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安望
① 旗人包衣是什麼人
包衣即「家僕」,只存在於八旗滿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內務府管轄,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包衣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1、由諸申(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僕。或窮困欠債,將妻子兒女典賣為奴。
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為奴,其所生子女仍為奴,亦稱「家生子」。他們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來安排。
3、戰爭掠奪俘虜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間互相征伐,掠取對方部落人口為奴。爾後,搶掠漢人、朝鮮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財產,可以饋贈,亦可以買賣。沈陽開城地區就是一處販賣奴僕的市場。
(1)安能安望擴展閱讀
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義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
明朝的腐朽敗亡,太監們特別"與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鑒於此,所以在承襲明朝各種制度的同時,卻先將太監們管事的二十四衙門加以刪並,最後撤除,而改設內務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代替了太監的各項執事。
內務府包衣人是一種身份極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會的畸形產物。內在最高統治集團之內,他們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團之外,卻又是進行壓迫、剝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們的身份低微,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別人更容易地陞官發財、假權作勢,他們的富貴榮華,實際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時並無遜色。
② 清八旗的創建,構成,發展,興盛和衰落,總之越詳細越好!謝謝!
八旗軍的興衰
八旗軍和綠營兵是清朝的正規軍隊。以八旗軍為主,輔以綠營兵的軍事制度,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直接影響到清朝的盛衰興亡,素為人們注意。
八旗軍建立於入關以前。清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以遺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後,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逐漸確立了八旗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設立四個固山(漢語譯固山為旗),各固山的旗幟分別用黃、白、紅、藍四色,每三百丁為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管轄。萬曆四十三年因歸附日眾,遂以原設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上一道邊子,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合為八旗。每三百丁編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五甲喇為一旗,設固山額真一員和兩員梅勒額真,後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轄有十幾個牛錄,牛錄亦改稱佐領,甲喇為參領,官名亦相應改變,固山額真稱都統,梅勒額真為梅勒章京或副都統,甲喇額真稱參 領,牛錄額真為佐領。滿洲(當時稱女真)蒙漢數十萬人分別編入八旗各牛錄。後清太宗皇太極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原來的八旗稱滿洲八旗,合共為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稱為八旗。
入關之前,八旗壯丁是兵民合一,「幾隸於旗者,皆可以為兵」。他們平時耕獵牧放,戰時則披甲從征。兵與丁的比例時有變化。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時,每牛錄有六十甲,即五丁抽一為兵。天命六年十月是三丁抽一,每牛錄有兵一百名,十一月每牛錄又增甲五個,變成了二了抽一,此後仍恢復舊制,大體上是三丁抽一。皇太極執政後期,每牛錄改為二百丁。漢軍八旗徵兵的比例要小一些,一般是五丁抽一。
努爾哈赤、皇太極根據八旗制度,從八旗壯丁中金集了一支擁有從五六萬至十一二萬名兵士的八旗軍隊。這支軍隊分由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管轄。
各額真平時轄束八旗人丁,征賦僉役,戰時率領全為兵丁的旗人南征北伐,擁有很大權力,尤其是固山額真,更是官高位尊,權勢赫赫。八旗固山額真多系開國元勛和宗室國戚。天命年間(16161626),先後擔任固山額真的有十六位,其中,濟爾哈朗、湯古岱、阿巴泰是英明汗努爾哈赤之子侄,阿敦、鐸弼是汗之族弟,扈爾漢是汗視如親主之養子,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並坐共尊。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是著名的理政聽訟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揚古利又是汗之女婿、孫女婿和妹夫。阿布泰之姐是汗之愛妻阿巴亥大福晉,他還娶了和碩公主。其餘穆哈連、博爾晉、蘇巴海、巴篤理四人,皆多次征戰,軍功卓著。皇太極執政時期,情形與此類似。
固山額真,尤其是滿洲八旗固山額真,是金國大清國的軍國重臣,權勢與地位遠逾於六部承政和內三院大學士。以軍事而言,他們在三個方面享有很大權力。第一,議處用兵事宜,重大戰爭,汗常命諸貝勒與八固山額真商議。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軍征明時,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議定,要求班師,岳托等貝勒贊同汗進取之議,遂「令八固山額真詣兩貝勒所定議」,二位貝勒始放棄己議,大軍繼續前行。
第二,出師行圍,各率本旗官兵,守汛征戰。天聰五年攻打明大凌河時,汗諭八旗固山額真冷格里、達爾漢、色勒、篇古、喀克篤禮、伊爾登、葉臣、和碩圖等,分率本旗兵圍城之一面或半面。
第三,轄領本旗官兵。舉凡僉丁從征,督責兵士整備軍裝戰馬,申嚴軍紀,察驗披甲強弱,奏報兵並征戰功過,等等,皆由固山額真督責部下辦理。
當然,固山額真雖擁有很大權力,但他畢竟不是本旗軍隊之主子,不是本旗兵士的最高統帥,而只是總管本旗一切事務的最高官將,真正的一旗之主,一旗軍隊的最高統帥,乃是該旗之旗主貝勒及金國汗。努爾哈赤之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鐸等,經汗封授,分別擁有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正黃、鑲黃旗,是該旗之主,固山額真等官將皆系本旗旗主之臣,雙方有著君臣隸屬關系,各旗兵士亦系該旗旗主貝勒之兵士。用兵征戰大權,仍歸汗及旗主貝勒掌握。
入關之前,與明朝軍隊將官有俸、士卒有飽不同,八旗將士沒有俸銀餉銀。皇太極曾就此事下諭說道:「我國家地土未廣,民力維艱,若從明國之例,按官給俸,則勢有不能」,然而「蒙天眷佑,所獲財物,原照官職功次,加以賞賚,所獲地土,亦照官職功次,給以壯丁。先前滿漢一等功臣,占丁百名,其餘官將,俱照官職功次依次給與」。
八旗將士的合法經濟收入,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為領取賞賜。金國汗經常以征明所得人畜財帛賜與官兵。天命六年三月打下遼陽後,汗諭賜總兵官(相當於固山額真)銀各二百兩、布帛二百三十匹,副將(相當於梅勒額真)銀一百五十兩、布帛一百六十五匹,兵士各領布七匹。第二,計丁投田。八旗將士根據所獲人口及自身男丁,計丁領取田地,一丁三十畝。多年征戰,使八旗將領掠奪了大量人丁,逼令充當包衣,耕種田地牧放馬牛,他們藉此領得數以千畝計的田地,成為大庄園主,收取大量租銀糧米。第三,按職論功免除丁賦。全國人丁,須計丁上交國賦。天命八年(1623),督堂向汗報告:「一年一丁之徵收官賦者,賦谷、賦銀、飼軍烏之料,合共三兩」。汗諭規定:總兵官、固山額真額亦都屢立大功,免一百丁之國賦,二等參將免二十二丁丁賦,一等游擊免十六丁丁賦,三等游擊免十二丁賦,一、二、三等備御分別免十丁、八丁、六丁之賦,千總免四丁,把總免三丁,駐汗城之甲士、哨探、守門、工匠各免二丁之賦。
努爾哈赤、皇太極皆極重視軍隊的操練和軍紀的嚴明,屢頒軍令,獎勇懲懦,經常舉行操練,不止一次地大閱旗兵。
努爾哈赤、皇太極還以身作則,奮勇沖殺。努爾哈赤在五十五歲時總敘歷年征戰之情說:「吾自幼於千百軍中,孤身突入,弓矢相加,兵刃相接,不知幾經鏖戰。」皇太極亦有乃父之威武,他曾率兵二百,擊走明兵數千。在君汗的激勵和帶動下,八旗軍隊涌現出一大批勇冠三軍、不畏強敵、能征善戰、以少敗眾的勇將,如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何和禮、揚古利、冷格里、勞薩、圖魯什、葉臣、阿山、薩穆什喀、阿濟格尼堪、伊爾登、吳拜、圖爾格、鰲拜等,皆身經百戰,屢建功勛。八旗士卒亦踴躍爭先,勇猛沖殺。因此,八旗勁旅屢敗強敵,所向披靡,先後大敗明兵於薩爾滸、平陽橋、松山,多次入邊,千里突襲,直抵北京城下,為進取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
入主中原以後的八旗軍
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統領滿洲兵卒四萬餘人和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兵五萬人,以及恭順王孔有德等漢兵二萬人與包衣兵、外藩蒙古兵,總共約十二萬人,與大順農民軍決戰於山海關,大勝,五月初二日入據北京,逐步確立起清皇朝對全國的統治。
清皇朝以八旗軍為主要軍事支柱,竭力加強八旗軍隊,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第一,確定北京八旗軍制。順治年間,北京八旗設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分別統轄驍騎(又稱馬甲、馬兵)、護軍、親軍、前鋒和步兵。其後又設火器營、健銳營、內府三旗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以及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和三旗虎槍營,等等。
前鋒、護軍、驍騎、親軍、步兵,皆從八旗佐領下僉選,各朝人數時有變化,乾隆年間,共有驍騎三萬四千餘名、護軍一萬五千餘名、前鋒一千七百餘名、步軍二萬一千餘名、親軍一千七百餘名、健銳兵二千、火器營兵六千餘名、虎槍營兵六百,以及藤牌兵等等,約九萬余名。另外又專設領侍衛府,置領侍衛年大臣六員、內大臣六員,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旗)一、二、三等滿洲蒙古侍衛五百七十員、藍翎侍衛九十員,以及四等待衛、御前侍工、乾清門侍衛、漢侍衛若干員,還有親軍校、親軍一千八百餘人。
八旗軍隊總的職責是「環拱宸極」、「綏靖疆域」,即「宿衛扈從」,守衛皇宮、京城,隨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對外征戰。各營官兵又有各自具體職責。
就「宿衛扈從」而言,領侍衛府責任最重、地位最高,總管宮殿宿衛和巡幸扈從諸事。紫禁城內各門各宮各殿,由領侍衛內大臣調派侍衛、親軍、上三旗與內府三旗前鋒、護軍、驍騎宿衛。
紫禁城外周圍,由下五旗(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護軍守衛。紫禁城外皇城以內,由滿洲八旗步軍守衛,皇城以外,大城以內,由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步軍守衛。大城以外,即安定門、朝陽門、廣渠門、永定門、西直門、東直門、右安門、廣寧門、德勝門以外,由五城巡捕營之一萬綠營兵守衛巡邏。
八旗驍騎營,為入關前的阿禮哈超哈營。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設都統一員及副都統、參領、佐領、驍騎校若干員,轄治八旗人丁和驍騎三萬五千餘名。八旗前鋒營,設左、右翼前鋒統領各一員及參領等官。八旗護軍營,設護軍統領八旗各一員,以及參領等官。八旗步軍營設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一員及左右翼尉、參將等官,轄領八旗步軍和五城巡捕營步兵(綠營兵)三萬一千餘名。火器營設總統大臣六員,由王公或領侍衛內大臣、都統等兼任。上三旗虎槍營設總統一員,健銳營設總統大臣若干員,以王公大臣兼任。
第二,設立駐防八旗。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裝,牢固控制全國一千七百餘府廳州縣,從多爾衰開始,世祖、聖祖、世宗、高宗均陸續遣派八旗軍在一些重要城市駐防,稱之為駐防八旗。清代的駐防八旗,大體上可分為畿輔駐防、東三省駐防、各省駐防和新疆駐防四大系統。
畿輔駐防亦稱直隸駐防,乾隆後期,共在良鄉、昌平、水平、保定等二十五處,駐有八旗兵八千餘名。東三省駐防又分為盛京、吉林、黑龍江駐防。盛京駐防八旗兵一萬六千餘名,總轄於盛京將軍,分駐盛京、遼陽、開原等四十座城池邊門。吉林駐防八旗兵九千餘名,統轄於吉林將軍,黑龍江駐防八旗兵和索倫達呼爾等共七千餘名,轄於黑龍江將軍。東三省共有駐防八旗兵三萬五千餘名。
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浙江、四川、福建、廣東、湖北、陝西、甘肅等十一省的二十座城市,乾隆後期有駐防八旗兵四萬五千餘名,分由各城所設將軍或副都統管轄。如江寧駐防將軍轄八旗兵三千餘名,京口駐防副都統轄一千三百餘名。新疆駐防旗兵,又稱為「西域兵」,系乾隆中年統一準部、回部後設置的,共有兵士一萬五千餘名,統轄於伊犁將軍。
第三,發給將弁俸祿和士卒月餉。入主中原以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再像昔日攻明那樣,以掠奪人畜財帛為主要收入,而且年收國賦數千萬兩,也有能力仿照明制發放餉銀,故 從順治元年起,清廷便相繼制定八旗宮俸、兵餉制度。順治十年定製,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八旗都統、外省駐防將軍,歲給俸銀一百八十兩、祿米九十石,余官依次減給。除正俸外,還有「養廉銀」。雍、乾時規定,都統每年養廉銀二百四十兩。駐防將官更多,吉林、盛京、黑龍江三處駐防將軍歲領養廉銀二千兩,福州將軍、杭州將軍一千六百兩。清初將領還計丁受田,憑藉多次征戰所掠成百上千名包衣,分領數以萬畝計的田地,像費英東家,除畿輔、盛京大量庄園外,僅遼寧省廣寧等處牧馬廠地,就有墾熟田地四千餘畝。
八旗兵土的餉銀,時有增減,康熙中年定製:京師八旗前鋒、親軍、護軍,月給餉銀四兩,驍騎三兩,皆每歲支米二十四石。步軍月餉一兩五錢,歲支米十二石。清初兵士亦計丁受田,一丁三十畝。
八旗將領士卒的俸餉,比諸前代各朝數量更多,尤其是兵士,京城八旗的前鋒、護軍、親軍每年可領餉銀四十八兩、米二十四石,比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監丞、七品父母官知縣的俸銀祿米還略多一點。這是清帝之「滿洲根本」國策的體現之一,對維持八旗軍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增編佐領,確保兵源。滿洲男丁本來就少,順治五年因連年出征,傷亡較多,已比入關前減少了數千丁,只有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丁,到十四年又減少十分之一,僅有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五丁,加上蒙古、漢軍八旗男丁,也不足十萬,無法肩負「拱衛宸極,綏靖疆域」重任,康熙十二至二十年發生「三藩之亂」,兵丁又大量傷亡,問題更為嚴重。為了維護「滿洲根本」,「滿洲甲兵系國家根本」國策,清帝採取了三條措施,竭力增加滿洲八旗人丁和佐領,以確保八旗軍的兵源。一系盡力擴大「新滿洲」編制,將黑龍江索倫、達呼爾等部落成員,遷入盛京、北京,編入滿洲八旗,僅康熙十三年便增編了四十個「新滿洲佐領」。二是將包衣佐領或者佐領下余丁,改編為滿洲八旗的旗分佐領。例如,鑲黃旗滿洲第五參領之第十四佐領,系將包衣佐領哈達及其合族之人由包衣撥出,編立而成,鑲白旗滿洲第二參領之第十二佐領,原系清初肅親王豪格的包衣佐領,現改為旗分佐領。第三,允許因功免除包衣身份,以及冒充正身旗人的包衣,作為「另戶」,登記入冊,繼續做其原來的差事。包衣原本附屬於家主名下,不能單獨立戶列為八旗正身壯丁,不能披甲當兵為官作官。八旗官兵不能收養、過繼漢民之子和包衣之子,不許漢民之子隨母改嫁入旗,這些人丁皆不能列入八旗正身男丁冊檔。但是,歲月流逝,日積月累,許多包衣及原系漢民過繼與旗人之養子、隨母改嫁入旗之民人,冒入了正身旗人冊檔,充當前鋒、護軍、驍騎,少數人還成為文武官員,僅乾隆元年查出正紅、鑲紅二旗漢軍中上述三種人冒充為正身旗人的官員兵丁,就多達二千七百餘人。清政府將他們載入八旗「另戶」冊內,許其繼續披甲為官。雍正時還因征准需要,金選二千名八旗包衣從征,允其凱旋之日,「俱准為另戶」。通過這些措施,以及人口自然增長,八旗的佐領和人丁增加了許多,康熙年間增編滿洲佐領三百五十六個,蒙古佐領七十六個,漢軍佐領五十五個。康熙六十年,滿洲八旗男丁增至十五萬四千餘丁,比順治十四年增加了兩倍多,蒙古八旗男丁六萬一千餘丁,也增加了兩倍,包括漢軍、包衣,八旗男丁總數為六十九萬六千餘丁,比順治十四年將近增加一倍。這對確保八旗軍隊兵源,起了很大作用。
八旗軍威及其戰鬥力的逐漸削弱
以滿洲八旗為核心的八旗軍,雖然只有十萬丁左右,但他們在攝政王多爾袞、福臨的調遣下,在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等十幾位大將軍的統率下,由幾十萬綠營官兵輔助,屢經鏖戰,終於在順治十六年統一了全國,確立了清皇朝的統治。
滿洲自建立八旗制度以來,各旗兵丁地位高於平民。初期作戰獲勝,俘掠生口財物,即可上升到貴族行列。在北京立國後,八旗成員也通過各種途徑,成為大小官員。旗丁除服兵役外,不再有漢人平民所有的各種賦役負擔,並享有各種特權。旗人犯法,不由地方官審理,統歸步軍統領衙門或慎刑司減等量刑。八旗人丁依舊制,每丁撥給田地五垧(三十畝)。旗兵依職位不同,每月分別發給一至四兩的餉銀,三至四斜的糧米。較高的糧餉約略相當一個七品縣令的俸祿。外出作戰,另有「行糧」。
八旗兵丁多常駐京師,駐防外地者不到總額的一半。屬於京旗的兵丁,只准在京居住。分授給他們的旗地,也在近京五百里內各縣。這些旗地原系圈佔漢人民眾的耕地。「雖將民地圈給旗人,但仍系民人輸租自種。民人自種其地,旗人坐取其租。」(《清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五,《八旗公產疏》)旗兵佔有民地,並不是「亦兵亦農」,而是坐取地租和糧餉,不戰不耕。京師八旗兵丁久居城中,疏於訓練,甚至不能騎射。乾隆帝曾率領他們行圍,學習技勇,給予賞賜,但兵丁希圖安逸,並不樂從。乾隆帝曾慨嘆說:「不肖之徒,不識朕教養滿洲之志,反以行因為勞眾,不無怨望。」(《八旗通志》卷首十一,敕諭)又曾說:「昇平日久,八旗子弟如鷹居籠;日飽肉,不能奮擊。」(柳得恭《灤陽錄》卷一)乾隆帝把八旗子弟比喻做不能奮擊的鷹,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八旗兵坐享優厚的待遇,在京城中四處流盪。或三五成群,臂鷹架雀,在街上閑游。或結幫聚伙,在茶坊酒館里消磨日子。或斗鵪鶉、鬥蟋蟀。乃至嫖妓聚賭,變賣房地揮霍。震鉤《天咫偶聞》評論說:「後生小子,既不知征役之勞,又不習擊刺之法,下至束伍安營,全忘舊制,更安望其殺敵致果乎?」八旗兵丁逐漸變成浮盪子弟,驍勇善戰的滿洲傳統日益丟失了。
駐防外地的八旗兵也是養尊處優,久不操練。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御史和其衷上疏,劾奏駐防旅順口和天津的八旗兵海防水師營說:「該管各員,既不勤加操練,兵丁巡哨,不過掩飾虛文。即軍營器械,半皆朽壞。似此怠玩成風,何以固疆圉而資彈壓!」(《清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五,和其衷《根本四計疏》)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至鎮江(京口),較射而有弓筋落地者。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至杭州閱兵,八旗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當時人以為笑談(《清仁宗實錄》卷三十八)。盛京八旗兵丁在行圍演武獵獸時,上繳的鹿多於吉林、黑龍江兵丁,但並非自行射獵,而是從漢民那裡買來。乾隆帝大怒,訓斥說:「盛京為我朝根本之地,兵丁技藝宜較各處加優,乃至不能殺獸,由漢人買取交納,滿洲舊習竟至荒廢,伊等豈不可恥!……傳諭福康安留心訓練騎射,行圍時將軍親自督率射獵,務令技藝精強,以復滿洲舊習。」(《清高宗聖訓》卷三○○)事實上,旗兵長期不事生產,荒廢騎射,「恢復滿洲舊習」,是不可能的。
八旗兵丁,如此荒嬉。各級軍官,更加腐敗。他們平日剋扣軍餉,優游享樂。遇有戰事,沿途勒索,乘機中飽。作戰時則擁兵自衛,不敢向前。不僅下級軍官如此,朝廷欽命的領兵將軍,也很少知兵善戰者。大金川之戰,經略大臣訥親(清初名將額亦都後人),臨戰躲在帳內指揮,傳為笑柄。三千兵士攻碉,遇敵即作鳥獸散。大學士溫福領兵出征大小金川,只知在軍中置酒高會,撻辱士卒。同行的四川提督馬銓譏笑他是「空搖羽扇,無計請纓。」乾隆朝官至領侍衛內大臣的索倫人海蘭察曾說:「近日大臣中知兵者,惟阿公(阿桂)一人而已,某安敢不為其下?其餘皆畏懦之夫,使其登壇秉鉞,適足為殃民耳。某安能為其送死也。」(《嘯亭雜錄》卷九)
滿洲貴族將領多不知兵,八旗兵丁多不能戰。乾隆帝在連年發動的邊疆戰事中,不能不調遣綠營兵和索倫、錫伯、達斡爾等各族兵,組成作戰的中堅力量。清朝發展到乾隆時期,綠營兵額經常在六十萬左右。據魏源《聖武記》統計,中外禁旅即駐防的八旗兵,共有二十萬餘人,其中一半在京師。八旗兵包括滿洲、蒙古、漢軍在內,按照乾隆朝編制的比例,八旗滿洲兵不過十二萬左右。滿洲兵雖仍保持著優越的地位,但已基本上喪失了戰斗能力。漢人組成的綠營兵,這時已逐漸代替八旗兵,成為國家軍隊中的事實上的主力軍。
三、八旗生計問題
滿洲八旗兵丁不加訓練,又不事生產,如此世代相傳,不僅無力作戰,而且家口生活也日益困窘。於是出現了所謂「八旗生計」問題,京帥尤為嚴重。
乾隆一朝對這一問題的產生,曾有過種種議論。歸納起來,主要是源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不事生產,收入減少。八旗兵丁久居京城,不事耕種,按照清朝規定,又不得經營工商,只靠朝廷發給糧餉和出租旗地為生。如果擅自外出謀生,即被視為「逃旗」,從重治罪。旗人長期游惰,靡費無節,糧餉不足即向佐領等官員借債(放印子)。再不足,便變賣朝廷地產和住房抵用。借貸放印子錢,錢糧即被扣還。土地變賣後不能再收取地租。房產賣後還要再出銀租房。這樣下去,收入越來越少。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不能不陷於困窘。
另一方面是滿洲八旗人口不斷增加。滿洲八旗只有旗兵本人領取糧餉,旗丁分授耕地。百餘年來,旗人生活安閑,家口不斷增殖,生活負擔也不能不隨之增長。戶部尚書梁詩正在奏疏中說:「而百年休養,戶口眾多,無農工商賈之業可執,類皆仰食於官」,是旗人窮乏的原因。(《清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五)御史赫泰說,順治初年到京的一人,現在已成為一族,「以彼時所給之房地,養現今之人口,是一分之產而養數倍之人。」(《皇清名臣奏議匯編》初集卷一四五)
滿洲八旗人戶生齒日繁,收入日絀,在乾隆朝已成為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乾隆帝的處置辦法是:(一)增發賞銀。以恩賞名義,發給貧困戶賞銀,以為賑濟。又動用國帑,贖回旗人典賣給漢人的旗地,由宮府收租,將租金分賞給八旗兵丁。據一七七一年(乾隆三十六年)清查,贖回旗地一萬四千餘頃,歲征租銀三十一萬五千餘兩(《石渠余記》卷四)。這些賞銀,對於貧困的旗戶,雖然可緩解一時,並不能解決長久的生計。(二)增加養育兵額,「出旗為民」。雍正時設養育兵額四千八百人,乾隆帝擴大到二萬五千人。八旗兵原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乾隆帝准令八旗漢軍「出旗為民」,即脫離八旗兵籍,另謀生理。由此空出的兵額,改由滿洲旗丁補充。如廣州、杭州駐防漢軍和福州水師漢軍,各出旗一千餘人,由京師滿洲旗丁往補。駐防福州的八旗漢軍步兵改設為綠營兵,另派京師八旗滿洲兵丁二千餘人駐防。
此外,一七五六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還曾遷移京師滿洲八旗三千戶去東北拉林等地開墾荒地,建房屯種。說是「但念現在京中滿洲,生齒日繁,額缺有定,恃一人錢糧,供贍多口,終恐拮據」。「欲我滿洲世仆,仍歸故土,生計充裕。」前往人等,每戶賞給治裝銀兩,沿途給與車輛草束,到達後又賞給立產銀並官房田地、牛犋籽種,每戶約需銀百餘兩。乾隆帝告誡說:「伊等至彼,各宜感戴朕恩,撙節用度,以墾屯為務。稍有餘暇,勤習騎射技勇。」(《高宗實錄》卷五○四)但是滿洲「故土」的旗人,也並非「生計充裕」,典賣旗地,生計睏乏的現象也在發展。據一七四一年(乾隆六年),寧古塔將軍鄂彌達的奏報,吉林烏拉滿洲兵丁三千,其中可稱富戶者僅二十一戶。貧戶一千一百八十五戶,八千九百三十五口。赤貧戶六百七十八戶,兩千八百九十四口。兩者合計一千八百六十三戶,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九口。其餘為中戶,共八百四十八戶,八千八百二十九口(《軍機處滿文月折檔》,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個典型材料反映出,當地八旗滿洲兵丁中,可以溫飽的中戶還不足半數,絕大多數是貧困戶以至赤貧戶。乾隆帝遷往拉林的三千滿洲戶,實際上只有二千戶前去。其中老幼約十分之一,壯年而不會耕作者有十之六、七,能耕作者不過十之二、三。因此,去拉林等地不久,便又相繼逃回京師。留在拉林等地者,也多僱用關內流民代耕。所領旗地又通過典賣,漸歸漢民所有。
廣大八旗滿洲人戶從不耕不戰到難以存活,顯示著滿族的統治危機,也表明滿洲貴族與旗戶的分化,日益加劇了。
滿清八旗---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 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 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 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滿清八旗---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 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滿清八旗---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 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 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滿清八旗---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 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 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滿清八旗---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 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滿清八旗---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 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滿清八旗---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③ 戰城南的注釋譯文
⑴戰城南:樂府古題。《樂府詩集》中列入《鼓吹曲辭》中,是「漢鐃歌十八曲」之一。
⑵桑乾源:即桑乾河,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時此地常與奚、契丹發生戰事。
⑶蔥河道:蔥河即蔥嶺河。今有南北兩河。南名葉爾羌河,北名喀什噶爾河。俱在新疆西南部。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為塔里木河支流。
⑷洗兵:指戰斗結束後,洗兵器。條支:漢西域古國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之間。此泛指西域。
⑸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在今新疆境內北部。
⑹」匈奴「句:此句謂匈奴以殺掠為其職業。
⑺秦家築城:指秦始皇築長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備」。
⑻漢家烽火:《後漢書·光武帝紀》:「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郡施刑屯北邊,築亭候,修烽燧。」李賢註:「邊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頭上有籠。中置薪草,有寇即舉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⑼上掛枯樹枝:一作「銜飛上枯枝」。
⑽空爾為:即一無所獲。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這首詩是抨擊封建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桑乾」、「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整首詩大體可分為三段和一個結語。
第一段共八句,先從征伐的頻繁和廣遠方面落筆。前四句寫征伐的頻繁。以兩組對稱的句式出現,不僅音韻鏗鏘,而且詩句復沓的重疊和鮮明的對舉,給人以東征西討、轉旆不息的強烈印象,有力地表達了主題。「洗兵」二句寫征行的廣遠。左思《魏都賦》描寫曹操討滅群雄、威震寰宇的氣勢時說:「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穢;放馬,牧放戰馬,在條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馬,其征行之廣遠自見。由戰伐頻繁進至征行廣遠,境界擴大了,內容更深厚了,是善於鋪排點染的筆墨。「萬里」二句是此段的結語。「萬里長征戰」,是征伐頻繁和廣遠的總括,「三軍盡衰老」是長年遠征的必然結果,廣大士兵在無謂的戰爭中耗盡了青春的年華和壯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寫,這一聲慨嘆水到渠成,自然堅實,沒有一點矯情的喧呶叫囂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進一步從歷史方面著墨。如果說第一段從橫的方面寫,那麼,這一段便是從縱的方面寫。西漢王褒《四子講德論》說,匈奴「業在攻伐,事在射獵」,「其耒耜則弓矢鞍馬,播種則扞弦掌拊,收秋則奔狐馳兔,獲刈則顛倒殪仆。」以耕作為喻,生動地刻畫出匈奴人的生活與習性。李白將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兩句詩。耕作的結果會是禾黍盈疇,殺戮的結果卻只能是白骨黃沙。語淺意深,含蓄雋永。並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築長城防禦胡人的地方,漢時仍然烽火高舉。二句背後含有深刻的歷史教訓和詩人深邃的觀察與認識,成為詩中警策之句。沒有正確的政策,爭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這深沉的嘆息是以豐富的歷史事實為背景的。
「野戰」以下六句為第三段,集中從戰爭的殘酷性上揭露不義戰爭的罪惡。「野戰」二句著重勾畫戰場的悲涼氣氛,「烏鳶」二句著重描寫戰場的凄慘景象,二者相互映發,交織成一幅色彩強烈的畫面。戰馬獨存猶感不足,加以號鳴思主,更增強物在人亡的悲凄;烏啄人腸猶以不足,又加以銜掛枯枝,更見出情景的殘酷,都是帶有誇張色彩的濃重的筆墨。「士卒」二句以感嘆結束此段。士卒作了無謂的犧牲,將軍也只能一無所獲。
《六韜》說:「聖人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詩以此語意作結,點明主題。這一斷語屬於理語的范圍,而非形象的描寫。運用不當,易生抽象之弊。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體描寫,這個斷語是從歷史和現實的慘痛經驗中提煉出來,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全詩意旨豁然。有人懷疑這一句是批註語誤入正文,可備一說,實際未必然。
這是一首敘事詩,卻帶有濃厚的抒情性,事與情交織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兩句感嘆語作結,每一段是敘事的一個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個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諧,使全詩具有鮮明的節奏感,有「一唱三嘆」之妙。
漢《戰城南》古辭主要是寫戰爭的殘酷,相當於李白這首詩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於古辭,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內容上發展出一、二兩段,使戰爭性質一目瞭然,又以全詩結語表明自己的主張。藝術上則揉合唐詩發展的成就,由質朴無華變為逸宕流美。如古辭「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和「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詩錘煉為兩組整齊的對稱句,顯得更加凝煉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氣勢,顯示出李白的獨特風格。 《李太白詩集》:嚴羽評:此篇乏雄深之力,成語有入詩似詩者,生割不化,典亦成俚。雖豪情不拘,而率筆未善。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寫到淋漓痛快處,覺筆化為戟,血化為碧,巾幗化為須眉。又曰:作樂府等篇,非有墜鐵深刻之候,則琅玕之出不奇;非有鑿道蜀山之力,則鉤棧之設不險;非有落羽層雲之巧,則風雨之觀不大。青蓮《遠別離》、《蜀道難》諸(詩)膾炙人口外,如《戰城南》蒼而渾,《胡無人》奇而壯,……俱多開天落地語,可謂極力於漢者,六朝安望其津畦!
沈德潛《唐詩別裁》:奇句(「匈奴」二句下)。端莊語以搖曳出之(「乃知」二句下)。末句用《老子》。
沈德潛《古詩源》:太白雲:「野戰格鬥死,敗馬嘶鳴向天悲,自是唐人語。」
張玉谷《古詩賞析》:此傷用人不當,使太平良佐徒死於戰之詩。舊解支離,都無是處。首三,敘戰死不葬事直起。「為我」四句,頂第三句中寫野死之慘,作烏語痛極奇極。「水聲」四句,插敘戰場苦景,寬以養局,而「戰斗死」補出效命之勇,「徘徊鳴」又引下惋惜意。以上俱屬鋪敘題面。「梁築室」以下,皆致己惋惜之意。「梁築」三句,惜用時之君不明也。「禾黍」句,惜死後之君無倚也。兩層比喻,正反遞落,良巨可思,意已隱隱起。「願為」句,復就死者欲忠不得,推原其心,恰好以忠臣跌出良臣。「思子」二句,點明良臣,深致景慕。末二,收轉用違其才,以致敗之,兜應篇首,截然竟住。五層意思都在空處折旋,且多以比喻出之,古詩豈易讀哉!
沈文凡《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雄渾質朴,儲蓄深沉,構思奇特,情景交融。
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開元、天寶中,上好邊功,征伐無時,此詩蓋以諷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古詞雲:「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又雲:「願為忠臣安可得!」白詩亦本其意,而語尤慘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黷武而戒窮兵者深矣。
陳沆《詩比興箋》:陳古刺今,此樂府之至顯者。
方東樹《昭昧詹言》:結二語虛議作收,陳琳、鮑照不逮其恣。
郭傳璞《竹林答問》:詩至八言,冗長嘽緩,不可以成句矣,又最忌折腰。東方朔八言詩不傳,古人無繼之者。即古詩中八字句法亦不多見,不比九字、十字奇數之句,猶可見長也。有唐一代,惟太白仙才,有此力量。如《戰城南》「匈奴以殺戮為耕作」,「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北風行》「日月照之何不及此」,《久別離》「為我吹行雲使西來」,《公無渡河》「有長鯨白齒若雪山」等句,惟其逸氣足以舉之也。
④ 急求一首藏頭詩!!!有木有哪位大師能自己作一首藏頭詩呢內容如下:
未見客舍柳色新 ,卻須折柳別故人。【這里化用了《送元二使安西》還有那個「笛內中聞折柳」】容
才引高山對流水 ,便知桃花潭水深。【高山流水和《贈汪倫》】
安能垂淚若兒女 ,歧路相逢或可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望斷天涯盡離人,且共高歌長精神。【望盡天涯路……】
再聽舊識歌一曲,今此一別難得聞。
會須一飲情意暖,何懼前路雪紛紛。【《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藏頭詩,諧音 魏財安望再會。
絕對原創……引用的典故都是送別詩
喜歡的話記得採納哦~~~O(∩_∩)O~
⑤ 藏頭詩 願君安好
願汝高千尺,
君心四海聞。
安能春意晚,
好月不知雲。
這個是按格律寫的。
五絕仄起 韻部【上平 十二文】
⑥ 福州嬉哈城在哪裡啊,能說得詳細點么
嘻哈城在中亭街3樓啊,是賣衣服的話就沒錯
如果背對解放大橋往中亭街走,是靠右邊的第一個弄弄走進去,上電梯到3樓
⑦ 生辰八字解釋
庚午 丁亥 甲寅 甲子
路傍土 屋上土 大溪水 海中金
五行缺木,火。
⑧ 急求「願君安好」藏頭詩
《詠杜鵑》
願做山坡一杜鵑
君來採摘擺窗前
安息花顏惹人愛
好靚芳容賽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