之間崛起的「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做出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基地始終堅持「從流通體系建設入手服務全國農業」的指導方針,目標是建成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東亞最具實力、最具能量和最具輻射力的農產品流通服務的國家級示範基地和國家綠色食品流通示範基地。 在基地目標指導下,該基地還通過比較研究、適用性研究和縝密的商業系統規劃和流程規劃,積極借鑒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農產品流通的先進經驗,整合並利用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農產品檢測技術、流通加工技術、保鮮包裝和儲運技術以及先進高效的農產品交易手段,以基地實體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實體與虛擬復合的、高附加值的、創新的農產品流通商業系統;依靠自身資源建設、經驗積累、發展創新,不斷提高並充分發揮基地的增值服務功能、集聚整合功能、示範帶動功能、交易創匯功能、市場輻射功能,立足上海,走向全國,面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長期為全國的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更高效、更優質的農產品流通平台。力爭建成亞太地區農產品流通鏈節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之一。 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大致分為:產前准備、產中管理、產後加工、商業流通和最終消費等五個大的環節。如果把這五個環節作為整體來看,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鏈狀結構(農業生產過程如下圖),即農業生產產業鏈。 農業專業物流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對農業生產資料與產出物及其相關服務和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的全過程。根據農業專業物流的流體對象,農業專業物流應該包括兩大類: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和農產品物流。根據農業生產過程的主要階段和物質轉化,農業專業物流又可分為四種類型:農業產前物流、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流通物流以及農業廢棄物物流 農產品運輸和一般的工業產品和電子產品物流具有很大的區別,物流主體是農產品,物流和運輸的方式決定了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直接損耗,是一項專業和科學的物流模式,需要專業的人員和設備進行操作。而單個的農戶很難達到這個標准,發展農業專業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損耗,降低農戶的風險; 目前,我國在農業專業物流上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發展和提高具有較大的空間:一是農產品市場發展不平衡。市場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產品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管理水平不高,綜合服務功能不強,同時,農產品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導致市場混亂;二是農產品市場發展勢頭很猛,但規劃和布局不夠合理,在總體規劃和布局上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統一協調和管理;三是農業專業物流需求不足,企業仍然熱衷於習慣性的分散自營物流方式,作為農業專業物流的主要用戶-農戶更是如此。 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提出,對涉及人的安全和健康這二個最基礎、最根本的功能和要素的農業,其農業專業物流的建設和發展,應提高到相當重要的位置和高度,從而更好地服務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的建設。
E. 如何構建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模式
逐步改善農產品物流市場組織經營的外部環境。區域分工與專業化生產是促進農產品跨地區物流的基礎,要按照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建立專業化的生產基地,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產地批發市場。實行經營創新,不僅需要完善批發市場的內部機制,而且要改善其外部環境。按照建立全國統一、開放、健康、有序市場體系的基本要求,既要切實加強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制度和提高市場信用度,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交通瓶頸,減少運輸成本。
大力提高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的組織化程度,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外向型發展之路。一般來說,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的組織化程度越高,其價格信號功能就越真,就越能夠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同時,還可以減少整個市場的建設成本。為此,一要加快調整現有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的布局,防止和改變物流市場的盲目發展狀況;二要引導農產品物流市場向農產品主要集散地、消費地和中轉地集中,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小城鎮向中心城市轉移;三是政府部門可以採取一定的傾斜措施,積極培育一批能夠主導農產品物流市場發展的大型批發市場。此外,要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物流企業走外向型發展之路。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可以鼓勵沿海地區部分農產品物流企業走外向型發展之路。
F. 農業物流的發展意義
發展農業物流有利於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從入世後的形勢分析,國內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價格大都高出國際市場價格,基本喪失了商業競爭優勢。我國如果組織進口高質量低價格的農產品,會對一些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民產生不利影響,農民賣糧難的現象將日益加劇,解決農村社會經濟矛盾的難度必將逐步加大;而如果勉強堅持收購國內低質高價農產品,城市居民的消費矛盾必然突出,國家財政也吃不消。可見,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農村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農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業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技術導致的物流不暢、成本過高、農產品質量低劣等落後現狀,必將使農村陷於嚴重的經濟恐慌。而改變這種現狀的應急措施和長遠戰略,就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建立科學的農業物流體系。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是建設和完善高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粗放,勞動生產率低下,專業化水平不高,優質產品少,市場化程度不夠,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其原因是中國農業缺乏高效的服務體系。只有通過物流體系的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才能果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實行產業化經營。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是促進農民重視農業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驅動力。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是「重生產,輕核算」。農民為能獲取經濟效益,往往只重視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卻忽視了物流中潛在的利潤。物流不僅具有在企業生產、供應和產品銷售領域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價值,同時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盈利、推動企業經營的價值方面也具有顯著的意義。許多國家把物流稱之為「降低成本的寶庫」,是「第三個利潤的源泉」。隨著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已經從城市工商業管理中認識到了農業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並試圖通過發展物流及加強物流管理,來推動農產品市場流通和經濟繁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可以大大降低和分散農業經營風險。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如何使農業減少風險,贏得更多的利潤,是農業生產者棘手的問題。此時物流管理在抗禦風險方面的作用被廣泛關注。例如,種子公司將承擔種子發芽不齊的風險、農葯公司將承擔農葯不能發揮作用的風險(在我國可能表現為承擔假葯的風險)、倉儲公司將承擔鮮活產品的儲藏風險、農產品貿易公司將承擔市場風險即價格變動的風險等等,這樣一來就實現了農業生產和農民風險的部分轉移。通過農業物流體系的建立,可以促進農產品生產者與其材料的供應商、農產品的加工商和銷售商形成戰略聯盟,使眾多農民、農業中小企業形成集約化運作,降低物流成本。
現代農業物流體系的建立,可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理論上農業物流體系的創建,在實踐中卻主要體現為在農村建立物流產業,它屬於專門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由於我國國土面積大,經濟發展和物流的關系就顯得更為密切,物流產業在我國就顯得更加重要。通過建立適應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物流體系,或對目前存在於我國農村的相互獨立的具有物流特徵的企業進行資源重組,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支農企業的發展。
G. 農業物流政策
中央財政2009年設立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制定了《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同年,農業部、商務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意見》。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近幾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都強調要支持農村物流的發展,為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和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最近也出台了很多支持農村物流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H. 農村電商三級物流體系建設什麼
以下信息由四川雅博社提供:在農村電商中,農產品上行的痛點之一就是山貨運不出去,即便可以運,由於到貨時間長、物流成本貴,產品也缺乏競爭力。農村電商要達到「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目的,就必須要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建立暢通的物流體系,且降低物流成本。三級物流體系的建設是當前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指縣級物流中心、鄉(鎮)物流服務站和村級物流網點。四個詞語簡單概括其職能目的「有人」、「有車」、「能送」、「能收」。我們將在全縣26鄉鎮建立鎮級電商服務站,並選取158個行政村建立電商服務點,並輔助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支撐。(1) 縣域物流中心建設在古藺縣城建設電商物流中心,具備整合發布、運力統籌調配、貨物定向配送、綜合協調服務於一體功能。負責提供全縣電商倉儲、配送、分撥、轉運等服務。(2) 鄉鎮物流站點建設建設一批鄉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站。整合利用古藺鄉鎮供銷、郵政等現有網點,以現有鄉鎮店、鄉鎮網點為基礎,升級改造多家鄉鎮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站,承接電子商務農村共同配送主體送到鄉鎮的快遞包裹,實現快遞包裹倉儲、自提、進村分撥的功能。(3) 村級物流站點建設支持鄉鎮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鄉鎮超市、村農家店、農村電商帶頭人等以便民超市為依託建設村級電商物流配送點,為鄉鎮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的快遞包裹提供倉儲、自提和送貨上門等服務。
I. 農業物流的發展狀況
一、中國農業生產的鏈狀結構
中國農業生產過程大致分為:產前准備、產中管理、產後加工、商業流通和最終消費等五個大的環節。如果把這五個環節作為整體來看,就形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的鏈狀結構(農業生產過程如下圖),即中國農業生產產業鏈。 (點擊看大圖)
在中國農業生產鏈狀結構的各環節和節點中,農業物流發揮著重要的銜接作用,它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狀況和水平。
二、農業物流的范疇與分類
長期以來,農業的產出物——農產品一直是農業生產經營和物流的關注焦點,並有直觀地將農業物流等同於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包裝、運輸、儲存和裝卸的理解,這種理解無論是從物流對象還是物流服務的范疇上,都遠遠不能反映出中國農業物流的全貌,因為忽視了農業投入物——農業生產資料的相關物流。
根據農業物流的流體對象,農業物流應該包括兩大類: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和農產品物流。
農業生產資料物流是農業生產過程所必需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運、配送、分銷和信息活動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是以農業生產投入物為對象的物流,它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的生產與物流規劃、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和市場的信息服務。
農產品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形成的物流,根據農產品的分類又包括:糧食作物物流;經濟作物物流;畜牧產品物流;水產品物流和林業產品物流。
農業物流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對農業生產資料與產出物及其相關服務和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的全過程。它包含兩個物流流體對象——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它是由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采購、生產、流通加工、包裝、運輸、儲存、裝卸、配送、分銷、信息溝通等一系列運作環節組成,並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保值、增值和組織目標。
根據農業生產過程的主要階段和物質轉化,農業物流應分為四種類型:
1、農業產前物流。農業產前物流與農業生產過程所必需農業生產資料准備直接相關,它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運、配送、分銷和信息活動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的產前准備,也涉及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和市場的信息服務。
2、農業生產物流。農業生產物流是在農產品種養殖活動直到農產品產出過程中,因生產要素配置和運用而形成的物流。由於中國農業生產是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形式為主,所以一般農業生產物流的地域有限,物流單一,流量較小。
3、農產品流通物流。農產品流通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通過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環節,做到農產品保值增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由於農產品本身特質,以及產銷地域廣闊分散的特點,所以對農產品物流規劃、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這個物流過程是目前農產品實現市場價值的關鍵環節。
4、農業廢棄物物流。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直到消費過程中,會有廢棄物、無用物和可回收物生成,對它們的處理過程中形成的物流活動就是農業廢棄物物流。
農業廢棄物物流的流量大小、處理成本取決於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物流規劃水平;由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特性,有必要從綠色環保的角度出發,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目前農業廢棄物生成數量較大,但重視不夠。
三、中國農業物流的基本特徵
1、農業物流涉及面廣量大。農業物流的流體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的產出物,基本涵蓋了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以及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林業等,物流節點多,結構復雜。由於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農用生產資料的產銷供需量龐大,僅化肥一項,2002年我國化肥消費量達4339萬噸(純養分),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3,化肥使用量佔世界的首位。目前中國用於生活消費的農產品主要以鮮食鮮銷形式為主,在分散的產銷地之間要滿足消費在不同時空上需求,使得中國農業物流面臨數量和質量上的巨大挑戰;現在中國用於生活消費的農產品商品轉化比例相對較低,但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紡織和化工業也在我國工業結構佔有重要地位。
2、農業物流具有獨立性和專屬性。由於流體——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生化特性使得它有別於一般物流的流體,所以農業物流系統及儲運條件、技術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裝方式都具有獨立性,而農業物流的設施、設備和運輸工具也具有專屬性。因此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農業物流所需投入大,發展慢。
3、保值是中國農業物流發展的核心。由於中國農業物流的發展水平較低,每年農產品在物流和流通環節的損耗巨大,因此農業物流的流體與載體等其它要素如何匹配?如何運用物流技術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有效保值?這是當前比農業物流增值更為重要的核心問題,減少農產品物流和流通損失應該放在與農業生產等同重要的地位。
四、中國農業物流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物流的相關理論研究嚴重滯後
由於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以及生產的季節性與常年性消費需求之間的對立,造成了中國農產品供需的時空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基本途徑就是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物流。農產品物流只有做到農產品保值,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進而才可能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
在中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重生產、輕流通」思想意識的影響廣泛,而對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作用認識不足,更沒有形成農業物流完整的行業體系框架。農業物流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物流理論探討的嚴重匱乏。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成本,引導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與配置,提高中國農業的整體產業效益,需要有現代農業物流理論指導。中國農業流通和物流的相關理論研究,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2、農業物流的基礎投入不足
一直以來,我們在農業生產環節的增產上全力以赴,但物流保鮮技術、物流加工和冷鏈建設等後續物流環節的基礎投入明顯不足。對比中美兩國的農業投資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薄弱的農業物流現狀和過去數量型農業生產投資結構密切相關,農業物流在基礎投入方面的長期欠帳使得高額物流損耗一時難以根本扭轉。以果蔬產品為例,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越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損失總值近 800億元。損失率為25%~30%,可以滿足2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這與發達國家5%以下的果蔬損失率相比,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2003年投資高速增長帶動了裝備工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農副產品加工專用設備製造利潤增長2倍。從2003年1-11月份經濟運行情況來看,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134.9億元,同比增長37.1%;食品製造業實現利潤96.6億元,同比增長37.7%,其中,液體乳及乳製品製造業利潤增長52%。從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分析,農副食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良好,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9.30%,行業新增固定資產佔全國食品行業比重38.3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在食品各中類行業中比重最大,反映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成效,加大了農產品轉化力度。
3、農業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
農業物流流體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效率和效益是與農業物流的信息體系密切相關。農業物流信息體系既包括農業市場信息,也包括農業物流的資源信息,而現在農業信息系統和農業物流信息體統所能提供信息品種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導向,農資和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這是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流體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2003年菜價上漲,誰能告訴農民明年種什麼?明年蔬菜種植面積會不會大幅度增加,從而引起菜價再次下跌?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手段缺乏,滯後失真現象嚴重,趕不上市場變化,要改變這種狀況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採集、加工整理和發布體系。
4、農業物流成本偏高
目前中國的農業物流成本比較高,而且不穩定,其中有物流利潤和運輸成本因素,但更多的是物流環境的影響,由於路況不良的時間成本,交通秩序中不當現象無形中增加的物流成本(例如設卡收費等)。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基礎農業物流利潤下降,而在途損耗和不合理物流環境成本顯得十分突出。
多數長途販運的農產品是以初級形態為主,農產品物流結構中,低附加值產品居多,以農產品的主要物流形式公路運輸為例,對於農產品和工業品的收費標准相同,但兩者價值和利潤卻相差懸殊,這就是業內呼籲建立農產品物流 「綠色通道」的原因所在。500毫升蒙牛奶的超市售價2.8元/包,其中運費要佔10%,更不要說低值低毛利的初級農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