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教案
㈠ 交通運輸布局的布局原則
主要遵循以下5個原則:
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
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並與工業布局、農業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適應。這就要求以客、貨流的流量、流向的科學預測為基礎,使交通運輸布局在運輸工具結構、空間分布、運輸方向、能力形成的時間和規模都適應要求。由於運輸的生產過程與運輸產品的消費過程同時進行,無法儲存和調撥,因此要求交通運輸設備保持一定的能力儲備。但能力儲備既要避免因標准過高,造成積壓和浪費,也要防止因標准過低,造成再改造的浪費。
要因地制宜
要因地制宜。交通運輸線網以及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樞紐等設施的建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因此,自然條件對交通運輸布局有一定的限製作用,應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特性和有關線路、航道、港口、車站、機場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布局方案。一般來說主要注意3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自然條件對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都有影響,特別是水運和陸運方式的選擇基本取決於自然條件。例如,在沿海地區和具有一定流量、水深的河道才能發展水運(除去在特定地區開挖運河);在地震活動地段、斷裂破碎帶、凍土沼澤地區不宜修建鐵路和港口;在某些運量不大的高山峻嶺地區宜選取公路汽車運輸;開發平原地區石油取管道運輸為宜。
第二,選線和港、站、機場選址。如鐵路、公路線一般多沿河谷修建,沖積階地、低平緩丘、平原地區是適宜的選線地段;而在中高山地區、黃土高原、沙漠凍土地區則需要從保證路基穩定和行車安全方面考慮選線並採取必要措施;對地質嚴重不良地段應設法繞避或從病害最輕微的地段穿過。水位、水文不僅影響陸路交通線的位置和高度、橋涵建築物的設置,還影響港址選擇和碼頭位置、規模;海岸的地貌水文特點及岸流、波浪、潮汐對海港、碼頭、港灣選址有重大影響;氣流狀況對開辟航空線路有較大影響;機場用地既要求平坦,又要求一定坡度以保證排水。
第三,交通線的標准、投資以及運營規模。鐵路、公路為達到一定的運行速度、運輸能力和運行安全,需達到一定的技術標准(線路的坡度、彎道、承載能力)。海拔高度、地面或河床坡度、地形起伏、地段或河道的水文地質以及各地施工條件不同,對鐵路、公路、內河航道的技術標准選定、工程量、投資、運輸能力、運營支出,以及能源消耗等有很大影響。例如,山區修築鐵路的造價比平原地區高 2倍左右;坡度大、隧道長的山區線路宜採用電力機車牽引,缺水地區宜採用內燃機車牽引,高寒氣候惡劣地區可採用大功率燃氣輪機車牽引等。管道運輸克服高程差的能力較大,但在嚴寒地區運輸效率下降,能源消耗和運營費用也相應提高。
面發展和綜合利用各種運輸方式
全面發展和綜合利用各種運輸方式,使點(站、港、場)、線(線路、航道、管路)相協調,逐步建立綜合運輸網,形成系統的綜合運輸能力。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各有不同的技術經濟特徵,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各種運輸要求。旅客從始發地到目的地,貨物從產地到銷地,往往要由幾種運輸工具共同完成。因此,在交通運輸布局中,要結合各地區具體條件實行合理分工,以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完成社會運輸的需要。在建立綜合運輸網的過程中,首先要組成合理的交通運輸結構,並使組成綜合運輸網的各種交通線(航道)的布局相互銜接和適應,使綜合運輸網內的干線、支線、長途、短途相互銜接暢通。其次,安排好綜合運輸網不同運輸方式聯接的運輸樞紐的布局和建設。第三,要使綜合運輸網的點(站、港、場)、線(線路、航道、管道)在布局、能力規模、建成時間等方面相互協調和適應。
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盡量少佔土地
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盡量少佔土地。交通線(航道)、站、港、場等直接建築在地面上(管路、航空線除外),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修建鐵路平均每公里用地50畝左右,建造大型編組站用地達200~300畝,一般機場用地為2000~5000畝,而大型機場用地在10萬畝以上。因此,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應採用佔地較少的布局方案。例如,充分利用水運資源(內河和沿海)可以節約土地,鐵路、公路、港口、樞紐的不同布局方案佔用土地面積也不相同。交通運輸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影響到城市的開發建設,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又將促進交通運輸的發展。但交通運輸布局與城市建設規劃之間也存在某些矛盾,如交通運輸布局在用地、噪音、環境污染等方面影響城市,而城市建設也限制和影響交通運輸布局方案的選擇等。因此安排交通線路布局和站、港、場的選址時要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在現有交通線和運輸設施的改造中也要照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適應國防的需要
適應國防的需要。交通運輸布局對實現國家政治統一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新線建設或舊線改造都要適應國家政治的統一和國防安全的要求。主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線路,應以滿足經濟要求為主,適當考慮國防建設的要求;主要為國防服務的線路,應以考慮國防為主,也要適當考慮經濟建設要求;平時、戰時地位都很重要的線路,則應兼顧經濟開發和戰備需要。
㈡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怎麼導入好
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運輸方式入手,比如高鐵、集裝箱、輪船、飛機等讓學生根據自己假期出行說說都採取了什麼方式,這樣很自然的就可以導入新課了。
㈢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個商業網點布局影響
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布局內,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容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線和點的布局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且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發展,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能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在復習中應從以下幾方面重點把握:1.了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2.了解交通運輸布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3.了解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與城市發展、興衰的關系。4.了解交通運輸布局對城鎮分布與商業網點分布的關系。一、利用圖表了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活動的需求,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點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方式優點缺點適用對象鐵路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連續性好造價高、佔地廣、短距離運輸成本高遠距離、數量大、時間緊、費用低的運輸公路水路機動靈活、周轉快、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運量小、耗能多
㈣ 高一地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怎麼講
一. 教學內容: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二. 學習目標: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3、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三. 重難點講解: 知識點一:主要交通方式
1、關於交通運輸的概念 交通運輸是指利用各種交通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 它是連接生產和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主要紐帶。 (1)廣義的交通包括運輸和通信兩部分,即指藉助於客觀物質實體,實現人、物和聲 音、信息的位移。 (2)狹義的交通只包括運輸,即藉助於客觀物質實體,實現人和物的位移。有時「交 通」和「運輸」兩詞是混用的,一般人們稱之為「交通運輸」。 (3)交通運輸在社會生產中可以分為生產過程中的運輸(企業內部如礦山、工廠、油 田、林區、農場等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運輸)和流通過程中的運輸(流通領域的專業化運輸), 本課所採用的是流通過程中交通運輸的概念。
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重點) 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其特點 如下表所示: 按運量 由大到小為:海運—鐵路—河運—公路—航空 按運費價格 由大到小為:航空—公路—鐵路—河運—海運 用心 愛心 專心 按速度 由快到慢為:航空—鐵路—公路—海運—河運 按靈活性 由大到小為:公路—航空—鐵路—河運—海運 按連續性 由好到差為: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 按穩定性 由大到小為: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河運
3、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的交通運輸方式正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內容如下表所 示: 發展趨勢 表現 高速化 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縮短運行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 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 發展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和倉庫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 -保證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知識點二:交通運輸布局
1、交通運輸網 交通運輸網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如 鐵路、公路、航海線、航空線、內河航線)、點(港口、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交織, 形成不同形式(如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等)和不同 層次(如省級綜合運輸網、大區級綜合運輸網、國家級綜合運輸網、全球性水運網等)的交 用心 愛心 專心 通運輸網.如下圖所示. 交通運輸線和點 交通運輸網中的線——是指鐵路、水運(河運、海運)、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種交通 運輸方式的交通線,如鐵路線、公路線、航道、航空線、油氣管道線等,是交通運輸發生的 基本條件。不同的交通運輸線,有不同的區位因素。現代交通運輸線的區位一般受下列條件 制約:①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②自然環境因素,③科學技術因素。 交通運輸網中的點——是指港口、航空港、車站等。是客貨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運輸過 程的重要環節。 大陸橋運輸 通常指通過鐵路和海運方式,跨越遼闊的大陸,以溝通兩個互不毗連的大洋或海域之間 的國際運輸形式,縮短運輸距離,減少運輸時間,節省運輸費用。如從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海, 通過海運送到俄羅斯遠東沿海港口(納霍德卡和東方港等),再經西伯利亞大鐵路等陸上交 通,橫貫亞歐大陸直達歐洲各國或沿海港口,最後利用海運送到大西洋沿岸各地,稱為亞歐 大陸橋。第二亞歐大陸橋,東起太平洋西岸黃海之濱的中國連雲港,經隴海、蘭新鐵路,出 國境經中亞接歐洲鐵路網,通往歐洲大西洋沿岸各港口,大大縮短了東亞與西歐間的運輸距 離。 實現亞歐大陸橋的國際聯運甚為便利,這不僅僅是由於走了捷徑而節省運費和時間,而 且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國際間鐵路協定實現站與站的直接對口運輸。「亞歐大陸橋運輸無疑是 今後實現國際間、洲際間貨物運輸的重要形式。 運網密度 運網密度是衡量國家和地區各類交通線網發達程度常用的指標,它是地區各類交通線路 的總長與地區總面積的比值,運網密度愈大,標志著地區交通運輸愈發達;反之,運網密度 愈小,地區交通運輸的通達性就愈差。影響國家或地區運網密度的因素非常多,如地區經濟 發展水平、生產地域專門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然條件、人口和城市的密度、國土的大小等等, 而每一個單一的因素又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高效記憶】交通運輸網的形式和層次 形式由單一到綜合,層次從低級到高級。
【方法技巧】設計圖形,比較交通運輸網中的線、點、交通樞紐的區別與聯系
2、交通運輸網布局的區位因素(難點) (1)社會經濟因素 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需要。維持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轉,在很大程 度上取決於交通運輸。同時,社會經濟系統運行中產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交通運輸 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對象,並且塑造了交通運輸網的地域組合特徵。另外,國家和地區的 經濟狀況,為該地區交通運輸線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對象。 (2)自然環境因素 交通運輸業的生產是憑借天然和人工的線路在運動中進行的,它涉及的空間很大,自然 環境對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影響是深刻的、復雜的。有些自然因素如水力、風力和空氣的浮力 等,是水運和航空等運輸不可缺少的輔助力。所以,深度和一定達到一定浮力的天然河道是 水運發生和分布的基礎。高山大川和地質災害區,則是陸上交通的阻力。它影響著線路的質 量、走向、分布和投資。 (3)科學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的提高使交通運輸網伸展到了更廣闊的范圍。在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的時期, 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盡管經濟發展要求大力發 展交通運輸,但有許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礙。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自然條件影響的 比重逐漸下降,而社會經濟因素成為最主要的因素。 【「案例」探究】南昆鐵路的建設 (略)
【「活動」參與】 選擇一條你熟悉的鐵路、公路或一個車站,分析影響它們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個因素 起主導作用? 以京九鐵路為例,分析影響鐵路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個因素起主導作用? 京九鐵路(北京—香港九龍)是我國20 世紀90 年代修築的一條現代化鐵路。下面對影 響京九鐵路的主要區位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1)合理布局交通網。我國的鐵路運輸一直非常緊張,特別是南北向,盡管有京廣、 京滬兩條鐵路,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往華南方向運輸貨物,其運量只 能滿足計劃的 30%~40%。修建京九鐵路,會使全國鐵路貨運狀況發生巨大變化。一是緩 解南北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二是活躍整個路網。(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維持香港的 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跨越黃河、長江等大江、 大河,穿越崇山峻嶺,沿途地形各異,地質情況復雜。京九鐵路在線路設計科學化、施工設 備現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動化方面均創造出了國內鐵路建設的一流水平。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京九鐵路最大的意義在於激活全國鐵路網,帶動沿線地區經 用心 愛心 專心 濟發展。這說明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化鐵路的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 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
【典型例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