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安能問
A.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出處
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記載著孔子「君子有九思」。
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釋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災難,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1)出處安能問擴展閱讀:
告訴我們的道理: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要麼放棄了自我的標准,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准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如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准備,態度認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會使用工具以外,還有思考。人類在思考中進化了。
君子忿思難,對於這個,我只能認為是君子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忘記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B. 成語出處
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溫故知新(《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三人行必有我師()
柳暗花明(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鳳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宋·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撲朔迷離(《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世外桃源(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豁然開朗(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無下阿蒙()
刮目相待(《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老驥伏櫪(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不求甚解(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犬牙交錯(《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鴻鵠之志(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披堅執銳(《戰國策·楚策一》:「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歐陽修《醉瓮亭記》:「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水落石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百廢具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俱)興。」)
氣象萬千(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簞食壺漿(《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一鼓作氣(《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衰三竭(《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轍亂旗靡(《左傳·庄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顧茅廬(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妄自菲薄(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作姦犯科(?這是什麼?)
指日可待(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馬渡江,正位金陵,用賢任能,中興指日可待。」)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乘風破浪(《宋書·宗愨傳》:「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門庭若市(《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C. 英雄安能無出處 有情必是大丈夫的意思
有句話叫「英雄不問出處」,意思是不必糾結於成名前的經歷如何,英專雄就是英雄。
還有一句屬話叫「無毒不丈夫」,意思是大丈夫不能過於糾結兒女情長。
「英雄安能無出處,有情必是大丈夫」正是這兩句話懟句。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是英雄怎麼能沒有出處呢?
盡管「無毒不丈夫」,但也不盡然,有人更認為大丈夫更應該注重情義,有情有義的人一定是大丈夫。
D. 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出自哪裡
「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出自於戰國時的蘇秦,意思是假如蘇秦家裡有田地,其就不會有六個國家的相印了。
形容一個人因為自身的東西很少,所以就去爭取,反而爭取到了更大的成就。
說這話時,蘇秦正值功成名就,志得意滿之際。
作為一個出色的縱橫家,蘇秦成功地說服了趙、韓、燕、齊、楚、魏六國君王,採取「合縱」策略,一致對秦。也因此被推為「縱約長」,身兼六國宰相之職。如此風光,真算得上是空前絕後了。
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衣錦還鄉,六國君主紛紛派車馬相送。其浩浩儀仗連綿十多公里,顯赫堪比王侯。
連周天子都專門派人打掃街道迎接他,洛陽百姓更是簞食壺漿,望塵而拜。
那個在蘇秦潦倒落魄時節對蘇秦不理不睬、冷眼相向的嫂子,此刻戰戰兢兢地跪拜道旁不敢抬頭。
面對如此顯赫的威儀,回想自己當初的寒酸窘迫之狀。
蘇秦感慨萬端,於是便有了這句流傳千古的話:「使我(當年)有洛陽兩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4)出處安能問擴展閱讀:
早年的蘇秦家境貧寒,以務農為生,後到齊國求學,拜鬼穀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學成之後的蘇秦並沒有即刻顯達,反而是混得窮困潦倒,最後狼狽回到家鄉。
回到家的蘇秦並沒有得到家人的安慰,甚至被人譏笑逞口舌之能。
蘇秦萬分慚愧,但還是沒有放棄,於是閉門不出,遍觀所藏之書,頭懸梁、錐刺股就是在這段時間發生的。
一年之後,在《周書陰符》中悟得合縱連橫之術,開始游說各國君王。
蘇秦先是到了洛陽,見到了周顯王,但是沒得到信任;又來到秦國,由於秦惠王討厭說客,未採納蘇秦的建議;離開秦國後,蘇秦到了趙國,卻遭到奉陽君的排擠。
無奈之下,蘇秦又到了燕國,足足等了一年才見到燕文侯,在聽完蘇秦的戰略思想後,燕文侯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讓蘇秦游說各國以促成合縱之計。
蘇秦游說完各個諸侯後,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即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蘇秦的成功是被逼出來的,未有成就之前,親戚朋友紛紛譏笑嘲諷,被認為不學無術,在這種壓力下,蘇秦沒有放棄心中的志向。
也許正是這些壓力激勵著蘇秦勇往直前,直到身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獅。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