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流概念
A. 簡述現代物流概念的演變過程
物流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從人類社會開始有產品的交換行為時就存在物流活動。關於物流的認識,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在人們頭腦中的必然反映;
最初的物流認識來自於生產:過程的組織實踐和產品銷售的實際需要。早在1901年,格魯威爾在美國政府的「工業委員會關於農場產品配送的報告%中首次討論了影響農產:品配送的成本和影響因素,就涉及到對物流觀念的問題。
101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提出:「物流是勺創造需要不同的一個問題,物資經過時間和審問的轉移、會產生附加價值。」
1935午美國銷售協會認為:「物流是包含於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和從生產地到消費地點流動過程伴隨的種種活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戰時供應中心採取後勤管理.隨後物流觀念被引入商業部門,並將其定義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產:品分配、運輸、購買與庫存控制、儲存、用戶服務等業務活動」
第二次山界大戰以後,西方經濟進人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時期,降低流通成本的遲求引人注目,實物分配(四)的概念更為系統化。20世紀50年代,PD的概念在日本被譯為「物的流通」。隨後日本著名學者平原直用「韌流」這一更為簡捷的表達方式代替「物的流通」遂被廣泛使用。
1981年日本綜合研究所編著的《物流手冊》對「物流」表述為:「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范疇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
1986年美國物流協會所做的物流定義是:「以適合顧客的要求為日的,對原材料、在製品、製成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的相對效果」朗進行計劃、執行、控制。」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高新技術發展迅速,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進入了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時代,關於物流的認識正由於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呈現出更豐富的發展。
1996年台灣物流協會擬定物流定義是:「物流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的行為.在流通過程中.透過管理程序有效地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以創造價值,滿足顧客及社會性需求。」
1997年我國國家技術監督局完成《物流術語國家標准(征訂意見稿)》,將物流定義為:「以最小的總費用.按用戶要求,將物質資料(註:包括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商品等)從供給地向需要地轉移的過程。主要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配送、流通加工、處理等活動。
1997年《物流學概論》「介紹,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在研究中,由於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認為:「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應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實物性)流動,是創造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經濟運動。」也有人認為:「物流是物資實體物理流動過程及有關活動的總稱。」「只要存在物資實體的空間位移.就存在物流。」
l998年《中國現代物流研究》〔zj指出:「物流中的』物』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資料。」「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運動。這種運動也稱之為位移。「
l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為了適應物流的發展重新修訂了物流的定義:「物流是供應鏈過程的一部分,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為提高產品、服務和相關信息從起始點到消費點的流動儲存效率和效益而對其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
B. 物流的概念是什麼
物流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關信息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所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
C. 物流概念最早產生於哪些領域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物流的概念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階段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這一個階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一個是局部范圍,主要是在美國;第二個是少數人,是幾個人提出來的;第三是意見不統一。主要有二種意見、二個提法:一是美國市場營銷學者阿奇.蕭(Arch W. Shaw)於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從市場分銷的角度提出的。二是美國少校瓊西.貝克(Chauncey B. Baker)於1905年提出的叫做Logistics的物流概念。他是從軍事後勤的角度提出的。 應該說,這二個概念的實質內容是不一樣的。阿奇.蕭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定義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直譯應該是「實體分配」,按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應該譯成「分銷物流」。它實際上就是指把企業的產品怎麼樣分送到客戶手中的活動。而Logistics是後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資的供應保障、運輸儲存等。 這二種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分別能存續下來,是因為它們都分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響應、應用和發展。還是因為這二個概念各自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獨立運用,二者之間沒有發生沖突,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物流學派來進行統一規范,也不需要得到社會廣泛一致的公認。因此這個階段可以說是物流概念的孕育階段,是市場營銷學和軍事後勤孕育了物流學。 第二個階段:分銷物流學(Physical Distribution)階段 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開始到80年代中期,可以叫做分銷物流學(Physical Distribution)階段。這一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分銷物流學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發展而占據了統治地位,並且從美國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世界各國一致公認,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發展了物流管理學,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學派、物流產業和物流領域。 1、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繼續在美國得到發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物流管理學。 1961年斯馬凱伊(Edward W. Smykay)、鮑爾素克斯(Donald J. Bowersox)和莫斯曼(Frank H. Mossman )撰寫了《物流管理》,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物流管理的教科書,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物流管理學科。60年代初期,密西根州立大學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分別在大學部和研究生院開設了物流課程。 1963年成立了美國物流管理協會,該協會將各方面的物流專家集中起來,提供教育、培訓活動,這一組織成為世界第一個物流專業人員組織。 2、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公認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物流管理學的理論體系。 50年代中期,美國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到了承認、發揚和光大,以後又逐漸傳到了歐洲、北美, 70年代末也傳到了中國。這樣,基本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接受了這樣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學。 分銷物流學,主要把物流看成是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包括生產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種物流活動的總和。在分銷物流學中,主要研究這些物流活動在分銷領域的優化問題。在各個物流專業理論和應用發展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例如系統理論、運輸理論、配送理論、倉儲理論、庫存理論、包裝理論、網點布局理論、信息化理論以及它們的應用技術等。 3、在分銷領域各專業物流理論競相發展的同時,企業內部物流理論異軍突起。 1965年美國J. A. 奧列基博士(Dr. Joseph A. Orlicky)提出獨立需求和相關需求的概念,並指出訂貨點法的物資資源配置技術只適用於獨立需求物資。而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相互之間的需求則是一種相關需求,應當用MRP技術。在MRP發展的基礎上,受MRP思想原理的啟發,80年代又產生了應用於分銷領域的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 技術,在MRP和DRP發展的基礎上,為了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90年代又出現了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技術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這一時期五六十年代日本豐田公司創造的准時化生產技術(Just In Time, JIT)以及相應的看板技術是生產領域物流技術的另外一朵奇葩。它不光在生產領域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哲學和技術,而且為整個物流管理學提供一種理想的物流思想理論和技術,現在已經應用到物流的各個領域。 企業內部另一個重要的物流領域是設施規劃與工廠設計,包括工廠選址、廠區布局、生產線布置、物流搬運系統設計等等,也都成為物流學強勁應用和發展的領域,形成了物流管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學科。 所有這些企業內部物流理論和技術的強勁發展,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分銷物流的概念顯然不能包含它們,使原來只關注分銷物流的人們自然想到,光使用分銷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經不太合適了。特別是到80年代中期,隨著物流活動進一步集成化、一體化、信息化的發展,改換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強烈了,於是就進入了物流概念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現代物流學(Logistics)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到現在,叫做現代物流學(Logistics)階段。第二階段物流業的發展,使全世界都自然意識到,物流已經不只是僅僅限於分銷領域,而已經涉及到包括企業物資供應、企業生產、企業分銷以及企業廢棄物再生等全范圍和全領域。原來的分銷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已經不適應這種形勢,應該擴大概念的內涵,因此決定放棄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而採用Logistics作為物流的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這個時候的物流概念Logistics雖然和第一階段的軍事後勤學上的物流概念Logistics字面相同,但是意義已經不完全相同了:第一個階段軍事後勤學上的Logistics 概念主要是指軍隊物資供應調度上的物流問題,而新時期的Logistics概念則是在各個專業物流全面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基於企業供、產、銷等全范圍、全方位物流問題,無論是廣度、深度以及涵蓋的領域、檔次都有不可比擬的差別,因此這個階段的Logistics,不要譯為後勤學,更不要譯為軍事後勤學,而應當譯為現代物流學。它是一種適應新時期所有企業(包括軍隊、學校、事業單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體化的物流學概念。 這個階段的主要事實是: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企業內部的集成化物流:例如,MRPII是把生產管理與生產能力管理、倉儲管理、車間管理、采購管理、采購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來;DRP是把分銷計劃、客戶管理、運輸管理、配送管理、車輛管理、倉儲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來;LRP是把MRP和DRP集成起來;ERP是把MRPII與人事管理、設備管理、行政辦公等系統集成起來;等等。 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產生,進一步導致物流專業化、技術化和集成化,實現了生產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競爭力。 九十年代供應鏈理論的誕生,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形成進一步導致物流管理的聯合化、共同化、集約化和協調化。
D. 大件物流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大件物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入門門檻低。一般在收貨場地與承運車輛就能開張營業回,部分地區沒有進行答嚴格的審查監管;
第二,競爭激烈。這個門檻低導致的必然結果,為了拿到貨源打價格站,而不注意服務與時效提升的價值考慮;
第三,無品牌。大件物流一般是都以「專線」形式存在,很難有非常優秀的公司能夠整合足夠的資源在大件物流領域做出非常好的成績。
以上原因導致大件物流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因為一般做的好的大件物流公司的價格都比較高,發貨方一般是不會選擇的。
延伸:從促進電商發展的角度出發,物流從業者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首先的是大件物流的信息化,因為網購顧客一般都是有很強烈的物流跟蹤信息查看需要的,如果能夠在大件物流領導解決節點顯示問題,又能有市場接受的價格與配送時效肯定能夠達到市場發貨客戶的青睞與認可。
E. 物流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是物流,簡單地講,物流就是商品流通,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已經不僅僅是商品流通版本身,它所指的范圍權非常廣泛,包括商品運輸、儲存、配送、裝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動。
「物流」概念最早產生於本世紀50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物流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才已經講過,物流的涵義也從單純的「貨物配送」發展到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一體的全方位管理,成為國際運輸業中一種最為經濟合理的綜合服務模式。
什麼是物流?權威的定義是:物流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為提高原料、在製品和製成品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到消費的流動和儲存效率與效益而對其進行的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這是美國物流管理協會1985年給物流下的定義。
在現代物流中,信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商品的流動要准確、快速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離不開信息流動,資金的及時回籠也離不開相關信息的反饋。通過信息在物流系統中快速、准確和實時的流動,可使企業迅速地對市場作出及時的反應,從而實現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良性循環。現代物流是一系列繁雜而精密的活動,要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這一活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
F. 物流概念龍頭股有哪些
一富財經對物流上市公司細分領域:1、鐵路物流建議重點關注將長期受惠低碳時代鐵路貨運增長的鐵龍物流(600125)。2、倉儲物流建議重點關注倉儲物流的龍頭公司中儲股份(600787)和從事化工品保稅倉儲的保稅科技(600794)以及受惠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多元化公司--洲交通(600368)。 3、港口物流建議重點關注煤炭物流港--蕪湖港(600575)和受惠海鐵聯運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雲港(601008); 4、公路物流建議重點關注長江投資(600119)。 5、冷鏈物流建議重點關注擁有上海最大冷庫設施且參與冷鏈運輸的錦江投資(600650)。 6、海運物流建議重點關注海運物流產業鏈最完整的中海集運(601866)。
G. 對物流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
物流通俗理解就是用信息化整合各種運輸方式,達到商品、與商品伴生的資金流轉的及時化、低成本。2.其價值除了實現商品位移外主要是可以減低商品流通中的運輸、資金運用等綜合成本。3.物流服務有正常的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等成本,通過信息化的整合,這些成本得到優化,所以成功的物流服務可以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減低總的物流成本。
H. 中國大物流網的介紹
中國大物流網是中國第一物流門戶網站。中國大物流網是於2002年經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專的, 集現屬代物流信息服務、物流專業咨詢、物流教育培訓、物流商務項目、物流傳媒於一體的專業公共信息平台。中國大物流網專家團隊擁有國際一流的物流人才,憑借其深厚的物流理論功底和在中國物流界的權威地位、多年從事國際間物流合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超前的創意和大膽而又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國內物流界的號召力和廣泛的物流界聯系網路,以現代的、系統的物流概念,打造中國的第一物流門戶網站。
I. 對物流概念的理解
近幾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掀起了物流「熱」,而且在持續升溫。那麼,究竟什麼是物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讓我們從物流在經濟中所處的位置說起。 人們知道,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包括生產、流通和消費三部分;而流通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商流,另一部分是物流,同時,還包括金融、保險、規格、標准化等輔助活動(見表1)。 表1 流通結構 流通 商流 物流 批發(分銷)、零售 運輸(配送)、保管、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 流通輔助活動:金融、保險、規格、標准化等 簡單地講,商流是物質資料所有權的轉移,克服人的間隔,創造所有權價值,是一種非物理性的移動。商流包括批發、零售、網上購物等交易活動,體現的是買與賣的關系(見表1)。讓我們以自行車為例講講商流的概念。在自行車出廠銷售之前,所有權是生產廠家的,批發給銷售商後,所有權轉移到銷售商手中,當銷售商把自行車批發給商店後,所有權又轉移到商店,而商店把自行車賣給消費者後,所有權則屬於了消費者。這種買賣交易的過程,使自行車的所有權幾次發生了轉移,我們把這幾次的轉移過程稱為商流。由於商流的發生,自然伴生出物流活動,即自行車出廠後的包裝、裝卸、運輸、保管以及這一系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傳遞過程。我們把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這七大環節,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考慮,並且將這七大環節物質資料的物理性移動稱為物流。也可以說物流是克服場所間隔和時間間隔,創造場所效益和時間效益的活動。比如說我們把農村生產的大米供應給城市居民,就是解決了場所和時間的間隔問題。同樣,工廠夏季生產出來的取暖設備,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保管儲存,到冬季賣給消費者,也是克服場所和時間間隔,創造場所效益和時間效益(見表2)。 表2物流的四種劃分 物流 第一種劃分 第二種劃分 第三種劃分 第四種劃分 宏觀物流 微觀物流 社會物流 企業物流 國際物流 國內物流 一般物流 特殊物流 國家物流發展規劃、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定,物流布局、物流理論研究,知識普及,人材培養,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平台構築,經濟手段支持、引導 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廢棄物物流 第三方物流,運輸、倉儲等專業物流、企業物流以及鐵路、公路、港口、碼頭、物流園區、倉庫、配送中心等物流活動 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廢棄物物流 外貿物流國際聯運遠洋運輸國際航空國際郵件口岸物流大陸橋物流 經濟圈、經濟帶物流,城市及城市外圍物流以及鄰近地區具有互補條件的自然區物流,本地區物流 帶有普遍性、通用性和共同性的物流活動,或者說沒有特殊性要求的物流活動 危險品、易燃、易爆、易腐蝕、劇毒、易變質物品物流,對速度、條件有特殊要求的物流,如文件、貴重物品、動植物運輸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物流的理論和概念以及范圍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比如: 在流通活動中,把信息流和資金流增加進來;物流的范圍也由一開始的產品離開生產線以後的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擴展到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以及廢棄物再生利用等全方位的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活動;物流的七大環節或稱七大功能把流通加工包括進來,與此同時,物流向供應鏈方向發展。 二、物流定義 在介紹物流的定義之前,首先請大家注意:物流的定義至今還在修改、演變。物流定義在各個經濟發展階段,適應不同的經濟活動目的,不斷地進化、調整和完善;即便在同一歷史時期同一經濟發展階段,也因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團體、不同的機構和不同的國家,出自不同的角度和觀點而有所差別。而且物流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論。不過物流定義的演變過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時期物流理論、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技術的進步軌跡。 物流在英語中有兩個詞,一個是Physical Distribution,簡寫為PD;另一個是Logistics,這兩個英語名詞基本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只不過角度不同,范圍有別,所強調的內容相異。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1935編寫的《市場營銷用語集》中,對物流下了這樣的定義:「物流是市場營銷活動中所伴隨的物質資料,從產地到消費地的種種企業活動,包括服務過程。」1948年,該協會對這個定義作了修改。「物流是物質資料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或消費地流動過程中所決定的企業活動費用。」後來,該協會又一次將物流的定義修改為:「所謂物流,就是物質資料從生產階段移動到消費或利用者手裡,並對該移動過程進行管理。」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對物流所下定義的三次變化來看,他們的物流概念顯然是從銷售的角度出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35年的定義與戰後1948年的定義,雖然范圍沒什麼變化,但定義所強調的重點不在於物質資料的移動,而在於對這種移動的管理。 在美國最有權威的物流定義是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60年下的:「所謂物流,就是把完成品從生產線的終點有效地移動到消費者手裡的廣范圍的活動,有時也包括從原材料的供給源到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在下這個物流定義的同時還列舉了物流活動的諸種要素。即貨物運輸、倉庫保管、裝卸、工業包裝、庫存管理、工廠和倉庫選址、訂貨處理、市場預測和客戶服務。 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的物流定義范圍比美國市場營銷協會的物流定義范圍有所擴大,不僅是指製品從生產廠的生產線起,經過批發、零售,最終到消費者手裡,而且還包括把原材料從生產廠到加工廠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1985年,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的英文名稱改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與此同時,對物流定義作了調整和修改:「所謂物流,就是為了滿足顧客需要而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動和保管進行計劃、實施、統管的過程。這些活動包括但不局限於顧客服務、搬運及運輸、倉庫保管、工廠和倉庫選址、庫存管理、接受訂貨、流通信息、采購、裝卸、零件供應並提供服務、廢棄物回收處理、包裝、退貨業務、需求預測等。」 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議會又一次對物流下了如下的定義:「物流是供應鏈流程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而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從原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動及儲存進行的計劃、實施與控制過程。」 日本通產省1965年曾委託日本財團法人機械振興會對全日本的物流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該協會在調查報告書中對物流的定義作了這樣的描述:「所謂物的流通,就是把製品從生產者手裡,物理性地移轉到最終需要者手裡所必要的諸種活動。具體講,即包裝、裝卸、運輸、通訊等諸種活動。」 日本產業構造審議會對物流下的定義是:「所謂物的流通,是有形、無形的物質資料從供給者手裡向需要者手裡物理性地流動。具體是指包裝、裝卸、運輸、保管以及通訊等諸種活動。這種物的流通與商流相比,是為創造物質資料的時間性、空間性價值作出貢獻。」 日本日通綜合研究所1981年2月編寫的《物流手冊》對物流下了這樣的定義:「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范圍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如果不經過這些過程,物就不能移動。」 歐洲物流協會(ELA 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1994年公布的物流術語中,對物流下了這樣的定義:「物流是在一個系統內對人員或商品的運輸、安排及與此相關的支持活動的計劃、執行與控制,以達到特定的目的。」 我國國家標准《物流術語》中,對物流下的定義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根據日本物流權威中西睦教授發表的資料,Logistics本來是法語,是軍隊用語,意思是兵站,在日本企業中被當作物流管理之意。1985年之前,日本基本使用PD這個詞表示物流,但因為美國後來轉為使用Logistics,歐洲也都用Logistics這個詞,加之,物流的范圍不斷擴大,內涵不斷更新,目標由物流活動本身轉向了對物流活動的管理,強調從企業經營戰略的高度重視物流,並以消費者為核心,而不是僅僅強調企業效益。所以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歐美各國都基本使用Logistics這個英文詞,而不再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來表示物流了。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了解,Logistics本來應譯為兵站或者後勤,不然會引起詞義的混亂。其實,Logistics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軍事術語,主要強調軍隊在作戰時,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安全無誤地將武器、彈葯以及軍隊吃、住、行等所有必需物品按要求供給前線,是軍隊打勝仗還是失敗的重要因素。兵站如果不做好後勤供應,軍隊就不能打勝仗,而兵站做到及時、准確地供給,則必須有一整套科學的後勤供應管理系統,包括軍需品的訂貨、生產計劃制定、采購、庫存管理、配給、運輸以及通訊等。後來企業界便將二戰期間的兵站後勤這種科學有效的管理系統引入企業經營,以尋求企業的物流也能像軍隊兵站後勤那樣,科學管理、高效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