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安能
2017.01.11
19:59 星期三
【2017-01-11 19:59:39】快件已被客戶【程雪寅簽收,簽收網點【山東聊城臨清市】
2017.01.11
09:36
【2017-01-11 09:36:08】快件已到達【山東聊城臨清市】
2017.01.11
05:32 星期三
【2017-01-11 05:32:20】快件在【濟南分撥中心】正發往【山東聊城臨清市】
2017.01.10
12:03 星期二
【2017-01-10 12:03:47】快件已到達【濟南分撥中心】
2017.01.08
18:04
【2017-01-08 18:04:08】快件在【廊坊分撥中心】正發往【濟南分撥中心】
2017.01.08
01:06 星期天
【2017-01-08 01:06:36】快件已到達【廊坊分撥中心】
2017.01.07
18:47 星期六 【2017-01-07 18:47:18】快件在【燕郊】正發往【廊坊分撥中心】
❷ 五嶽滄海歌曲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詩創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開大闔,恣肆汪洋,瀟灑奔放,富於極為濃郁的浪漫色彩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杜甫作如是說。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皮日休作如是說。
「如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陳師道亦作如是說。
在對李白詩歌藝術風格的眾多探討里,或許以嚴羽的概括最為准確恰當,他命之曰飄逸。嚴羽還特意在《滄浪詩話》中以「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標舉李杜詩學不同的藝術風格。而所謂飄逸者,誠如袁行霈先生所詮釋的那樣:「如春煙,如秋溟,如天外之鵬飛,如海上之浪翻,無拘無束,舒捲自如,才情豪邁,無跡可求」。
具有飄逸風格的李白,由於性格上不受拘束,藝術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飾」的審美,因此,很少寫格律謹嚴的律詩。然而,天才畢竟是天才,盡管李白很少寫作律詩,但他的《登金陵鳳凰台》卻膾炙人口,並且還被尊為七律中的極品。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遊金陵時所作。全詩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於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如今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究竟留給歷史什麼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呢?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亘於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論·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台》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崔顥的《黃鶴樓詩》,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盪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其三),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一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台」的「空」,潔凈、疏郎,顯然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 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忌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凄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嘆調。
《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神奇的誇張和比喻,非凡的氣魄與筆力。
《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一幅瑰偉壯觀的秋夜冶煉圖,且為描寫勞動場面,實在難能可貴。
《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以質朴的語言表述動人的感情,看似平常小事,實則傷感難忘。
《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個人的孤獨寂寞與「含情」的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創造出平淡恬靜的情趣與境界。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曾在香港被列為最受歡迎的十大古典詩歌之首,典型的觸景生情,且信口而來,妙絕古今。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文筆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正所謂具有了創作中的高難境界——意境。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遇赦回歸,驚喜交加,豪情歡悅,空靈飛動,快船快意,使人神往,精妙絕倫,百誦不厭。
《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面對美酒,愉悅興奮,留連忘返,樂在客中,充分展現了李白豪放的個性,亦不同於一般的鄉愁之作。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誇張自然,新奇真切,既包含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嘆,又體現出李白萬里一泄、末勢猶存的藝術風格。
再來欣賞一些所謂的「詩眼」,共20句。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質朴自然,比喻貼切,看似平淡,卻也奇警。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胸襟博大,下筆不凡,雄渾磅礴,意境深遠。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想像豐富,新穎有趣,看似信手寫來,實則情采俱佳。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生死來去匆匆,人生苦短;天地猶如旅舍,萬古一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心懷豁達,想像奇特,善於捕捉樂趣,解脫孤寂憂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感情真摯熱誠且樂觀豁達,一掃纏綿悱惻之哀傷情調。
「登高望蓬嬴,想像金銀台。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雖為登臨泰山南天門的一般體驗,卻也道出了所謂常人心中有而筆下無的心理感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詩語雄渾,氣象博大。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追仙求道、縱情山水的生動描述。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悲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憂憤與自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現李白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強烈的自信心。
「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以學識濟天下的志士才人不為所用,人微言輕。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充分運用文學創作中的誇張手法,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神態得意,躊躇滿志,感情流露真摯鮮明,形象表現淋漓盡致。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雖有消極成分,卻也飽含著詩人對人生幾多失意和宦海沉浮的感慨。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向東流」。筆力雄健無敵,極其自信,胸襟高曠不群,藐視一切。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比喻奇特,自然貼切而富於生活氣息,生不得志,內心抑鬱而意欲擺脫苦悶。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懷才不遇,蔑視權貴,人生苦短,及時行樂,語言平易,功力深厚,詩如其人,豪情狂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肯苟從,捍衛人的尊嚴,傲視權貴,一吐郁悶之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巧妙地運用藝術錯覺去烘托形象,釀造氛圍,極寫黃河的雄偉氣勢,以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
李白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胡應麟語),就像杜甫所言:「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獨步詩壇,無與倫比,清新俊逸,文思敏捷。一般認為王昌齡七絕成就最高,號稱「七絕聖手」,大內第一,然明人王世懋獨有高見,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在王之上」。既聞此言,正所謂「於我心有戚戚焉」,不知君以為然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
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
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
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
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
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
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
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
,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
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
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
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
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
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
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誇張。悲嘆
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
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
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
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
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
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
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
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
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
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
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
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
「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
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
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
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
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
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
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
,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
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
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
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
「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
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
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麼不為這樣的
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
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
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
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絕非裝腔作
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
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
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麼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
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
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
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
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
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鍾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鍾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
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
」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
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
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
」,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願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
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
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
,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
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
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睿兩朝備受
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
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
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
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
,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
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
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
。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
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
,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
。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
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
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
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
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
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
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
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
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
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
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
,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
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
❸ 求陶淵明的生平,故事,代表作中的片斷和簡評,好的可追加分!!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東晉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豪邁宣言,陶淵明以詩心慧眼來透視生活,用生花妙筆來點化景物,通過無拘無束的鄉間生活的再現和雲淡風清、明凈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場、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人們談論《歸去來兮辭》習慣於稱道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而忽視了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生悲涼。我在研讀文本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人們聯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揣摩、品味這些詞句的深層內涵,我覺得,《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下面結合文章內容對此稍作分析。
(一)、心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詩人歸隱的原因和決心。陶淵明是晉安帝義熙元年歸隱的。關於歸隱的原因,《宋書•陶潛傳》說是「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這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陶淵明自己說的,則與此略有不同。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 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在親友勸告下,「脫然有懷」,入於仕途,求得彭澤縣令一職。但未過多久,便「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斂裳宵逝」。恰恰這時,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職」,寫了這篇《歸去來兮辭》。不管是他傳還是自序,都不難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是「心為形役」,即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卻不能做,不想做的卻又不能不做。結合《宋書》和小序來分析,「心為形役」含義有二:一是詩人為口腹之計,羈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視,深感屈辱和厭倦。二是詩人質性自然,與俗相違,矯厲不得,不容於世。逆情悖性,違心違己,在詩人看來是玷污心性,扭曲靈魂,因而深感慚愧,惆悵悲傷。一旦醒悟,便覺得「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追」;覺得「迷途未遠」,「今是而昨非」,因而決計棄官歸田。這中間固然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慶幸,更有陷身官場、鑄成大錯的沉痛。大夢初醒、瞭然徹悟的「歸田」宣言中更有痛徹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責自悔。
(二)、居家涉園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寫自己想像中的歸途情景和歸隱後閑適自在的家園生活,這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焦急迫切,也有終於沖破「塵網」、掙脫「樊籬」的歡欣鼓舞;有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歡暢喜悅,也有閑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自許,也有策杖流憩、矯首遐觀的自然情趣。總之,一句話,寧靜淡泊的日常生活,溫馨朴實的家鄉親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令詩人留連忘返,沉醉不醒。我們品讀文章,也會感同身受,靈犀相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自然段中也出現了一些刺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詞句,逼人沉思,耐人尋味。「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寫藍天白雲,高蹈塵外,任意東西,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無心」喻指白雲飄浮不定,了無心機,自自然然,順順當當。寫山林飛鳥,朝出暮歸,遠近覓食,行於當行,止於所止。「厭倦」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歸林投巢,安於靜謐,自得其樂。無論是白雲還是歸鳥,它們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閑適,生意盎然,這實際上反襯出詩人淪落塵網,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羈絆的不自由不自在,這份扭曲心靈,壓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覺察罷了。詩人在另一首詩《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寫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寫蒼松兀立,孤獨無靠,更隱喻詩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愴。一個人孤獨到象李白看山一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其內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謂「知音世所稀,撫松獨徘徊」啊!「引壺觴以自酌」流露出詩人自酌自斟,無以為伴的孤獨和苦悶。「倚南窗以寄傲」頗有幾分出塵傲世,孤憤不平之意。「門雖設而常關」更是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詩人與世隔絕,獨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這些文句,貌似逍遙閑談,實則憂憤滿懷,我們讀到了陶淵明隱隱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遊之憂。文章第三段描寫陶淵明的田園之樂。縱讀詩文,我們不難體會詩人身體力行、躬耕隴畝的舒心愜意,遊山玩水、搜奇覽勝的幽雅閑適和琴書相伴、情話相談的融洽歡快,不過,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些文字全是「歡樂其表,憂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說詩人的交往對象。親戚農人,詩人可以和他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談天說地,家長里短,有遠離官場的淡泊,有共享親情的溫馨,可是,詩人心性高潔,與世相違,風流雅緻、高標獨步,這遠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認同的,和樂歡悅的交談之中飽含世無知音的隱憂。文中「樂琴書以消憂」無疑又暗示了一點,只有詩書琴韻才可以寓情傳志,消悉解憂,而一般的「親戚」、「農人」則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說詩人的出遊方式。「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徑丘。」孤舟獨往,自娛自樂,有時探尋幽深曲折的溝壑,有時翻越崎嶇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觀,人跡罕至,詩人情有獨鍾,樂而忘返,這又何嘗不是景示詩人隱而不發、深藏不露的遺世情懷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詩人就是一位遺棄世人也被世人遺棄的山林隱士。特立獨行,遺世獨立,詩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後看看詩人的所見所感。「木欣欣以向榮,泉消消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看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的景象,詩人不是歡欣鼓舞,詩性大發,而是悲愁嘆老,自傷自悼,這份敏感與哀傷決不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偶爾一瀉,絕對是詩人久積於心,郁悶難展的苦痛隱憂的自然流露。一個年邁體衰、生命苦短的詩人,面對欣欣向榮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嘆,還能有什麼呢?由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詩人貌似平和歡樂的田園生活之下,其實充滿更多的世無知音的苦痛、遺世獨立的絕望和生命流逝的無奈,我們讀陶文,切不可樂而忘憂啊。
(四)委心乘化之憤。文章第四段卒章顯志,抒發詩人委心乘化,樂天安命的情志。我們固然強化了對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樸歸真,守節養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過,強烈的感嘆和接二連三的反問又使我們分明意識到詩人去留難定、取捨難決的矛盾和苦悶。「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嘆人生苦短,餘生不多,強調委心任運,順其自然,其實是表達去留難定,心力不及的無奈和痛苦。「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憂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猶豫不決,其實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難耐。「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說自己樂天安命,堅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從、取捨難定的懷疑和憂慮。「聊」是姑且、暫時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詩人這種選擇也僅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呢?事實上,歸隱田園之後的陶淵明並不能夠做到真正的歸隱,因為他總有不忘塵世,感時傷懷的時候。「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寫自己醉情山水,逍遙自在,其實也是對現實的一種譴責和抗議,陶淵明既不想迷戀世俗以獲取功名富貴,又不屑逃脫人世去飛臨仙境,為了保持純真質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尋求心靈的解脫和情感的寄託了。這些文句,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感覺到詩人否定官場,抗爭世俗的孤憤和絕決。
綜上所述,我認為《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孤憤難平、憂樂相生的心靈之歌,有詩人返樸歸真、頤養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嘆;有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誤入官場、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難訴的郁悶孤寂……一句話,誠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說的「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己亥雜詩》),品讀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園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詩人的隱痛衷曲。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其蹲硨蟆肥
❹ 終南別業翻譯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後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常游山水。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興致來了,就獨自一人前往欣賞這美麗的景色,這種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閑無心的雲興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遇見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與他談論山間水邊之事,相與留連,忘了回去的時間。
【韻譯】: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
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
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
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賞析一】: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後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煉至此,實乃不易。
【賞析二】:
這首詩把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何等自由愜意,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詩語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即厭塵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那裡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從這段描述,我們就可知道詩中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來的閑情逸致了。上一句「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一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游,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第三聯,即言「勝事自知」。「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見《歸去來辭》)。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後代詩家贊賞。近人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詩境淺說》)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
最後一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對於我們了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識意義的。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賞析三】
王維的詩與畫極富禪機禪意,文學史上尊他為「詩佛」。他的兩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指的是什麼?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有一個可能是該處為山泉的發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個可能 是下雨之後匯集而成的澗水在此地乾枯了。這個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防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兩種境界在其中。第一種,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系,總有一天會下雨。
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對修行的方法、觀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棄。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如果用這種詩境來看待,處處會有活路的。
❺ 莊子思想對***的影響
莊子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孟之說中的參與政治生活成為文人的首要行為准則,故在古代文人之初大都懷有經世之志,但當現實和理想發生矛盾時,莊子的逍遙的精神又會復活在文人的內心.莊子理想人格中的自我超越給迷路的文人指明了一個心靈方向,於是有了魏晉文人的不羈,有了唐宋代文人的狂涓人格.
魏晉著名隱士,田園詩人陶淵明出身於士族家庭,祖上也曾門庭顯赫,稱貴一時. 陶淵明對其曾祖的功業頗引以為自豪。他在詩中寫道: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式。孰謂斯心,而近可得。少年時代,儒家思想在他意識的深層紮下了根: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外.他的胸中奔涌著澎湃的激情,充滿了浪漫的幻想。然而,卻生不逢時,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根本不存在使其充分發揮才乾的條件。在士族門閥橫行的社會里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不過是一廂情願,他才遲遲不得取進仕途的機會, 二十九歲第一次出仕.但他看不慣周圍官吏們彼此間的爾虞我詐,諂上驕下的種種丑態, 更難以潔身自好.從二十九歲入仕到四十二歲歸隱陶淵明對仕途徹底絕望: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登東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仕途的困苦之後,他懷抱著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歸於莊子的道路.這時的陶淵明在有過了「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的痛苦經歷後,他真正明白了《莊子》所說的:「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的道理,對於官祿富貴,再也不正眼相瞧。雖然他愛酒,但他更愛的是自由,是「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逸。正所謂「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陶淵明在自然的生存中找到了精神最大的逍遙..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年輕之時在儒家的經世之志影響下積極參與政治,並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來表達自己對投入政治的熱情和自信.但當現實中的政治在並不怎麼輝煌的翰林院中到來後,李白開始失意了,復雜的政治生活束縛了李白.他開始重新審視自我: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在經過儒家的失意後,莊子的逍遙游開始深刻影響到李白.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這樣寫到: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 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在自然里才能找到答案也真的在自然里找到了自己的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和李白一樣,宋朝詞人蘇軾也曾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厲有當世志」,積極參與科舉並成功進入仕途,但在政治上的屢次挫敗後,他積極入世的熱心開始降溫並最終死心: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社會政治理想的冷漠使個人和自我抬頭,伴隨著對自然回歸的嚮往,蘇軾開始皈依莊子之道.他在《送文與可出守陵州》詩曰:「清詩健筆何足數,逍遙齊物追莊周.」 蘇轍曾多次自稱自己是「狂士」,在《懷西湖寄晁美叔同》所說的「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和《穎州初別子由》所說的「嗟我久病狂,意行無坎井」等,不僅是「狂」,而且是「久狂」、「本狂」,自然,這是「禮治」秩序無法容納的,從這種意義上說,蘇轍的「失意」似乎像李白那樣也是註定的。蘇轍的心靈與塵世拉開了距離,直奔「超然」而「游」,他在《前赤壁賦》中如是寫到:「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轍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鄉,從塵世中解脫, 走進了自我「安閑」和「適意」的狀態:「浮名浮利,虛苦勞神。......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在莊子帶動之下的中國文人投入和沉醉於逍遙游之中,但無論是山水游,仙游還是幻游都是一種對個人和自由的追求和體驗.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文人,年、不能忍受非合理的社會政治現實,卻又不願或無力改變社會現實,於是只有以不合作,潔身自好的方式,一方面對塵世表示抗議或不滿;另一方面,拋棄塵世,尋找個人的樂趣和詩意性,在塵世中建立一個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 他們漫遊於客觀的自然山水中,夢游神仙,通過對象物擺脫世俗的一切誘惑和束縛,達到超越和解放. 體現了一種「自由性」它是「精神」和「意志」的自由,是不受秩序和世俗約束的「性情」自由,是自得其樂的「自適性」自由。不管是在傳統社會中,還是在現代社會中,這種「自由」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價值。一個現代人盡管獲得了許多權利和不受外人強迫的自由,但他可能受到來自社會整體的強制,也可能在生活世界中有許多不自由。面對權利自由之外的許多不自由,人就需要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使自己在精神上獲得超越和解放,或者通過移情,擺脫困境和苦惱,使自己達到心靈上的寧靜。
在中國文化史上,莊子以他深刻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開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養了一類新的人,一種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價值的人,一種歸依自然,在山水之間獨善其身的人,一種把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建立在自己內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儒家無疑是提倡參與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但同時,也為拒絕過於熱衷政治社會生活留下空間。孔子曾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孟子則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天下「有道」,個人「達」的時候,文人們便在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扮演活躍的角色。而一旦文人在面對政治感到無力的時候,在遭到罷黜,鬱郁不得志的時候,莊子的逍遙游和其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行為則為他們作出了一種示範,使他們走向山水田園,走向精神世界.莊子的絕對精神自由和逍遙游繁衍出中國文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越,對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
http://hi..com/%C9%B3%C4%AE%D6%AE%BA%FCer/blog/item/c6e6fca6ec333ffb9052eea8.html
❻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古詩有哪些(人教版)
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1-5)規定背誦篇目總集
總目錄: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園春•長沙》、《雨巷》3、《再別康橋》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第8段)6、《記念劉和珍君》(第2、4節)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詩經•氓》*2、《離騷》(節選)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
4、《蘭亭集序》5、《赤壁賦》6、《游褒禪山記》(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東南飛》(開頭到「千萬不復全」)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難》2、《秋興八首》(其一)3、《詠懷古跡》(其三)4、《登高》
*5、《琵琶行》(並序)6、《寡人之於國也》7、《勸學》8、《過秦論》(第3、4、5段)
*9、《錦瑟》*10、《馬嵬》(其二)*11、《師說》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嬌•赤壁懷古》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6、《聲聲慢•尋尋覓覓》
7、《廉頗藺相如列傳》(後5段)
*8、《長亭送別•碧雲天》*9、《望海潮•東南形勝》*10、《雨霖鈴•寒蟬凄切》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5)
1、《歸去來兮辭》(並序)2、《滕王閣序》(第2、3段)3、《陳情表》
*4、《逍遙游》(誦讀)
❼ 笑的作文
1
往事悠悠,許多的回憶,就像是電影的鏡頭,在我眼前一閃而過,消失了。而這其中的一件事,卻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把我拉回到那些個回憶之中,記憶猶新。
時間倒回到兩年前。因為,計老師的一番話,卻讓我意外地獲得驚喜。
在一節語文課上,計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消息,說是《鱸鄉新苗》徵文活動開始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交上一篇作文來參加。我聽了,有些躍躍欲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決定參加。一回到家,我就忙開了,找材料,尋靈感,冥思苦想了半天,又打了好幾遍草稿,才寫出了一篇作文。
到了第二天,作文交了上去,只有靜靜地等待。下了課,老師把我叫到了辦公室。在去的路上,我忐忑不安地想:「是什麼事呢?是不是那篇作文寫得不好呢?」來到了門口,我鼓足勇氣走了進去。計老師親切地對我說:「你的這篇作文寫得不錯,再拿去修改一下,會更好的。」「真的?」我急切地問,得到的是老師肯定的回答。
我拿著作文,改了寫,寫了改,一次又一次地往老師那裡跑。三次了,應該有個結果了,終於,在老師和我的期待中,文章寄出去了。我的心在等待中變得激動,緊張。
一期又一期,而我的作文卻猶如石沉大海,我不斷地安慰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緊張,肯定會有的。一天天過去了,還是沒有,我不灰心,也不氣餒,因為我相信,我所付出的辛苦一不定期能得到成功的。
皇天不付有心人,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又發下了新的一期報紙,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呼吸也加快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報紙,急切地尋找著,一行,兩行……終於,在一個版塊中赫然刊登著我的作文!連日來積壓在心中的情感都出來了。一股喜悅之情湧上了我的心頭。看著自己的作文變成了鉛字,我的心跳得特別厲害。這一刻,對我來說,是多麼難得呀!
我終於笑了,開心地笑了。這笑容無比燦爛,這笑容里,包含著我付出的辛苦,包含著我的欣慰!
2
笑是世界上最美的符號;笑是自信;笑是寬容;笑更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通行證。在生活中有許多不快樂的事,更有許許多多讓你無奈的情況。你不能改變環境但你可以改變心情。笑一笑,然後重(從)容地去面對一切挑戰。
站在歷史的河畔,望著滾滾的河水逝去。往事如煙,流年似水,然而有一些名字歷史人物就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他們帶著微笑向我們走來,講述著他們的人生。
陶淵明帶著微笑「採菊東籬下」,過著「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日子,享受著「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恬淡生活。他厭惡那黑暗的官場,他不能去改變那種環境,但他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去選擇自己生活。自己承受了太多的不如意,自己已經「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既然「悟已往之不見諫,知來者之可追」,那又有什麼可以猶豫的呢?他選擇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他笑了,發自內心的笑了,是那樣的甜美和幸福。於是歷史上多了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也多了一位智慧的老者。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帶著無奈向我們走來。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貴妃親侍硯,力士與脫靴。這都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他要怎麼辦呢?他帶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一身傲骨走了。他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他笑了,開懷大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那個做官高於一切的年代,李白笑著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路。成就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神話。歷史永遠的記住了他。他的笑是自豪的,是真正的笑,是成功人的笑。
笑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岳家父子的豪邁氣魄。笑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的勇武,特立獨行,破釜沉舟;笑是孔明在空城的彈奏,沉著自若,鏗鏘有力;笑是謝安在淝水之戰中的對弈,巋然不動,瀟灑鎮定。笑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它是不變的環境和可以改變的心情。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符號。
生命因笑而燃燒熾熱,生命之歌因笑而氣勢磅礴,生命之路因笑而平坦寬闊。笑的火花在迸發,笑的激情在釋放,笑的樂章在奏響,刻骨銘心,亘古流傳。它給人以希望,以決心,以力量。帶著我們通向那成功的彼岸。
3
喜怒哀樂,成敗功過,人生難免。重要的是,你能否時刻保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人應該有一種笑對風雨的灑脫。
笑對人生,你會發現挫折中蘊涵著智慧的啟迪。法國人喬利·貝朗工作時不小心打翻煤油燈弄臟了貴夫人的禮服,後來被迫答應幫貴夫人白打一年工。這個事情讓他有了新的發現,他研製出了乾洗劑,成了世界矚目的乾洗大王。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帶上你的微笑,去看待挫折,你也許會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獲,至少你會記得下次不再走這條「老路」。
笑對人生,你會發現挫折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可怕。看看那些沿街乞討的人,你不覺得比他們幸福得多嗎?你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識;你可以不用午飯過後去考慮晚飯的問題;你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總結經驗和教訓;你可以重拾信心,一切從頭再來……,即使生活對你真的不公平,也不要抱怨,淡然一笑,心自然會變得輕鬆些。
微笑著去看待世間的人和事,微笑著去面對奮斗路上的風風雨雨。請堅定信心:風雨過後,會有彩虹出現;人生的精彩,無處不在!
4
人生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古今中外,大多數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可貴的是他們的勇氣。馬克.吐溫經商失意,棄商從文,結果一舉成名。
失敗是一道菜,一道難以下咽的苦菜,但你要把它吃下去。當朋友離你而去,當苦苦追求的事業屢受挫折,你便知道了人間的苦澀。你徘徊,你失落,甚至想死,但你唯獨沒想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許多事由不得你的這個道理。同時,你也會意識到,失敗不過是酸甜苦辣的人生中的一碟小菜。
凡真正大的智慧,往往源於失敗的教訓。例如:泰國商人施利華,是商界上擁有億萬資產的風雲人物。1997年的一次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面對失敗,他只說了一句:「好哇!又可以從頭再來了!」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一年後,他東山再起。
失敗是人生的熔爐。它可以把人烤死,也可以使人變得堅強、自信。
失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經受夭折的玫瑰。遭受台風的果園雖令人無奈,但它卻有無限的幽香。失敗是楓葉,雖然被秋風掃落,卻被熱血渲染。失敗是成功路上層層的山巒,洶涌的浪濤,你只有走過溝坎,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當我們垂垂老矣時,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說:「我們曾笑對失敗。
善良作為人們最美好的品質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一個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尊重。雖然世界大文豪雨果當年曾說,在動物界,一個天生的白鴿是不會變成猛禽的,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人類當中。可如果社會上遍是擇善而從的人,那世界將變的多麼文明美好!願雨果所指的事情不再發生。
媛的與人為善、熱忱助人在熟悉的人中有口皆碑。她把左鄰右舍上門等候的親友讓到自己家端茶遞煙、為外地人指路領路等等全看成份內之事;把上班時幾乎包攬的擦桌子墩地板倒垃圾、給同事倒開水等等都當作履行職責。媛對助人為樂的詮釋是:善待他人不圖回報和索取是一份坦然,看到別人快樂更增添自己的好心情
❽ 幾首好的詩歌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胡旋女】元稹
天寶欲末胡欲亂,版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權明王不覺迷,
妖胡奄到長生殿。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
虹暈輕巾掣流電。潛鯨暗吸笡波海,回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觀者相為言,
承奉君恩在圓變。是非好惡隨君口,南北東西逐君眄,
柔軟依身著佩帶,裴回繞指同環釧。佞臣聞此心計回,
熒惑君心君眼眩。君言似曲屈為鉤,君言好直舒為箭。
巧隨清影觸處行,妙學春鶯百般囀。傾天側地用君力,
抑塞周遮恐君見。翠華南幸萬里橋,玄宗始悟坤維轉。
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共譴。
【觀柘枝舞二首】劉禹錫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綺墀。神飆獵紅蕖,龍燭映金枝。
垂帶覆纖腰,安鈿當嫵眉。翹袖中繁鼓,傾眸溯華榱。
燕秦有舊曲,淮南多冶詞。欲見傾城處,君看赴節時。
山雞臨清鏡,石燕赴遙津。何如上客會,長袖入華裀。
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
❾ 高中古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 微。乃瞻衡宇,栽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 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 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 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惶惶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 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