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三大件的變遷
Ⅰ 建國60年以來,婚俗的變化是什麼
吳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時候,看到的接親娶媳婦是用大平板車,由壯小夥子推著。車的兩邊用竹竿支起一個竹製圓圈,掛上紅色的緞子被面,鋪上紅毯子,就成了一種簡易的轎車。新娘子穿著紅色的上衣,頭上蒙上紅蓋頭,盤腿坐在其中。迎送的人們簇擁在左右,兩個吹鼓手吹嗩吶走在隊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親使用的是自行車,在自行車組成長長的隊伍中,新娘子坐在後座上,靠的是紅衣服顯示突出。八十年代前後娶親改為手扶拖拉機和農用的崩崩車。九十年代興起的是摩托車,長長的摩托車隊伍是最體面的,以後小轎車加入了其中。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轎車。
三十年改革開放
————中國婚俗變化
結婚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大事。改革開放30年,結婚習俗發生了許多變化。「改革開放前,結婚有新郎揭紅蓋頭、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則很簡單……現在結婚多奢華。」對於改革開放以來婚俗的變化,我們的感觸頗深。
改革開放前:結婚就和電視劇里演的一樣
在改革開放前,結婚有哭嫁、拜堂、揭紅蓋頭、在床頭向新人撒棗子蓮子花生等習俗,在那個時候新娘的樣子賓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後,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後由新郎揭開紅蓋頭,以前結婚就真的像電視劇里演的一樣。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許多習俗也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了,但在一些農村裡應該還保留哭嫁的習俗。
改革開放三十年,對於不同年代的婚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八十年代要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要三電一輪,21世紀要三子一本」。透過這生動的婚嫁變奏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
從「三轉一響」到「三子一本」
1983年結婚的。當時結婚沒有現在這么講究,新房布置、物品置辦都是簡約的。「結婚時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當時要買齊這些東西挺難的,在改革開放初期,結婚時最時髦的東西就是「三轉一響」,「三轉」其實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一響」是錄音機。當時結婚誰要是備齊了這些嫁妝,就稱得上最為體面、最為隆重的婚禮。
上世紀90年初,「三轉一響」逐漸被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高級家電所取代。90年代中後期,彩電、空調、洗衣機、電冰箱、微波爐等家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更成為新人結婚物品清單上的必備品。那時自行車已經逐漸被摩托車所替代,小轎車也開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禮物品清單。
今年5月剛結婚的陳老師說,她和丈夫是自由戀愛的,有雙方父母的經濟支持,需要什麼就買什麼,婚前就把電腦搬回家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離子電視一樣不缺。「結婚前,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陳老師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輕人對結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車子、票子」之外,還必須具備「本科學歷」。
從自起爐灶到酒店宴請
改革開放之初。婚禮都非常簡朴。那時在家裡辦酒席的居多,婚禮前就要早早准備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禮當天在院子里架起爐灶,請來親戚、朋友幫忙,一場婚禮往往要吃幾餐。
「在鄉下,很多人家用轎子迎接新娘,其中還有很多規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時要哭嫁,進洞房的時還有鬧洞房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用轎子接新娘的習俗開始慢慢被用自行車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富裕起來的人們為圖個省心省力,開始把結婚辦酒席的事情全權委託給飯店處理,於是,傳統的婚禮習俗也慢慢變淡了。
1997年結婚時,當時最繁瑣的程序就是接親。新郎帶著接親的隊伍趕到新娘家,要經過一番折騰,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還要用一些點心招待接親的人,然後在鞭炮聲和鑼鼓聲中把新娘送走。那時候漸漸沒有了傳統的拜天地和掀紅蓋頭的程序。許多人都在飯店舉辦婚禮,擺酒席宴請朋友和長輩。酒菜的檔次和花樣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如今,婚禮越來越講究情調,講究個性,講究排場,講究浪漫。豪華車隊,星級酒家,可以讓新人覺得幸福,讓親戚覺得夠面子。婚俗的「臉」悄悄在改變,步入婚齡的青年人,更傾向於委託婚慶公司精心打造屬於自己的個性婚禮。
從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紗,那時候的年輕人。做套中山裝拍結婚照就很是希罕。有個年輕人娶媳婦,買不起中山裝,硬是在他店裡磨了三個多鍾頭,借走了一件中山裝。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紗禮服襯上一套「派頭」的西裝成為照相館炙手可熱的「招牌」。當時婚紗影樓還不多,幾乎每一對新人都是穿著均碼的禮服拍照,姿勢也是一成不變的男左女右。
進入90年代中後期,大大小小的婚紗影樓開始在熱鬧的大街亮相,影樓的檔次越來越高,可選的禮服款式也越來越多,甚至連婚紗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風式、卷簾式等層出不窮。
Ⅱ 結婚新三大件是啥
房子汽車首飾
Ⅲ 70、80、90年代的結婚三大件分別都是什麼
要說起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結婚的時候這三大件兒都有哪些,這讓我回想起來父母那一輩的一些事情,當然他們結婚的時候我並沒有參與,但是在我長大以後,父母有意無意當中也提及了很多次,他們結婚時的那些事情,其中就包括結婚的三大件兒是什麼。
首先來說在70年代的時候想要結婚,需要准備的三大件兒,主要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其實這三大件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你從這三大件兒的用途來看,就知道父母那一輩的人是多麼的務實,自行車是為了上下班使用,這樣可以讓自己去工作不遲到,下班也可以很快到家。
手錶是可以讓自己准時上班下班,讓自己非常有時間觀念,縫紉機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對家庭非常有幫助的一件設備,因為家裡面的衣服,褲子,被子,褥子等等,很多都需要縫縫補補,甚至在過去那個年代,買衣服不方便都是有自己做衣服,所以縫紉機絕對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一個大件兒。
再來說說80年代結婚的人三大件兒是哪些,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我的叔叔阿姨們,他們結婚時需要的三大件兒,就更加先進了,那就是冰箱,電視和洗衣機,這三大件兒也能體現出了人類的進步,都可以優化人類的生活的設備。
到了90年代的時候結婚的人,讓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結婚時的三大件兒就比較豐富了,根據每個人喜歡的不同,所以選擇也會不同,通常是彩電,錄像機摩托車,洗衣機還有金首飾任意選三種。
Ⅳ 新「三大件」與舊「三大件」分別是什麼
三大件指完成某事的三種重要物品,如:結婚三大件、電腦三大件、京劇樂器三大件、機械傳動三大件、官場三大件。
70年代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
70年代末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要結婚就要購齊了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當時這些東西需要憑票用券購買,一般人家很難買到。戴了手錶的人喜歡捲起左袖子習慣性地將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現在幾點了」。家裡的縫紉機被擦得一塵不染,還要做個很講究的布套罩起來。自行車也要進行一番精心打扮,車座罩上帶穗的套子,車梁用布或彩紙裹起來,車條要繞上幾圈毛線轉起來才好看。車子被擦得鋥亮,快快地騎過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響,引來一片羨慕的目光。
80年代
冰箱、彩電、洗衣機
八十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後來才有不多的家庭開始用上了彩電,這「三大件」的尺寸都不大。即便冰箱只是單門的,洗衣機是雙缸的,電視機是黑白的,人們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紅遍大江南北,夜晚來臨時,城鄉間便多了積極尋找地方看電視的人,有電視機的好客人家便敞開了門讓人來看,滿屋滿院子的人,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場,結束時還要喊上一句「明晚還來看」。農村孩子為了能找個看電視的去處,一口氣撐船走上幾里水路一點也不覺得累,不知他們的熱情跟魯迅當年小的時候趕著去看社戲的熱情哪個更高。
90年代
空調、電腦、錄像機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
在當時,空調只能製冷,冷暖制式那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事情。剛開始時家用電腦是「286」、「386」的,沒有滑鼠運行口令要人工輸入,考驗智商不說,那速度慢得像蝸牛。網路也沒有現在那麼便捷,到了後來才用上了 「奔騰」系列,不像現在都「雙核」了。錄像機成為電視的一種升級設備,彩電尺寸也越來越大,錄像機則讓節目可以自我定製,提高了生活的選擇性。
21世紀
房子、車子、票子
跨入21世紀,進入高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現在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不過要說現在的三大件,說的最多的當數 「房子、車子、票子」了。房子、車子恐怕沒啥爭議,另外提的最多的無非是保險、子女教育、旅遊等,歸根結底,都是票子。新的三大件中,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結婚日期就得推一推了。
結婚三大件的轉變,直接反映出人們兜里的錢越來越多了,消費也越來越超前。現在年輕人的「三大件」選擇可謂不一而足,量力而行的合理消費,注重如何讓自己的婚姻更美滿,這才是現在年輕人最明智、最時尚的選擇。
Ⅳ 結婚三大件是什麼
結婚三大件是指完成婚事的三種重要物品,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印記。作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三大件」,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所不同。
1、60年代
錘子、鋤子、小鍋子
在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次風暴沖擊,家庭擁有錘子、鋤子、小鍋子者富裕矣。
2、70年代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
70年代末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要結婚就要購齊了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
3、80年代
冰箱、彩電、洗衣機
八十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
4、90年代
空調、電腦、錄像機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空調、錄像機、電腦。
5、21世紀
房子、車子、票子
跨入21世紀,進入高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說的最多的當數「房子、車子、票子」了。房子、車子恐怕沒啥爭議,另外提的最多的無非是保險、子女教育、旅遊等,歸根結底,都是票子。
Ⅵ 以下哪個不是八十年代的結婚三大件是
手錶
八十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專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屬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Ⅶ 結婚三大件的心理分析
結婚三大件的心理分析報告:
1.什麼是結婚三大件現象。
2.結婚三大件現象背後的深層心理原因:人性的基本需求。
3.結婚三大件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優勢需求的反映。
4.正是由於各個年代人們的優勢需求不同,因而不同年代的結婚三大件也不同。
5.展望未來的結婚三大件。
6.結論:結婚三大件反映了消費心理由較為低級的向更為高級的方向發展,消費需求由求同轉向追求優越、追求自然和諧的方向發展。
7.以上為獨家之言,滿足論文獨創性的要求,供參考。
Ⅷ 農村「三大件」導致大齡男青年結婚難,如何改變結婚難的現狀
我覺得如果想解決結婚難的現狀,就要從根本上去解決一些愚昧的觀念,比如說所謂的彩禮和所謂的農村三大件,這樣的東西都是非常迂腐的觀念,並不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下去,換句話說這都已經不能用傳承來形容了,而是傳播。
很多人到了生活的年齡都會選擇結婚,但是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的,但是男性娶不起老婆,為什麼說娶不起老婆呢?因為現在娶老婆的錢太高了,對於一個農村的人來講,娶老婆都需要花費上百萬元,這樣的一個開支是很多人難以承受的,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家人到處借錢去給一個人娶老婆,然後再漫長的是你的那些還錢,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非常不合理,為什麼要有一個這樣的觀念呢?
這個事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講的是關於結婚難的一個問題,有記者去采訪了多個地方,發現多個地方的農村結婚都需要准備所謂的三大件,不僅要准備高額的彩禮,同時還要准備房子和車子,對於很多正常的家庭而言,如果自己家裡的孩子娶一個老婆,那麼很可能會花費上百萬元,這也就導致很多農村的大齡男青年娶不到老婆,也沒有辦法結婚。很多人在看到這個現象的時候都表示非常無語,為什麼這樣的一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還要被傳播下來?
Ⅸ 七十年代結婚「三大件」具體是指什麼東西
那是的應該是 衣車,自行車還有一個是手錶吧!@!
Ⅹ 改革開放中國婚姻觀念的改變
一、婚姻觀念
70年代——相濡以沫的愛情。那時的人們一致認為「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就是耍流氓」,更重要的是,當時人們心中沒有婚房這個概念。但是對於結婚所需的東西還是有所講究的,只要家境不錯的人,都會准備「三轉一響」。
80年代——自由戀愛。這個年代的戀愛之風偷偷在年輕人之間颳了起來。80年代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只要家裡騰出一個房間做婚房,兩個人就商量著結婚了。那時的他們講究的是喜慶,什麼東西都別上朵大紅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備受推崇的「三大件」、「72條腿」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新三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
90年代——大膽擁抱和親吻。90年代正是經濟騰飛之際,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自由戀愛之火熊熊燃燒。在選對象時,不僅要看對方的相貌和身高等在外條件,物質條件也成為人們考慮的因素之一。這個年代的他們,日子好了起來,婚禮講究風風光光和排場,結婚的三大件變成了彩電、空調、影碟機,特別是空調,因為製冷制熱的緣故,成為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選。
21世紀——自由戀愛+堅持。如今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從戀愛到結婚,就像取經一般,要勇闖重重關卡,想要取得「革命的勝利,貴在堅持」,有時候反倒羨慕起我們的父輩、祖輩的愛情,因為他們既純粹又簡單;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一些年輕人對婚姻有了新的見解和看法,更多的是因為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更加強調婚姻的自由和獨立。於是他們選擇了「裸婚」;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身邊的一群年輕人因為追隨時代個性,「跟著感覺走」或是所謂的「一見鍾情」,再者是因為父母逼婚嚴重,於是他們選擇了閃婚。
以前在人們看來即使在婚姻生活中,感情出現問題,修修補補還能過。但現在的我們倘若婚姻生活一旦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離婚,而不是冷靜下來,想辦法解決,都不願將就,都不願妥協。
二、結婚形式
改革開放前,婚姻是人們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一要講究門當戶對,二要講究父母之命。父母包辦婚姻的情況在改革開放前是社會大流,80年代初還流行報刊徵婚。改革開放前的傳統婚禮各類習俗較繁瑣,結婚日期講究良辰吉日,需要兩家人決定選取一個宜嫁娶的好日子。結婚當日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將新娘子接過來,有用自行車的、有用馬車的、也有新娘子走過來的。女方家也要准備嫁妝,比如桌子、箱子、被子、茶壺等。新娘子離開娘家前,新郎和新娘要向女方父母跪拜、敬茶,女方父母要對新人祝福。到達男方家時,新娘要跨火盆、撒帳,表示祝福。另外,男女方都要辦酒席來招待雙方的來賓和親戚,來參加酒席的人們要准備份子錢,這是「人情」。結婚當天還有鬧洞房的習俗。
改革開放後,婚禮方式開始呈樹狀發展,婚禮方式各種各樣,開始出現旅遊結婚、綠色婚禮、滑翔傘婚禮、短跑婚禮等各類新穎的結婚形式。「彩禮錢」也呈蓬勃式發展,各地的彩禮錢各有不同,成倍上翻。青年間也少有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新一代青年更有獨立思想,追求自由戀愛。一些婚禮陋俗也被新一代青年摒棄,比如不文明的婚鬧行為以及鋪張浪費追求「面子」的婚禮需求。他們將辦婚禮的錢用來旅遊,邊旅遊邊結婚,既滿足了浪漫又節省了資金。一些青年更是拒絕高額彩禮,追求平等戀愛,男女雙方通過自己的拼搏掙取結婚財產,通過雙方的努力買車買房。展現了新一代中青年的自立與自強。近年來更是興起傳統婚禮,穿著中國傳統婚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良好傳承中華禮儀之邦的傳統,在婚禮中體現「禮」、「孝」。
婚姻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復雜最富革命性的行為,婚俗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它忠實地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觀念的變化,鮮明地體現著時代的特徵。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我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升人們的思想,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對我國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於這些變化使我國的,婚姻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三、嫁妝彩禮
70年代彩禮與嫁妝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這彰顯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們普遍認為有了這三樣東西才「體面」。而且都是要有牌子的,手錶是上海牌的,自行車是鳳凰牌的,縫紉機是蜜蜂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