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三大件
① 京胡、京二胡、二胡最大區別圖解
京胡比較短,音調較高,一般用於京劇配樂,例如《劍舞》來自《霸王別姬》
京二胡我確實版不知道權。
二胡就是最傳統的胡琴了,當然名曲就更多了,黃海壞的《賽馬》《江河水》什麼的..
二胡裡面也單獨有一種專門為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設計的胡琴,就叫二泉琴。為了達到音色低沉渾厚的效果,琴身比一般二胡要長。二泉琴的特殊音色也輔助表現了這首曲子的中心,一片孤舟,飄向何方。
② 山東唱的戲叫什麼戲
劇種簡介柳子戲是流行於以菏澤、濟寧、徐州為中心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餘個縣的地方戲曲劇種。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有「糠窩窩」、「百調子」、「吹腔」之稱呼,是中國戲曲古老聲腔之一。我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柳子戲是以元、明、清以來流傳於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並吸收高腔、青陽、亂彈、崑腔、羅羅、皮簧等聲腔的部分劇目及唱腔,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該戲與大弦子戲、羅子戲、卷戲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響;都以三弦作為主要樂器,輔之笙、笛,均屬弦索聲腔系統。
柳子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傳統劇目二百餘出,音樂唱腔曲牌六百餘支,調式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反工四調和轉調,一般以前四調為主。主要伴奏樂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稱三大件。唱詞是以長短句為主,通過掛「序」(齊言體)的手法,兩者交錯演唱,變化無窮,多姿多彩。由於宮調繁多,音樂優美,唱腔典雅古樸、清新綿邈,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咳」和「百調子」之稱。加之行當齊全,各行都有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故能將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盡致、一覽無余的展現在戲曲舞台上。
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越調有哪些藝術特色
越調的唱腔形式最初為曲牌體,清代中葉以後逐漸變為板腔體。其調式也相應地主要用宮調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質的曲牌調子中偶爾採用其他調式來演奏。
板腔體音樂有很多類。其中慢板類是越調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體系,有大慢板、陰四板、二八板和高四腔等,其中二八板如《諸葛亮弔孝》中「小喬坐府」一折「九月重陽菊花黃」的過門,再比如《掉印》中「綉花屏」一折「風和日暖艷陽天」的過門,而高四腔多用於黑頭、花腔等。慢板類字少腔多,一板三眼,多表達哀怨、感傷、思戀、哀嘆等情感。
流水類是越調音樂創作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有慢流水、苦流水、連頭流水、對口流水、上口流水、緊頭流水等。
銅器調類音樂使用時,過門時打擊銅器,過門多,說唱性強。上下句,每兩句打擊一次銅器。其派生調有十字頭,即每句10個字,三三四結構,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
亂彈的每句一般7個字,二二三結構,比如「滿天烏雲風吹散」、「靈前故友祭忠魂」和「日落西山還轉東,我們楊家保國代代忠」。
垛子類,也叫「攢子類」。這類音樂主要板式是垛子和頂板唱。唱到板上叫頂板唱,即是垛子,唱到眼上即是亂彈。垛子類的派生板式有花垛子,比如《舌戰群儒》「莫道這長江水風急浪又猛」。疊句垛子,比如《劉金定下南唐》中「坐山」一折等。這種音樂字少腔多,字句靈活,可加襯字。主要用於敘事、指責、爭辯、哀傷、痛苦地申訴等情節中。
散板類有非板、滾板、倒板、大起板和叫板。倒板是一段唱腔的引子,如《舌戰群儒》中「乘長風下江東連天濤涌」,其派生板式稱「軟倒板」,多由旦角演唱,如《楊門女將》中「風蕭蕭霧漫漫星光慘淡」。叫板多在幕後唱,比如《斬楊景》中「日落西山還轉東」的前奏「女兒們,隨娘來呀」等。
除此之外,還有哭腔、過板、黑夾調、碰板兒、碰花垛等。碰板兒,又稱「拉馬調」。頂板唱,多用於抒情、對唱的時候。碰花垛由碰板和花垛子結合而成,多用於抒情、緩慢情緒的表達等時候。比如《盡瘁祈山》中「孔明祭燈」一折。
越調的唱腔優雅純朴,其板式有諸如慢板、導板、銅器調、贊子、哭腔、流水、飛板、緊打慢唱等,同時有慢、中、快、散等多種節拍形式。
此外還有吹腔和雜調等形式,如牙牙喲、娃娃腔、一串鈴、小放牛、點絳唇、潼關調、陰風歌、探親家、梅花酒、神童令、十三哼等。
越調唱腔由上下句形式構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調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則一般停於調式的主音上。越調的唱詞一般以7字、10字為主。它的句法結構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種形式。
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來逐漸改造成短桿形式,音弦的定調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吶、笙等。後來,越調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工富有表現力。
越調在唱詞上,其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十分嚴密,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後來的戲劇大都是根據說唱的故事和小說新編的劇目,唱詞多,道白少,通俗易懂。
越調在唱腔曲牌上一向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口的說法。越調在演唱的時候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早在清代末年曾經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法,後來慢慢不再使用。
凈行的演唱的活動音區要比其他對應的行當高五度,所以大多採用假嗓演唱。因為越調的各行當在清代時都是男演員,因此比較容易採用同宮同腔的方式。後來,隨著女演員的登台唱戲以後,越調逐漸採用了男女同宮異腔的方法。
越調的器樂曲牌大約共有200多首,分為笛牌和弦牌兩種。笛牌有諸如小桃紅、折桂令、雁兒落、紅綉鞋、沽美酒、收江南、上小樓、寄生草等;而弦牌則大多來自於民間樂曲,有象大開門、悶葫蘆、小開門、雙疊翠、苦中樂、自由花、上天梯、掃地歌等。
越調中的趙調在其表演技巧上還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如賈狗娃飾演大凈角色能七竅出血,樊書運飾演周瑜時能咬牙作響,杜天雲扮演趙公明能做到口出獠牙,劉金鍾飾演李俊時還能變臉作色等。
越調的角色行當齊全,包括大紅臉、二紅臉、文生、武生、大凈、二毛、三花臉、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幾種,每個行當都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之說。「九腔」的前五腔分別叫一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都屬於慢板。從第六腔始轉為流水板,但也可以從第二腔或第三腔或第四腔轉流水板。第六腔稱「彩腔」,第七腔稱「吹腔」,屬於曲版體,第八腔稱「崑腔」,第九腔稱「哭腔」,速度較快。
「十八調」是指十字頭、亂彈、銅器調、披甲調、拉馬調、潼關調、打揪調、打鐵調、四河調、定杠調、玩猴調、二黃調、清戲調、羅戲調、銀紐絲、拖著調、嚇唬調等。
越調的音樂體系有曲牌體音樂和板腔體音樂兩類。曲牌體音樂源於南北詞曲、雜曲等地方音樂,又有弦樂曲牌、嗩吶曲牌等的分別。
總之,越調生動地反映了中原一帶的社會生活,在社會史和藝術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④ 越調有什麼特色
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乾隆年間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地流行開來。尤其在南陽一帶,他的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採用月調來進行演唱,之後慢慢地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究其根源,其實際上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最早的時候的唱腔原先是曲牌格式體制的,後來由於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隨著由袍帶戲的「正庄戲」到大多為民間生活戲的「外庄戲」的過程而發展變化。
越調的表演開始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樂隊也由以嗩吶、竹笛為主過渡到以四弦樂器為主。越調在清代末年發展到了它的興盛時期。
在辛亥革命時期,越調也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採用嗩吶作為伴奏樂器。後來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
越調傳統劇目有560多個,分為「正庄戲」、「外庄戲」兩類。其中「正庄戲」是取材於歷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是男性角色為主;而「外庄戲」則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公案故事。並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
越調的唱腔優雅純朴,其板式有諸如慢板、導板、銅器調、贊字、哭腔、流水、飛板、緊打慢唱等,同時具備慢、中、快、散等多種節拍形式。
越調唱腔一般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唱詞多是七字、十字格律,也有字數不等的長短句。越調唱腔音樂中還保留有少量的曲牌,需按照曲牌格律要求填詞演唱,演唱時不用弦樂伴奏而用竹笛和嗩吶伴奏。
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於20世紀初逐漸改造成短桿形式,音弦的定調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吶、笙等。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工富有表現力。越調在唱詞上,其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十分嚴密,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
越調戲劇本的角色行當可分大紅臉、二紅臉,文生、武生,大凈、二毛、三花臉,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等10多種。
劇種舞台語言是劇種個性的反映,更是劇種地域性的鮮明標志。尤其是唱詞,既是聲腔形成的基礎,又是劇種所系的本土文化之顯現。
⑤ 越調 收姜維 戲詞
一支將令往下傳,
馬岱將軍你近前。
自從你們弟兄歸了漢,
隨定山人許多年。
你兄為國把命斷,
單撇將軍保河山。
山人領兵取中原,
天水此戰你當先。
那姜維出陣你迎戰,
戰姜維只戰到紅日滾滾墜西山。
誘他催馬將你趕,
莫讓他轉回天水關。
二支將令往下傳,
關興張苞恁近前。
父保先帝把業建,
你們子承父業保河山,
父元勛,兒好漢,
隨定山人取中原。
日落西山去接戰,
你們大戰姜維臨陣前。
你三人扣定連環戰,
戰姜維只戰到一更二更三更天。
三更時候停住戰,
讓姜維轉回天水關。
此時此刻兵暗轉,
將人馬埋伏鳳鳴關。
三支將令往下傳,
叫了聲鎮北的將軍名魏延。
自從你長沙歸了漢,
隨山人南的殺北的戰,
逢山開路遇水造船,
陣陣全是你的先行官。
今日戰不比往日戰,
戰姜維比不得當年你大戰渭南。
五百外弓箭手屬你管,
再賜你鐵騎藤牌兵三千。
初更時用戰飯,
行兵時到三更天。
你假扮姜維關前站,
口口聲聲吐反言。
你就說你是姜維降了漢,
率領人馬來奪關。
這是姜維的狼牙箭,
射傷他城頭將一員。
那姜維三更時必然往回返,
將人馬你埋伏到城外邊。
姜維若與你排開戰,
只許你敗,不許你勝,
你誘戰姜維向東南,
東南有個高崗岩,
過去高崗是平川。
你耳聽戰鼓兒咚的隆咚響三點,
山人領兵到陣前,
縱然他插翅也難展,
收姜維就在鳳鳴山。
(5)越調三大件擴展閱讀:
1、唱詞:
(1)越調在唱詞上,其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十分嚴密,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
(2)現代劇中大都是根據說唱的故事和小說新編的劇目,唱詞多,道白少,通俗易懂。越調在唱腔曲牌上一向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口的說法。
(3)越調在演唱的時候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早在清朝末年曾經盛行的句尾拖腔的形式,以假嗓八度上挑的唱法,現今已經極少被使用。
(4)凈行的演唱的活動音區要比其他對應的行當高五度,所以大多採用假嗓演唱。因為越調的各行當在清代時都是男演員,因此比較容易採用同宮同腔的方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女演員的登台唱戲以後,越調逐漸採用了男女同宮異腔的方法。
2、樂器:
(1)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於20世紀初逐漸改造成短桿形式,音弦的定調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2)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吶、笙等。發展到建國以後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3)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富有表現力。
⑥ 戲曲的四大梆子
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1、蒲劇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陝西省、甘肅省西北一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
2、晉劇
晉劇即為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晉劇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3、北路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當地紮根後,逐漸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調更高亢。後來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響, 特別注重唱功,創造了很多花腔。
4、上黨梆子
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其音調高亢活潑,具有粗狂、健康的農民藝術特色。
(6)越調三大件擴展閱讀:
上黨梆子的文化特質:
1、唱腔
上黨梆子的唱腔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具而以板腔體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滾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時男女同腔同調,男腔使用假聲。
2、樂器
上黨梆子的伴奏樂器主要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
3、腳色
上黨梆子的腳色行當主要有生、旦、凈、丑四種,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名為「三把」,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穩健有力。其表演風格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簡練明快,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京劇影響,有所變化。
⑦ 京胡和京二胡有什麼區別啊
音色
京二胡音色圓潤而渾厚,音量洪大,主要用於京劇伴奏,流行於全國各地。京二胡的結構和二胡惟肖,琴體比京胡稍大,較二胡稍小。所用材料(除鞔的皮外)和製作方法也與二胡相同。琴筒多為六角形,用紅木,花梨木和紫檀製作,以花梨木製作的為佳,紅木次之。
琴筒鞔
京二胡的琴筒鞔的是蛇皮,這是與二胡最顯著的區別,也是音色上與京胡諧和的關鍵所在,鞔用鱗大油潤和較厚的蛇皮,皮薄則發音空。
配奏
京二胡在京劇音樂中,根據伴奏的不同曲牌,採用五度關系定弦,屬於中音樂器。京二胡是文場樂隊的配奏樂器,與京胡和月琴一起和稱三大件。(此說不妥,京劇三大件是:京胡、月琴和三弦。由於承襲了崑曲樂隊的叫法,開始稱京胡為「頭笛」,稱月琴為「二笛」)。
起源
京二胡的起源是從1923年梅蘭芳先生編演《西施》開始的,當時梅蘭芳先生感到音樂很單薄,就用了很多種樂器試聽,最後選定了在二胡基礎上創制的京二胡,從此京二胡就被加入到京劇樂隊中,成為京劇樂隊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在伴奏中,它運用包、隨、襯、補、墊等藝術手段來完成唱腔的伴奏,增加了音樂的層次。因為它在音高上比京胡要低八度,它的聲音圓潤渾厚,與高亢明亮的京胡音色水乳交融、沁人心脾,從而使音區和音色產生了對比變化,使音響層次得到了豐富,音調變得更和諧,音響更洪亮。
⑧ 周口越調文武場的伴奏樂器有什麼不同
越調的伴奏樂器在文場一般以象鼻四弦為主,後逐漸改造成短桿形式,音弦的定調回也隨之發答生改變,此外再搭配上彈弦樂器月琴,就構成越調伴奏的「三大件」。
除此之外的伴奏樂器還有諸如竹笛、三弦、嗩吶、笙等,以後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箏、琵琶、大提琴等。
越調的武場伴奏則一般以鼓板、手鑔、大鑼、小鑼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鑼,後來又逐漸增加進許多種色彩性、效果性的打擊樂器,使其更富有表現力。
⑨ 戲曲樂器的種類
1.京劇
京胡,京二胡,月琴,小快板,大鑼,小鑼...
關於京胡:
京胡
用於京劇伴奏的高音二胡。琴筒和琴桿都為竹質,琴筒小。音高、域窄,定弦不固定。音質堅亮,發音剛勁有利,在合奏中有穿透力。京胡大多用於伴奏常腔,在潤腔韻味上與唱腔很貼切,在節奏感和力度上(俗稱「勁頭」)給唱腔以有力的支撐和補充。有時也用於戲曲過門,以陪襯「文常」表演,演奏獨立的曲牌。京胡獨立演奏較長篇幅,在傳統戲中很多。《夜深沉》是其中一首。此曲旋律來自昆劇《思凡》中的《風吹荷葉煞》,因其唱段開始楚的場次「夜深沉」三字而命名。經京胡以人們加工,用於《擊鼓罵曹》中的彌衡擊鼓和《霸王別姬》中的虞姬舞劍,用大鼓伴奏,發揮了京胡樂器的特殊表現力,旋律流暢,意境深遠。京胡獨奏曲還有《柳青娘翻七調》、《五子開門》等。
關於京二胡:
與二胡相近,沒有琴托,比二胡稍小。
京二胡是音樂改革家劉天華的貢獻。
月琴:
兩縣或三弦的彈撥樂,外形與阮相近。五度定弦,用撥片演奏。
2.豫劇
豫劇伴奏樂器中的三大件是:板胡,二胡,琵琶
3.越調
以「象鼻四弦」和「短桿墜胡」(實為「曲胡」)領奏,而以二胡、高胡、琵琶、月琴、三弦、箏、笙、嗩吶、笛子等副之或輔之。
4.京韻大鼓
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佐以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