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大件
① 官窯瓷器有何特點如何鑒別
官窯特點
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嘩眾,也無艷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
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後銜接的,同出於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徵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於北宋官窯器胎質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是素麵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是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上,於宋王朝南遷後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展的關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質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裡面雜質較多。加上這種土內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後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採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都有。晚期多採用墊餅托燒。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窯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幾層甚至十幾層,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釉面有開片,以蟹爪紋為主,也有冰裂紋等,大多是較稀疏的淺黃色開片。在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范,追求精緻,不可越規。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
鑒於上述制瓷特點,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常顯粉狀而過於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感。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效果,釉面玻璃質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所以,凡器物無玉質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對於官窯器,明清時就有仿製。當時的仿品,一般胎色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塗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開片過於規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窯之美,因此,雖與官窯真品有別,但製作精良,也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樣值得收藏。近代以來的作偽之品,工藝粗糙,毫無審美價值,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時要小心剔除,勿為所騙。 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② 宋代五大名窯是哪五大中國古代有哪幾種瓷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後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主要有白瓷和青瓷.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③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點是什麼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窯。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宋代統治者崇尚復古之風,追求造型美、線條美、古樸美。宋代五大名窯:官、汝、鈞、定、哥。
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製品。窯址先在開封,後遷杭州。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藝術上追求質朴無華、淡雅自然;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紫口鐵足」是其獨特名貴處。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北宋後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瓷燒制於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傳世品全世界僅存60餘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國、日本等博物館收藏,為舉世公認的稀世珍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如雨後天藍色的晴空,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古樸、典雅、凝靜、大氣,象徵著純結、平安、吉祥和富貴。對汝官瓷的擁有和欣賞,體現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和藝術涵養。汝瓷燒制技術失傳800多年,近年來仿燒成功,使天青釉重見天日。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瓷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於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博物館。定窯以燒白瓷著稱,碗、盤製品多採用覆燒工藝,口沿澀胎無釉,故在一些精細的製品上常用金、銀、銅鈐口。鈞窯創造了以氧化銅、鈷等金屬礦物質為著色劑,燒制銅紅、天藍、月白等釉色。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④ 中國古代五大名窯是哪幾個
古代的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
五大名窯是宋代的,先位於河內南省禹州市城容內的八卦洞。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與其他不同的是,官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4)鈞瓷大件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瓷器發展最鼎盛是在宋代,這些瓷器武藝代表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如果當時的瓷器能流傳下來,現在也是價值不菲。
以宋代窯為例,現代價格每年翻番。基本上,市場價格不會低於20萬。如果它用於拍賣,它可以達到五六百萬。
在中國的這五大名窯中,其中官窯保存下來是最少的,所以官窯的價值比其他相對更加貴重點。官窯雖然是宋代名窯之一,但如今我們所說的官窯主要是指明、清時期,在景德鎮生產出來的瓷器,到了元朝時期,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而所謂「官窯」就是指專門給官方使用的。故官窯是五大名窯中最珍貴的一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五大名窯
⑤ 世界各國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你知道哪個是中國的嗎
壁毯長城、牙雕「成昆鐵路」、世紀寶鼎。這是3大件
其他還有小件:鈞瓷,張裕干紅,景泰藍等本國特色手工藝品吧。
⑥ 鈞瓷的胎質分為幾種,哪種更好些
胎是指經高溫燒成後鈞瓷製品的非釉部分,即原來的坯體。
鈞瓷胎質細膩,緻密堅固,按其斷面的顏色,一般可分為灰、灰黑、灰白三種胎質。
灰胎是鈞瓷的基本胎色。從古至今,鈞瓷以此胎最多。鈞瓷採用禹州當地原料配製泥料,泥料中含有一定的鐵質,這種鐵質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就會使胎色發灰,形成常說的「香灰胎」。若泥料中含鐵質較多時,胎色較重,形成灰黑胎;泥料中含鐵質少時,胎色較輕,形成灰白胎。
灰胎和灰黑胎由於鐵質的作用,在還原氣氛下燒成時,胎足表面無釉處就會形成芝麻醬色,即所謂「芝麻醬底」,亦稱「鐵足」。偶爾胎足也有呈灰黃色的,這是由於窯內還原氣氛變淡而氧化的緣故。灰白胎由於胎色較白,往往還要在底部露胎處施上一層芝麻醬色釉。
鈞瓷胎的顏色對釉的色調有一定的襯托作用。一般而言,胎色重時鈞釉色調沉穩,胎色淺時鈞釉色彩鮮艷。兩者各有千秋。但以灰胎為更好些,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的固有特點。當然,無論胎色深淺,判定一件鈞瓷藝術品的優劣,關鍵還是要看釉面的窯變效果究竟如何。
有一種鈞瓷的胎質顆粒度較粗,這種胎質主要用於1米以上的鈞瓷大瓶或其他大件產品,胎的斷面也呈灰色。胎粗是因為胎中有粗顆粒的耐火骨料所至。因器型較大時,坯體在高溫下易變形和開裂,加入粗骨料則可增強坯體的支撐力,起到骨架作用,以彌補這兩種缺陷。
⑦ 宋代的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有什麼特點,怎麼區分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7)鈞瓷大件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
⑧ 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圓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里外滿釉裹足支燒, 底有支釘痕,造型、 釉色與汝窯器相近,裝燒工藝亦與汝窯支燒法相同者,應是北宋汴京官窯製品。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制"。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後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厚釉工藝的使用導致裝燒工藝的改良,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即將碗、盤、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墊餅墊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與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窯圓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體粉青釉純正瑩澈,滿布冰裂紋片,寬圈足墊燒,是南宋郊壇官窯的晚期"紫口鐵足"作品。此洗備受清代皇室賞識,器底刻有乾隆御題詩。郊壇官窯燒制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周,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明清兩代,仿製宋官窯青瓷成風,以清代雍正朝景德鎮御窯仿官品為最。
⑨ 中國五大名窯有哪幾個
1、汝瓷屬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區張公巷,方圓30平方公里,及蟒川鄉驗貨店村方圓40平方公里,及當時所轄的大營鎮清涼寺村。事實上,自宋初以來便有了汝窯的燒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時期。
2、官窯。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3、哥窯。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4、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鈞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還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專家指出,「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
5、定窯是最早為北宋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
定窯之所以能顯赫天下,一方面是由於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則由於其善於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