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安能相忘
① 討論一下「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的哲學思想
三、古代哲人對孔儒的主觀機械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嚴厲批判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哲人就極力反對機械論。
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就在《呂氏春秋》中批判了各種機械論觀點。《呂氏春秋•察今》中記載: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異。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其意思是說:國君為什麼不沿襲古代帝王的法制呢?並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制不完善,而是不能對它照抄照搬。古代帝王的法制也是經過前世而流傳下來,人們對它有增有減,誰又照抄照搬過?即使沒有人對它進行增加或刪減,也不能照抄照搬。東夷和華夏的名稱,古代和今天的法制,術語和法典都不相同,所以古代的名稱就與今天的語言有很多不相通用,今天的法制就有很多不能與古代的法制相適合。民俗不相同,就與這種情況相類似。他們的想法都相同,但做起來就不一樣了。口音含混的名稱不同一,就象船、車、衣服、帽子、味道、聲音、色彩不相同一樣。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反過來相互誹謗否定。天下有學識的人大多數能言善辯,言辭犀利,不追求切合實際,專心於詆毀對方,並以壓倒對方為目的。古代帝王的法制怎麼可以照抄照搬呢?!雖然可以得到古代帝王的法制條文,也還是不可以照抄照搬。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制,都有適合於時代的要點。時代不會與法制同時流傳下來,古代的法制條文雖然會流傳下來,也還是不可以照抄照搬。所以要考察古代帝王施行法制,效法古代帝王之所以立法的根本依據和方法。古代帝王之所以立法的根本依據和方法是什麼呢?古代帝王之所以立法的根本依據和方法就是因人的情況而異,而我們也有著不同的人的情況。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別人,考察今天就可以了解古代。古代和今天一樣,古人與我們都是一樣的人。認知和掌握規律的有識之士貴在從今天認知長遠,從今天了解古代,有益於所見到的,並知道所不曾見到的。所以說,審視堂下的陰影,就知道太陽和月亮所在的方位和陰陽變化的規律;看到瓶中的水所結的冰,就知道天氣的寒冷和水中的魚鱉所躲藏的地方;品嘗一塊肉,就可以知道整鍋肉的味道和肉味調和的情況。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葯亦萬變;病變而葯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若此論則無過務矣。其意思是說:楚國人要襲擊宋國,就派人在澭水河的岸邊做出了渡水的標志。但是,河水暴漲,楚國人又不知道,在夜間從有標志的地方渡河,就被暴漲的河水淹死了一千餘人,士兵和戰馬驚駭潰敗的狀況就象房屋的牆倒塌一樣。在先前作標志的時間內可以引導渡河,現在的河水已經發生了變化並暴漲,楚國人仍然沿著標志渡河,這就是他們之所以失敗的原因。現在國王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制就與楚國人渡河相類似。時代已經與古代帝王的法制時代不一樣了,還要說「這就是古代帝王的法制」進行效法並用來治理國家,這豈不可悲嗎?!所以說:治理國家沒有法制就會造成混亂,只遵循舊有的法制而不進行改變就會背離法制,背離法製造成混亂就不能保持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時代變了,時間不一樣了,改變法制就是合適的。這就好像有才能的醫生一樣,病情變化萬千,治病的葯方也應該變化萬千;病情變了而葯方不變,想保證病人的壽命就是事與願違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遵循法律來行動,修訂法律要隨著時代而變化。按照這個結論做事就不會產生錯誤和失誤了。夫不敢議法者,眾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琊;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其意思是說:不敢談論法制的人是平民百姓,死守成法的人是官吏,因時變法的人就是賢明的君主。所以說天下有七十一位聖明的帝王,他們的法制建設都不相同,不是故意相對立,而是因為時代和情勢不一樣了。所以說:只希望好劍能夠快速斬斷,並不是為了好看;只希望好馬日行千里,並不希望它徒有虛名。能夠成就功名的就是古代帝王的千里馬。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入江中,便在船邊刻上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入江中的地方。」等到船靠岸停止後,就從船上刻著記號的地方跳入江中尋找。船已經運行了,劍卻沒有運行,如此這般尋找劍,不是糊塗嗎?!用舊有的法律治理國家,不也是與刻舟求劍一樣糊塗嗎?!時代已經變化了,如果法律不變,如此治國,豈不艱難嗎?!有一個走在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要把一個嬰兒投入江中,嬰兒啼哭著,別人探問其緣故,拋嬰兒的人說:「這個嬰兒的父親善於游泳。」嬰兒的父親善於游泳,他的孩子豈能善於游泳嗎?!如此這樣照抄照搬,任何事物都必定會相互背離。楚國人治理國家就類似於這樣照抄照搬。
《莊子•天運》中記載: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嚙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慘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吻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其意思是說:孔子拜見老子談論仁義。老子說:「播除谷糠,谷糠就會迷入眼睛,人就會分辨不清東西南北。人被蚊虻咬傷皮膚,就會徹夜難眠。仁義擾亂毒害人心,這是莫大的禍亂。我與你要使天下的民眾不失去真正的本根,就要隨風而動,就要遵循天道之德而立身,又何必瘋狂地擊鼓去尋求死去的孩子的靈魂呢?鴻鵠不用天天洗澡也白凈,烏鴉不用天天染黑也黑亮。黑和白的本根不足以辯論,名譽的榮耀不足以誇大。泉水乾涸了,魚兒就等於是歸於陸地,只有以濡沫對吻以獲得濕潤而求生,他們就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慘於蠣萬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其意思是說:子貢說:「三皇五帝的治國策略不相同,但他們都獲得眾口一致的褒貶。這如何解釋?」老子回答說:「年輕人,你過來!你為什麼說不同?」子貢說:「堯禪讓於舜,舜禪讓於禹。禹用智力治天下,而湯用兵力治天下,文王順從商紂而不敢反叛,武王反叛紂王而不肯順從他,這就是他們的不同。」老子回答說:「年輕人,你過來!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是如何治理天下的。皇帝治理天下,使得民心歸一,民眾中有人死了親人不嚎哭也沒有人非議他。堯治理天下,使得民心親愛,民眾中有人死了親人被降級服喪也沒有人非議他。舜治理天下,使得民心散亂,民眾中孕婦懷胎十月生孩子,所生的孩子五個月之後就能說話,不滿周歲就能識別人,於是有人短命夭折。禹治理天下,使得民心大變,人有殺伐之心而認為用兵順理成章,殺死盜賊不叫做殺人,自以為是而爭奪天下,這樣天下的民眾驚駭大亂,儒家和墨家並起爭論如何治理天下。開始時還有些道理,而當今又淫亂婦女,這有什麼可說的呢!我告訴你:三皇五帝的治理天下,名義上說是治天下,實際上是亂天下而無不及。憑三皇的智慧,上蔽日月之光輝,下犯三川之精要,中壞四季之運行。他們的心智之毒如同蛇蠍,他們的獸性少見,這些就是他們使得民眾生命不得安寧的情況。他們還自封為聖人,不是可恥嗎?!他們就是無恥!」子貢心驚膽戰,站立不安。
《論衡•書虛》中記載: 傳書言:孔子當泗水而葬,泗水為之卻流。此言孔子之德,能使水卻,不湍其墓也。世人信之。是故儒者稱論,皆言孔子之後當封,以泗水卻流為證。如原省之,殆虛言也。夫孔子死,孰與其生?生能操行,慎道應天,死,操行絕,天佑至德,故五帝、三王招致瑞應,皆以生存,不以死亡。孔子生時,推排不容,故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生時無佑,死反有報乎?孔子之死,五帝、三王之死也。五帝、三王無佑,孔子之死獨有天報,是孔子之魂聖,五帝之精不能神也?泗水無知,為孔子卻流,天神使之。然則,孔子生時,天神不使人尊敬。如泗水卻流,天欲封孔子之後,孔子生時,功德應天,天不封其身,乃欲封其後乎?是蓋水偶自卻流。江河之流,有回復之處;百川之行,或易道更路,與卻流無以異。則泗水卻流,不為神怪也。其意思是:流傳下來的書籍中記述說:孔子向著泗水安葬,泗水因為孔子而迴流。這話是說:孔子的品德能使得泗水迴流,以避免沖壞了孔子的墳墓。世人都深信不疑。如是這般,儒家評論稱頌,都說應該對孔子的後代封官加爵,並以泗水迴流為證據。開始考察這件事情,這全部是空虛的言論。孔子死後,與他生前比較又是怎麼樣?他生前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謹慎地遵循天命,死後就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能力。如果上天保佑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三皇五帝為他送來吉兆,都應該在他生存的時候,而不是在他死亡之後。孔子在活著的時候被排斥拒絕,仕途中不容納他,所以孔子憂憤地感嘆說:「吉祥的鳳鳥不飛來,黃河也沒有圖騰出現,我這輩子就如此完了。」孔子活著的時候沒有上天的保佑,反而在死後就有上天的報答嗎?!孔子死亡與三皇五帝死亡一樣。三皇五帝都沒有得到上天的保佑,孔子死亡獨有上天的報答,這豈不是說孔子的靈魂聖靈,而三皇五帝的靈魂就不是那麼神明了嗎?!泗水是無知的,如果說是天神使得泗水為孔子迴流,那麼在孔子活著的時候,天神怎麼不讓人們尊重和敬愛孔子呢?如同泗水迴流,上天要對孔子的後代封官加爵,那麼孔子活著的時候其公德順應上天,上天不加封孔子自身,反而要加封孔子的後代嗎?!這或許是河水順應自然偶然出現迴流而已。江河流水有迂迴的地方,眾多江河的流向中,或許有些江河會改變河道,這與河水迴流並沒有什麼不同。那麼,泗水迴流,也就不是天神所作出的加封孔子後代的奇怪事情了。
《論衡•問孔》中記載: 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何謂不受命乎?說曰:受當富之命,自以術知數億中時也。夫人富貴,在天命乎?在人知也?如在天命,知術求之不能得;如在人,孔子何為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夫謂富不受命,而自知術得之,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世無不受貴命而自得貴,亦知無不受富命而自得富者。成事,孔子不得富貴矣,周流應聘,行說諸侯,智窮策困,還定《詩》、《書》,望絕無翼,稱「已矣夫」自知無貴命,周流無補益也。孔子知己不受貴命,周流求之不能得,而謂賜不受富命,而以術知得富,言行相違,未曉其故。或曰:「欲攻子貢之短也。子貢不好道德而徒好貨殖,故攻其短,欲令窮服而更其行節。」夫攻子貢之短,可言賜不好道德而貨殖焉,何必立「不受命」,與前言「富貴在天」相違反也?其意思是:孔子說:「子貢不接受天命的安排而熱衷於做買賣,常常猜對市場的變化行情。」什麼叫做「不接受天命的安排」呢?有人回答說:「就是不能擔當富貴命,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常常猜中物價漲落的機會。」人的富貴是上天的安排嗎?還是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獲得呢?如果來自於上天的安排,依靠聰明和智慧就不能夠獲得;如果來自於人的聰明和智慧,孔子為什麼要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呢?如果說「富」不受「貴命」的安排,而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獲得的話,那麼「貴」也可以不受「命」的安排,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求得。如果世界上沒有不受「貴命」的安排而求得「貴」,那麼也就沒有不受「富命」而獲得的「富」。現在的事實是:孔子並沒有獲得富貴,周遊列國求取封官加爵,對各國諸侯進行游說,智慧和策略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不得不回到魯國的家鄉去寫《詩》、寫《書》,極端絕望,發出了「我算完了」的哀嘆。孔子知道自己沒有「貴命」,周遊列國沒有收益。孔子知道自己不受「貴命」,周遊列國極力追求又不能夠獲得,就說子貢不受富命,卻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求得富,言論與行動相背離,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或許說:「孔子要攻擊子貢的短處。子貢不進行道德修養反而喜好市場投機,所以攻擊子貢的短處,是為了讓子貢賓服孔子並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節操。」那麼,攻擊子貢的短處,可以直接說子貢不進行道德修養反而喜好市場投機,何必立定「不接受天命的安排」,並與前面所說的「富貴在天」相互背離呢?這就是王充對孔子「天命觀」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批判。
《論衡•書虛》中記載: 傳書或言:顏淵與孔子俱上魯太山,孔子東南望,吳閶門外有系白馬,引顏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昌門乎?」顏淵曰:「見之。」孔子曰:「門外何有?」曰「有如系練之狀。」孔子撫其目而正之,因與俱下。下而顏淵發白齒落,遂以病死。蓋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強力自極,精華竭盡,故早夭死。世俗聞之,皆以為然。如實論之,殆虛言也。案《論語》之文,不見此言。考《六經》之傳,亦無此語。夫顏淵能見千里之外,與聖人同,孔子、諸子,何諱不言?蓋人目之所見,不過十里,過此不見。非所明察,遠也。……案魯去吳,千有餘里,使離朱望之,終不能見,況使顏淵,何能審之?如才庶幾者,明目異於人,則世宜稱亞聖,不宜言離朱。人目之視也,物大者易察,小者難審。使顏淵處昌門之外,望太山之形,終不能見;況從太山之上,察白馬之色!色不能見,明矣。非顏淵不能見,孔子亦不能見也。何以驗之?耳目之用,均也。目不能見百里,則耳亦不能聞也。其意思是:流傳下來的書籍中記述說:顏淵與孔子一起登上泰山,孔子看到東南方向上的吳閶門外拴著一匹白馬。指引給顏淵看並說:「你能看到吳閶門嗎?」顏淵回答說:「看到了。」孔子說:「門外有什麼?」顏淵回答說:「就象是拴著一條白綢緞一樣的東西。」孔子揉了揉顏淵的眼睛,並糾正了顏淵的說法,一起下山。下山之後,顏淵的頭發花白、牙齒脫落,不久之後就病死了。都是精力不及孔子,自己強行用盡精力,使得自己的精華竭盡,過早地夭折死亡。世人聽說之後深信不疑。而實際考究,全部是空虛的言論。查看《論語》的全文,並不見這種說法。查看《六經》傳書,也不見這種說法。如果顏淵能夠看到千里之外的東西,就與聖人類同,孔子和諸子各位有什麼避諱而不能說的呢?人的眼睛所能夠看到的距離不過十里,超過十里就看不到。這不是人的視力所能夠看清楚的,是因為太遠了。……查證魯國與吳國的距離有一千多里,即使是古代視力極好的離朱相望也絕對看不到,況且是顏淵怎麼能夠看清楚呢?如果才能與孔子相差無幾,明亮的眼睛與眾不同,那麼世人應該把他稱之為亞聖,與離朱相比就不合適了。人的視力能夠看清楚大的物體,對小的物體就難以看清楚了。就是讓顏淵在吳閶門外遙望泰山的形狀,也絕對看不到;更何況是讓顏淵站在泰山上遙望吳閶門外的白馬呢!顏色不能凸現,這是很明確的了。不僅是顏淵看不到,就是孔子也看不到。用什麼來檢驗?耳朵和眼睛的作用距離是類似的。眼睛與耳朵一樣,都不能看到和聽到百里之外的一切。
《論衡•問孔》中記載: 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問曰:孔子妻公冶長者,何據見哉?據年三十可妻邪?見其行賢可妻也?如據其年三十,不宜稱「在縲紲」;如見其行賢,亦不宜稱「在縲紲」。何則?諸入孔子門者,皆有善行,故稱備徒役。徒役之中無妻,則妻之耳,不須稱也。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紲」也。何則?世間強受非辜者多,未必盡賢人也。恆人見枉,眾多非一,必以非辜為孔子所妻,則是孔子不妻賢,妻冤也。案孔子之稱公冶長,有非辜之言,無行能之文。實不賢,孔子妻之,非也;實賢,孔子稱之不具,亦非也。誠似妻南容雲:「國有道不廢,國無道免於刑戮。」具稱之矣。其意思是:孔子說:「可以把女兒嫁給公治長。他雖然被關在監獄里,但並不是他有罪。」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治長。試問: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治長,發現有什麼根據嗎?就是根據公治長年齡三十歲應該結婚,就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嗎?還是看到公治長的人品好,就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呢?如果說根據公治長年齡三十歲應該結婚,那就不應該說他「在監獄里」;如果說是看到公治長的人品好,也不應該說他「在監獄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凡是進入孔子門下的人 都要有孔子所說的好的人品,只有如此才能做孔子的看門弟子。如果看門弟子當中只有公治長沒有妻子,就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也不需要再加以稱贊。如果說看門弟子中有多人沒有妻子,只有公治長的人品更加突出,所以只把女兒嫁給公治長,那麼孔子稱贊公治長的時候就應該羅列他的品行,而不應該說他「在監獄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無罪被強行治罪的人很多,但也未必都是賢人。平常的人被冤枉的就有很多,情況則各不相同。如果一定認為公治長無罪坐監獄,就把女兒嫁給他,那麼孔子就不是把女兒嫁給賢人,也只是把女兒嫁給被冤枉的人了。考察孔子稱贊公治長,其中也只是說公治長無罪,並沒有述說公治長的人品和才能。如果說公治長的人品在實際上不好,孔子把女兒嫁給他就不對了;如果說公治長的人品在實際上很好,孔子稱贊他又不具體羅列,也是不對的。確實應該和孔子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南榮時所說的南榮「國家有道不被罷官,國家無道不被治罪。」一樣,具體把人品羅列出來進行稱贊。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曰:「予所鄙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至誠自誓,不負子路也。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牆屋壓填人。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牆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於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適有卧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案諸卧厭不悟者,未皆為鄙陋也。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事非實,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孔子稱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成事,顏淵蚤死,孔子謂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實。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其意思是說:孔子與南子相會,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如果做了卑鄙的事,上天殺我!上天殺我!」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他邀請了孔子相會。子路之所以很不高興,是認為孔子與南子有淫亂行為。孔子解釋此事說:「我如果做了卑鄙醜陋的事,上天殺我!」這是孔子真誠地起誓,表明自己沒有欺騙子路。試問:孔子自我辯解,就能夠解釋清楚嗎?假使世人曾經有過卑鄙醜陋的行為而被上天殺死,就可以引用「上天殺我」來起誓,使子路聽後深信不疑。今天不曾見過被上天殺過的人,發誓說「上天殺我」,子路肯定會相信嗎?常見的事實是:雷擊死人,水淹死人和火燒死人,房屋、牆壁倒塌砸死人。如果說:「雷擊死我」,「水淹死我和火燒死我」,「房屋、牆壁倒塌砸死我」,子路還會相信。現在引用不曾有過的禍端向子路起誓,子路那裡能夠明確地知道結果並一定相信孔子呢?有這樣一件事:恰恰有一個人卧著睡覺因為屏氣休剋死亡,孔子是否會說這是被上天殺死的呢?但是,考察卧著睡覺因為屏氣休剋死亡的人並不是都因為做了卑鄙醜陋的事。子路求道雖然不深入,也還是能夠認知事情的真相的。事情不真實,孔子起誓,子路必定不得其解。並且孔子常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如果是這樣,人由生到死自然就有長命和短命,並不在於品行的行善還是作惡。現在的事實是:顏淵早早地就死了,孔子說他短命。由此可以認為:短命早死的人必定做過卑鄙醜陋的事情。子路求道雖然不深入,聽過孔子的話,還是知道死生的真相的。孔子發誓「我如果做了卑鄙醜陋的事,上天殺我!」但獨不對子路說:「你只有命不當死,上天怎麼能殺死你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對子路發誓說「上天殺我」,最終也不會被相信。最終不會被相信,孔子的自我解釋最終也是解釋不清楚。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最重也。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稟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其意思是說: 子貢問孔子如何執政。孔子說:「要有足夠的糧草,要有足夠的軍備,要讓人們誠實守信。」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從這三項中首先去掉哪一項?」孔子回答說:「去掉軍備。」子貢又說:「如果迫不得已在剩下的這兩項中再去掉一項,應該首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草。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民眾不誠實守信國家就不能夠穩固了。」由此可見:誠實守信至關重要。試問:假使治理國家沒有糧草,民眾飢餓,拋棄了禮義。禮義被拋棄,誠實守信又如何建立?流傳下來的書籍中記述說:「糧倉充實,民眾就知道禮節;豐衣足食,民眾就知道榮辱。」禮讓產生於富裕,爭奪產生於貧困。現在說「去掉糧草」,那麼誠實守信能夠成立嗎?……孔子教導子貢「去食存信」,又會怎樣呢?去掉誠實守信一項,留存糧草,雖然沒有留存誠實守信一項,但誠實守信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去掉糧草一項,留存誠實守信,雖然留存誠實守信一項,但誠實守信也不會建立起來。
② 花千骨安能與君想決絕第二二三章
遠處傳來行人腳步聲,花千骨一驚,忙推開他,欲蓋彌彰的抹抹嘴。
腰肢被他掌握在臂彎里,花千骨手在唇邊,抬眼眸光如水,羞答答的看他:「走了。」
聲音尚且清脆,再在樹下待片刻,怕是也要變的嬌嬌嗲嗲了。
理理她碰亂的鬢發,白子畫牽過她手,有幾分好笑。
分明是她主動,怎麼她這般反應好像是他存心在外面……輕薄於她?
邊走邊尋思午飯吃什麼午後去哪兒玩,花千骨嘻嘻笑著和白子畫說她這些年僅有的幾次下凡都做了什麼,還想做什麼。
路邊坐著一個老者,舉著面幡旗,看到有人經過忙吆喝:「看姻緣了!不靈不要錢!」
聲音端的是熟悉,因她接觸不到什麼生人,對僅有的幾個印象也頗深。
詫異的回頭去看,確實是記憶中的那位,好像這些年都沒什麼變化,臉上皺紋多了。
上次看到就覺得這老人年近古稀了,果然凡人老了後都不怎麼看得出年紀的,白須白眉白頭發。
拉著白子畫過去,花千骨饒有興趣的蹲下:「看姻緣?」
上次他說的很好聽,讓她很開心,不知這次會怎麼說。
說話間長發從身後垂了下來,她又眉開眼笑,老者眯著已經看不太真切的眼睛上下打量,想這是個活潑朝氣的小姑娘。
「對,姑娘可要算上一卦?」
花千骨揚著眉給白子畫使眼色,點點頭:「好啊,勞煩幫忙看一下。」
說著把手遞過去,老者仔細端詳,其實也看不出什麼所以然,只是煞有其事的不住點頭。
花千骨忍不住偷笑,這范兒拿捏的,和十年前一模一樣,不知他眼睛還看得清嗎,估計就算能看清也不記得她了。
半盞茶的功夫,老者捻捻胡須,開口道:「看姑娘是富貴命,定能找個如意郎君,一生順遂,一世受寵。」
花千骨一口唾沫沒咽下去險些嗆著,收回手自己看了看,無言以對:「不是,你這話跟多少人說過啊?」
老者一本正經,不允許她懷疑他的專業素質,撣撣身上浮土:「老夫上次說這話少說也有十年了,小姑娘莫要胡說八道。」
「啊?」花千骨半信半疑,指指自己,「那你記得我嗎?」
老者不大的眼睛仔細將她看來,搖搖頭。
這姑娘看著最多十六歲,倒是像他十年前見過的那個姑娘,容貌看不真切只知道是極美,體質纖纖看上去是個弱柳扶風的病美人兒,說話也是婉婉柔柔,竟已為人母。
像,也不像,周身氣質差太遠了,如他所想,眼前這是個活潑朝氣的小姑娘。
花千骨覺得好玩,托著頭又要說話,白子畫適時拉她起來,再說下去怕是身份都要被她講出來。
遞過兩張銀票,白子畫牽著她轉身欲走,花千骨掙了掙沒掙脫,只能回頭大聲喊:「你說的很好聽但還是看錯了,我已經嫁人啦!」
老者沒留意她說什麼,正專心辨識銀票上數額。
街上,花千骨揚頭不滿:「師父你給他那麼多錢做什麼,他是個騙子。」
白子畫低笑:「他算的准啊。」
花千骨晃頭晃腦的:「我沒看出哪裡准了,上次他說的和這次一模一樣,明明就是信口開河,還找如意郎君呢。」
「不過,」花千骨拍拍手,「他說的確實好聽,要不我上次也不會給他銀子。」
想了想,花千骨斜睨他:「你覺得他說的對?」
「是。」低眼看她眼底狡黠的光,白子畫承認。
「那你背我走!」說著就利索的從他背上爬了上去,小手圈好脖子。
白子畫無奈,手臂從她膝下穿過背好,偏頭看她得意的小臉:「這有什麼關系嗎?」
「當然有了,」花千骨振振有詞,「你為了那句話給了那麼多錢,當然要付出代價嘛。」
「受——寵——」
一字一頓的,花千骨越來越得意。
上次聽這句話她很開心,很想他。
這次聽,她可以盡情跟他胡鬧,怎麼胡作非為都行,因為『受寵』。
伏在他背上,花千骨閉上眼睛,陽光暖暖灑在臉上,呼吸間都是他好聞的氣息。
這是她的『如意郎君』。
白子畫被她逗的忍俊不禁,背著她步步走在長安城的街上,嘴裡說著「聽話」,話里卻是十成的縱容。
----------------------------------------------------------------------------------
城西,白家三姐弟在一座雅緻的宅子里,這里有一個文人的賽詩會。
白墨然不知用了什麼辦法混進來的,因他們穿得好長得好,丫鬟們都以為是哪個大人家的公子小姐,茶水點心的伺候著,不敢怠慢。
白梔然對白墨然簡直崇拜極了,不停說哥哥厲害哥哥無所不能,說的白墨然相當得意。
白依然拿著茶杯要拆他台,她對他那些小聰明可是了如指掌。
「哎呀姐~~」厚著臉皮讓白依然打住,白墨然聲音轉了好幾個彎。
白梔然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原來都說哥哥和娘親像不是沒道理的,看這撒嬌的樣。
白依然但笑不語,姑且放過他。
不過這賽詩會說是賽詩,更多是官員相互寒暄,沒意思的很,沒一會兒白梔然就打起了瞌睡,忍不住推白墨然。
「哥哥,哥哥,我們走吧,長安那麼多好玩的地方沒去,在這兒聽這些人瞎侃胡吹,走啦!」
白墨然攤手:「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這可是皇城,沒聽爹爹說嗎,亂的很,你還想亂跑。」
「可是我都沒來過長安,怎麼也得到處逛逛啊!」白梔然不服氣。
白依然奇怪,轉過妹妹氣鼓鼓的小臉:「你不是和娘親來過嗎?」
「有嗎?沒有啊?來過嗎?」白梔然自己也不清楚,有也是好久之前的事了吧……
「不管來沒來過,走吧,姐姐~~在這兒太沒意思了姐姐~~」
白依然無奈,招呼白墨然:「也該去吃飯了。」
白墨然再喝口水,也起身:「好吧。」
向外走時正碰上一撥人進來,都是二十左右的小夥子,七八個人,好幾個五大三粗的,其中一個俊朗高大的青衣公子在裡面分外打眼。
交錯走過去,腳步沒停下,就聽到前面雅桌上幾個世家少爺不屑的罵聲,說什麼習武的大老粗也來他們文雅地方湊熱鬧,倒人胃口。
走在最後滿臉橫肉的男人回頭就要掀桌子,被那公子攔下,不知說了什麼,那人悻悻忍了繼續往裡面走。
白梔然回頭,隔得遠了只看到那些人背影,看到這出戲碼,好奇極了。
白墨然這回倒是能給她講解,說這幾位是今年各地鄉試的第一名,來長安比試選出最後武狀元的,這次也是應邀前來。
白梔然恍然大悟,原來是習武的啊,怪不得有幾個長得那麼嚇人。
他們走了,自然也是不知當天,未來的武狀元鄭軒,文采驚諸公、動長安一事。
-----------------------------------------------------------------
在外面也無處可去,白墨然他們還是去找爹爹娘親會合。
一家人吃了飯,聽白梔然建議,去戲台看戲。
好好的戲演到一半,竟有官兵來,說有人報官這里在演和當今政事有關的戲碼,要逮捕戲班所有人。
又是一場混亂,在鬧起來之前白子畫帶著花千骨和孩子們隱去身形御劍飛了出去。
在空中,白梔然還是不明白,剛才演的不是楊家將的戲嗎?什麼政事?
白子畫說回客棧收拾東西,要離開,白梔然雖不願也沒辦法。
花千骨扶著白子畫肩,嘆口氣,亂世中的欲加之罪啊……
真的,以後還是少下凡來了,實在悶了就去雲山吧,不然去找汀兒和殺姐姐。
還有瑤歌城,不知道會不會也亂起來。
瑤歌城內,不比從前的繁華和熱鬧,,許多流民背井離鄉來投奔,無非是因為城中有個『橫行霸道』的異朽閣。
知道的人自然知道異朽閣超脫六界之外,凡間戰火更動不了它,對於不知道的平民,也只有橫行霸道這一種解釋了。
一時間市價紛抬,連饅頭都貴了好幾文錢,城中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找不到房子或是住不起,露宿街頭的也不在少數,街邊小乞丐三兩成群。
加上前來問問題的各路人馬日漸增多,一眼看過去瑤歌城竟比長安還要龍蛇混雜,各懷鬼胎。
東方彧卿轉世輪回才出生沒多久。閣內無人坐鎮時不要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畢竟不是誰都有他那樣奇怪的愛好。
為了異朽閣發展,閣主不在時綠鞘便作主,來問問題的一律呈上百兩黃金,有錢裡面請,沒錢哪涼快哪待著去。
長長的隊伍從城門就開始排,白子畫他們順著隊伍走,花千骨嘖嘖有聲,異朽閣真是要賺死了,現在這時候發的可是國難財啊,果然……經營有方。
剛才看到幾個眼熟的異朽閣中人,富得流油的樣子,想來東方不在他們日子過的反而更滋潤。
瞥一眼排在前面富商手裡沉甸甸的黃金,想想她從前挖的小蘿卜頭,花千骨摸摸下巴,哈哈一笑。
故地重遊,先在街頭流連一番,白子畫尋了個還在經營的酒樓進去。
白梔然一路都在給給乞丐們散碎銀子,現在抱著自己空盪盪的小布兜巴巴看白子畫。
隨意點了幾個菜,白子畫摸摸白梔然頭,想說她兩句又不忍心,畢竟女兒因為善良才會如此,要讓她明白他們遠救不了所有人也不是現在。
就如軒轅皇族,是有發到各大門派的求助信的,然仙界存在從不是為了匡扶某個政權,而是真正為了黎民蒼生,國君無道百姓遭難,現在是有幾撥勢力准備起義,如果沒有,天帝也會下令扶持一撥對抗朝廷。
那些瑣事他是無心了,幽若忙的焦頭爛額,整天和各掌門商討個沒完,也會苦哈哈的把摺子送來絕情殿,此次出來也有躲開的意思。
花千骨給他遞了個眼神,拿來酸梅湯喂白梔然,贊賞的拍拍她:「梔然最棒了。」
白子畫寵溺的嘆息,掏出碎銀子放進她小布兜里:「省著點。」
③ 陳涉世家的對比閱讀,至少4篇,快啊急用
甲文】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安徽縣名)令(縣官)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口才)而涉獵(廣泛地閱讀)書傳。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僱傭)書(寫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西漢武帝時出使西域、保衛邊境的英雄)、張騫(西漢元帝時通西域的大探險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硯台)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
(《後漢書·班超傳》)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
常為官佣書以供養(劃一處)
2.解釋下句加點字的意義,並寫出一個含有「舉」字且意義相同的成語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舉:--------------- 成語--------------
3.下面各項句子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等死,死國可乎 ②安能久事筆研問乎?(加點字 乎)
B.①佣者笑而應曰 ②有口辯,而涉獵書傳(加點字 而)
C.①若為佣耕,何富貴也? ②常為官佣書以供養(加點字 為)
D.輟耕之壟上 ②徐令彪之少子也(加點字 之)
4.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嘗與人佣耕」有同樣的表達效果,請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
5.甲、乙兩文都寫了人物的遠大志向,陳涉和班超各自的志向是什麼?
陳涉:--------------------------------------------------------------------------
班超:--------------------------------------------------------------------------。
④ 英雄殺里的台詞
1.玄燁-康熙大帝
明察:天門久為初人閉,福路全是聖子通/胤褆當如此處置!
死亡:海疆不定,必為大患。/三番作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