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建業
1. 三國演義中著名人物所發生的故事名字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 而死,年四十一歲。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 ,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劉備,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稱他劉先主。後來杜甫作詩說: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害,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即秦漢時的百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移治於秣陵,次年改為建業(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29年,曹丕死,孫權即正式建立吳國,稱帝,都建業。公元252年病逝。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他從兄長孫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據有江東。其最大功績就是開發了東南地區,促進丁東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 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系也擴大了范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台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台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系。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系。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征租賦。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後人有詩嘆道: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飛,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後人有詩嘆道: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齣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贊趙雲說: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為文學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龐統,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他是東漢末年、三國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龐統平日和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龐統和諸葛亮在這些朋友中是出類拔萃的大才。世人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死後追爵為關內侯。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徵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釺。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世說新語.方正》注引《吳書》)。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郭嘉,字奉孝, 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遠量」,自20歲起便隱形匿跡,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贊,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無怪乎曹操聽後贊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遂「表為司空軍祭酒」。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一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後人有詩贊嘆郭嘉說: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後死於戰場,姜維任參軍。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奪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鎮守天水的魏將姜維歸附蜀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代。從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轉。《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可證,姜維是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幹部」之一。姜維的一生為蜀漢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歸附蜀漢後曾先後四次隨諸葛亮出師北伐,立下了許多戰功。諸葛亮逝世後,他從容鎮定,有條不紊地整頓軍馬安全撤退。費禕死後,他總攬軍權,曾先後多次出兵北伐,決心完成前人未竟事業統一天下。直到劉禪投降,西蜀滅亡後,他還想利用鍾會復興蜀漢,可見出他忠於蜀漢的堅定信念。另外,姜維在繼承相貫徹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有一定貢獻。諸葛亮死後,姜維為涼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變亂,姜維率兵前往平定。隨後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大戰魏將郭淮、夏侯霸於洮西。這兩次出兵,他都注意貫徹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撫了少數民族,調整了民族關系,實現了民族團結的願望。
2. 沈氏字輩百世永康後面是什麼
沈氏家譜字輩排行匯編
湖北監利沈氏一支字輩:「秉禮遵家訓敦倫克象賢金幫生祖德佐國耀忠先」。
湖北監利沈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啟世昌懋紹先烈景微芳自有哲士應朝選常承隆運振洪綱」。
湖北麻城沈氏字輩:「先哲飛洪慶祥光啟世榮」。
湖北來鳳沈氏字輩:「之國大必通文正上世永在朝光祖宗天子萬代遠吉昌」。
湖北大悟沈氏字輩:「開國祖德宗功立志光明正大」。
湖北棗市沈氏字輩:「孟一希宏正大光明朝治家齊永世興隆道德恆同」。
湖北十堰沈氏字輩:「昌沈良心永開傳守正仕」。
湖北沈氏一支字輩:「孝友傳家寶」。
湖北沈氏一支字輩:「允朝光顯相金玉聯芳體仁和義」。
河南光山沈氏字輩:「培榮正百世立德顯長春正大尚開泰光明永繼新」。
河南信陽沈氏字輩:「萬友國正(男)俊(女)德」。
河南羅山沈氏字輩:「繼述仁忠本光佰世克少先業大家立志」。
河南獲嘉沈氏字輩:「培金法植熙增錫泳桂」。
河南商丘沈氏字輩:「德法其祥欽明文思」。
河南汝南沈氏字輩:
大房支派:學乃純人大本儒為」;
江西支派:澤瑞汝英媛」;
四房支派:國正天心順官智民居安」;
七房支派:建邦楨孝友傳世德」;
八方支派:光宗耀祖振家聲日月星」;
十房支派:元恩德大」;
統一支派:若應世之宏允朝光顯相金玉聯芳體仁和義
河南商丘沈氏字輩:「聖義中……」
安徽壽縣沈氏字輩:「年昌為國瑞鴻運敬家聲」。
安徽六安沈氏字輩:「鳳先思孝顯懷忠良洪來列祖宰習之廣」。
安徽鳳陽沈氏字輩:「志陽繼懷德仁道傳新善」。
安徽沈氏一支字輩:「一元尚世士正大啟鴻文志學存誠本中和德懋先道高崇繼善建業永留傳」。
安徽合肥瑤海沈氏一支字輩:「文思華國德友傳家」。
安徽合肥瑤海沈氏一支字輩:「時逢景運增大光榮」。
安徽合肥沈氏一支字輩:「先正其心繼訓克家孝友忠義為國之華」。
安徽合肥沈氏一支字輩:「國真傳家……」
江蘇興化沈氏字輩:「殿啟兆……」
江蘇蘇州沈氏字輩:「奉天成立勇純良奕世昌宏光恆衍慶端佐壽延長」。
江蘇如皋沈氏字輩:「玉逢顯達恆際安良」。
江蘇徐州沈氏字輩:「宏光恆衍慶端佐壽延長」。
江蘇吳縣沈氏字輩:「卿佩……」
江蘇新沂沈氏字輩:「長懷慶向洪明樂善永昌」。
江蘇准安沈氏字輩:「乃維(為)鳳玉」。
山東榮城沈氏字輩:「錫福延(淑)慶」。
山東臨沂沈氏字輩:「玉卿昌鳳……」
山東新泰沈氏字輩:「玉慶之家曰惟孝友乃敬以和安而可久」。
山東鄄城沈氏字輩:「傳家德聖恩」。
山東濟寧沈氏字輩:「文廣培鳳家…汝…明」。
山東臨沂沈氏字輩:「杏傳立宏……」
浙江湖州沈氏字輩:「龍啟維芳保永善慶世家令德宜爾克昌」。
浙江慈溪沈氏字輩:「光允亦道品雲」。
3. 百世快遞可以寄霉豆腐嗎
百事快遞可以寄愁霉豆腐,但是前提是這個包裝得好的,塑料袋裡面的肯定不行,嗯包裝瓶裡面的可以小包裝類的都行,或者是城鄉的也可以,呃,但是取決於航空是不行的,呃,公路運輸是可以的,嗯嗯嗯,你這個需要記煤豆腐的,建議你要裝罐頭瓶要密封起來,之後不要有泄露,嗯,建業有以前讓郵遞員要檢查清楚才可以有。
4. 南京古時候叫什麼名字
據史載,南京在歷史上用過62個名稱。在世界史上
都屬罕見。主要有:金陵(南唐) 秣陵(秦、漢) 石頭城 建業(鄴) 建康 (南宋)蔣州(隋) 白下 上元(唐) 江寧 集慶路 應天 天京(太平天國) 等。南京的得名源於明朝初年朱棣即位將應天府改為南京。
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古稱金陵,現為江蘇省省會,全市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2598.69平方公里,總人口623.8萬人。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之前有越城(又名范蠡城)、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改稱南京至今。
5. 文房四寶簡介
文房四寶是我國傳統書寫工具、材料,包括筆、墨、紙、硯。中國傳統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與它密切相關。在此就文房四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具體詳情敬請關注中國國學網近期推出的關於文房四寶的詳細報道。
筆
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韻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制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普遍使用毛筆,楚國叫「聿」;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為「筆」,並且一直沿用至今。據資料記載,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戰國時期的毛筆,從發掘情況來看,古今毛筆的結構差不多,只是制筆的材料不同罷了。
墨
墨是用於書畫的黑色材料。它與毛筆差產生於差不多的時代,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類似的墨跡,不過那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石墨。
我國人工墨大約始於戰國時代,從那時出土的竹木簡來看,那時墨的質量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漢代制墨規模的擴大,制墨作坊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三國時的書法家韋誕是我國記載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魏以後,制墨技術越來越發達,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國的制墨中心。這里產的「徽墨」名揚天下,制墨名家輩出胡開文、曹素功,至今仍聲名不衰。
紙
紙是一種重要的書寫材料,它是用植物類纖維加工製作而成。在沒有紙的古代,人們把文字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竹片、絹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書寫材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為我國造紙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宋代以後,造紙技術日益提高,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紙張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硯
硯又稱為硯台、硯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硯一般是用石塊或是耐磨材料製作的。
硯的生產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考古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據《西京雜記》中的相關記載,硯是始於漢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製作;外形如同盤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硯上磨,而是另用一塊研石,將墨壓在硯台上研磨。到了唐朝,隨著制硯技術的改進,就出現了石硯,並出現了名盛天下的端硯、歙硯等名硯。到了清朝時代,硯台趨漸工藝化、美術化,除了實用之外,還有了收藏、觀賞的價值。
6. 商丘市郭村鎮有百世匯通快遞嗎
派送區域
梁園區:部分派送(中原車城全境)
睢陽區:部分派送、(尚城花園、實驗小學分校)
不派區域
梁園區:鑫豐大道鋁廠豐源電廠米小米泳池 安踏 雙葉公司310國道以北,永興路8號,和諧路,梁園路,八一路西路與金橋路、長江路西路雙龍包裝公司,思凱琳皮革城,阿凡提食品,京九糧庫,金橋路與民主路以西-以北-以南,銳力公司,蘇庄衛校 十六中學,平原街道季庄,老君台,九牧王 中鐵十三局 敦煌公司 國葯控股物流園, 金石商矼 惠豐園小區 東風標致 富商大道 小鳥電動車廠 愛瑪電動車廠 梁園區產業集區 中州街道周庄,周庄新村,沈庄,劉李庄,河李庄,喬辛庄,黃樓,唐庄,王寨,郭劉庄,小秦庄,董井,後橋樓,袁庄,火葬場,中州廚具,京港集團倉庫;
所有鄉鎮不派送(張閣鎮、周集鄉、水池鋪鄉、觀堂鄉、李庄鄉、孫福集鄉):可通知自提
睢陽區:西關,南關,西南門工業區,火神台、閼伯路、花園社區,四方院,華商大道,鑫鑫駕校,華商大道消防隊,農葯大市場,老君堂制葯公司,嘉信葯業,宋城辦事處,應天公園,一品江山,職業技術學校東門、藍色港灣,恆信園,北關醫院分院、紫東苑,建業十八城,中亞大道 雪花啤酒廠 閆集工業區,睢陽區產業集聚區, 海通物流園;
所有鄉鎮(郭村鎮,馮橋鎮,路河鎮,包公廟鄉,婁店鄉,勒馬鄉,臨河店鄉);村組不到;
7. 《三國演義》人物專業評價
周瑜[字:公瑾][終屬:吳]
生卒:175-210(36歲)
籍貫 [揚州]廬江舒縣 [今安徽廬江西南]
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對曹操的評價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說曹操是軍事家,這點我很同意。有的學者認為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有的人認為曹操是政治家,我認為有些評價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戰爭是殘忍,而百姓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軍閥之間征戰的犧牲品。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後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太殘忍了,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曹操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的好色,雖然『聖人』有雲:『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秀時霸佔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最後,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 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可笑的是中國文壇所謂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寫《替曹操翻案》這樣毫無價值的文章,文章沒有正視曹操屠殺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單方面鼓吹曹操實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實際上是一種高度的剝削制度,不足後人效仿。我們國人所崇拜的魯迅認為曹操『至少是個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處?卻並未明言。任何極端的評價曹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更加辨證公正的評價和認識曹操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志》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雲爾。」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為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志,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復雜的政治斗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范,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
世人也稱他「劉先主」。後來杜甫作詩說: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8. 愛國成語、思念情緒的成語、含之的成語
愛國成語
鞠躬盡瘁 精忠報國 國家興亡 保國安民 盡忠報國 愛國如家 為國捐軀
憂國奉公 匹夫有責 赤心報國 以身殉國 憂國忘家 赤膽忠心 憂國憂民
忠君報國 碧血丹心 為國捐軀 忠心耿耿 為國盡忠 殉節報國 戰死沙場,
血灑疆場 為國捐軀 光榮就義 為國殉節 名垂青史 萬古流芳 以身許國,
捨身為國 浩氣長存
思念情緒的成語
魂牽夢繞 望眼欲穿 肝腸寸斷 望穿秋水 朝思暮想 一往情深 紅豆相思
望穿秋水 輾轉思念 輾轉反側 念念不忘 思念存想 歸心似箭 望眼欲穿
魂牽夢縈 日思夜想 葉落歸根 故土難離 落葉歸根 夢囈鄉語 鄉音難改
背井離鄉 卧不覺醒 蒓鱸之思 刻骨相思 蒹葭之思 念念不忘 畏威懷德
含之的成語
愛莫之助 雖然同情,卻限於條件無從幫助
愛之欲其生 指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岸谷之變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案牘之勞 案牘:公文。辦理公文事物的勞累
暗昧之事 暗昧:昏暗。指見不得人的醜事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自然變黑。比喻好人處在壞的環境里,也會逐漸變壞
柏舟之誓 誓:盟約,諾言。指婦女喪夫後守節不嫁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百年之後 百年:百歲。人的壽命少有超過百歲的,故以百歲為死的代稱。死的諱稱
百世之師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百歲之好 好:友愛。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結為夫妻
半面之舊 半面:見過面;舊:原先,引申為舊友。指只見過一面的舊交
杯水之謝 比喻微薄的酬謝
北門之管 管:鑰匙。表示軍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奔走之友 指彼此盡力相助的摯友
伯仲之間 伯仲:兄弟長幼的順序,老大,老二。比喻人與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不次之位 次:順序,等級;位:職位,地位。指對於有才乾的人不拘等級授予重要職位
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沒有辦法,只好採用這個辦法
不根之談 根:根據;談:言論。指沒有根據的言論
不羈之民 羈:束縛;民:百姓。不受束縛的百姓。指不甘就範的民眾
不敗之地 敗:輸,失利。具有優勢,不會遭到失敗。比喻有把握取勝
不測之禍 測:估計。估計不到的災禍,多指死亡
不測之憂 測:預測;憂:憂患。指意外的禍患
不解之緣 解:解散;不解:解不開;緣:緣分。不可分開的緣分
不經之談 經: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則等;談:話。荒誕沒有根據的話
不牧之地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不易之論 易:變更。不可更改的言論。形容論斷或意見完全正確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值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諸:之於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後來志趣相投的人
不時之需 不時:不定什麼時候。說不定什麼時候會需要
不識之無 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世之功 不世:非凡。指極大的功勞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絕症。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或無法改正的弊端、錯誤
乘人之危 乘:趁;危:危險,災難。趁人家危難的時候加以要挾或陷害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疇咨之憂 疇咨:訪問、訪求。指人才難求的憂慮
池魚之殃 比喻因牽連而無端遭到的禍害
持之以恆 持:保持,堅持;之:代詞,指要堅持的東西;恆:長久,恆心。有恆心,長期堅持下去
初生之犢 剛出生的小牛,比喻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
床笫之私 指夫婦間的私話、私事
吹灰之力 比喻極輕微的力量
等閑之輩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斗筲之器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比喻氣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
斗筲之人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大雅之堂 高雅的廳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倒懸之急 倒懸:頭向下、腳向上懸掛著。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困境
點頭之交 指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耳順之年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泛泛之談 泛泛:浮淺不深入。一般化地泛泛地談談
匪石之心 比喻堅貞不渝
多事之秋 秋:歲月,時期。事故或患難很多的時期
釜中之魚 在鍋里游著的魚。比喻不能久活
腹背之毛 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覆車之戒 比喻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好生之德 好生:愛惜生靈。指有愛惜生靈,不事殺戮的品德
好事之徒 好:喜歡;事:生事,多事。指喜歡多事或好管閑事的人
後起之秀 秀:特異,優秀。後來出現的或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
鶴鳴之士 指有才德聲望的隱士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績學之士 學者,學問淵博的人
悔之晚矣 矣:了。後悔已經晚了
急人之困 急:解急,救難。解救別人的困難
今昔之感 從今天的現實回憶過去的事
金石之交 交:交情。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
浸潤之譖 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經國之才 指治理國家的才幹
計無復之 指再無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這樣
兼而有之 指同時佔有或具有有關的各方面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要想奪取他一些什麼,得先給予他一些什麼
金石之言 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或勸告
經濟之才 指治國安民的才能
經世之才 經世:經濟、濟民。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經驗之談 言談有實踐作為根據、切實、可靠
九泉之下 九泉:地下。死後埋葬屍體的地方,即在陰間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曖昧之情 行為不光明,內有不可告人的隱情。也指男女互相愛悅可能的私事。
敬而遠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攏、利用
禮儀之邦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理之當然 理所當然,理應如此
立足之地 立足:站住腳。能夠站腳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處所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連城之璧 連城:連成一片的許多城市,璧:玉。指價值極高的寶物或比喻珍貴的東西
麥丘之祝 指直言之諫
門戶之爭 宗派之間的爭論
米粒之珠 比喻細微弱小的東西
安身之處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的根基。
安之若命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註定,因而甘心承受。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
鞍馬之勞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斗的勞苦。
八拜之交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友誼。舊時朋友結為兄弟的關系。
八斗之才 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八荒之外 八面荒遠的地方以外。形容極其曠遠。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一個斑點。比喻人或物大體很好,只是有些小缺點。
白華之怨 指女子失寵之哀怨。
白首之心 老年時的壯志。
百年之柄 柄:權柄。形容長久的大權。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結為夫婦。
百舌之聲 比喻嘮叨、多嘴。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敗鼓之皮 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葯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
敗軍之將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半面之交 同別人只見過一面的交情。意謂交情不深。
飽學之士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鮑魚之肆 賣咸魚的店。比喻壞人成堆的地方。
卑之無甚高論 表示只就淺易的說,沒有什麼過高難行的意見。
北斗之尊 北斗星的位置近於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貴。
北風之戀 比喻對故土的懷念之情。
必由之路 由:經由。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必爭之地 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
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兵車之會 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剝膚之痛 剝:剝去。膚:皮膚。指受害極深而引起的痛苦。
搏牛之虻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逋逃之臣 逃亡的罪臣。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堅決,不可動搖。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後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
不次之遷 次:順序,等第;遷:官位升遷。比喻超出常規的提陞官級。
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不登大雅之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不費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花一點力氣。
不軌之徒 不守法紀或圖謀作亂的人。
不諱之門 諱:忌諱。指說話可以直言不諱的地方。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不羈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不及之法 指不適用的法規。
不急之務 急:急迫,要緊;務:事情。無關緊要的或不急於做的事情。
不刊之論 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不了了之 了:了結,結束。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指把事情放在一邊不管,就算完事。
不毛之地 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不情之請 不合情理的請求(稱自己提出請求時的客氣話)。
不賞之功 形容功勞極大。
不食之地 不食:不生產糧食。指不能耕種的土地。
不速之客 速:邀請。指沒有邀請突然而來的客人。
不腆之儀 腆:豐厚;儀:禮物。不豐厚的禮物。舊時送禮的謙辭。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不遷入祧廟的祖先。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
不舞之鶴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不祥之兆 兆:預兆。不吉利的預兆。
不義之財 不義:不正當,不合理。不應該得到的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錢財。
不易之典 不變的法則。
不虞之譽 虞:料想;譽: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
不正之風 不正當的社會風氣。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舊指貧寒老友。
採薪之憂 採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稱有病的婉辭。
菜蔬之色 比喻人們在飢荒年景度日所顯現的營養不良的臉色。
粲花之論 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
倉卒之際 倉卒:倉促,匆忙。匆忙之間。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操之過急 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惻隱之心 惻隱: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對人寄予同情。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豺狼之吻 比喻殘酷貪婪的官吏。
長舌之婦 常用來指多嘴多舌、喜歡說長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長夜之飲 指通宵宴飲。
車笠之盟 笠:斗笠。比喻不因為富貴而改變貧賤之交。
趁人之危 利用別人危險的境況圖利。
成人之美 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承天之祐 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
城下之盟 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嗤之以鼻 嗤:譏笑。用鼻子吭聲冷笑。表示輕蔑。
遲暮之年 遲暮:黃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持平之論 持平:主持公道,沒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見。也指折中、調和的話。
持之有故 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
尺寸之地 尺寸:形容數量少。面積狹小的封地。
尺寸之功 尺寸:形容數量少。微末的功勞。
尺澤之鯢 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充閭之慶 充閭:光大門楣;慶:喜慶。能使門第光大的喜慶事。
出頭之日 出頭:擺脫困境等。指從困厄、冤屈、壓抑的處境中擺脫出來的日子。
芻蕘之見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杵臼之交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處之泰然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穿窬之盜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牆上爬過去。從牆上爬過去。指鑽洞和爬牆的盜賊。
喘息之間 喘一口氣的功夫。比喻時間短。
唇齒之邦 嘴唇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