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百世好
Ⅰ 人的百世只能死一次可以說嗎這樣說可以嗎
人的百世只能死一次,這樣的說法是不可以的。
雖然人有一生,就會有一死,但一個人既然來到世上,就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好好地活著,而不是想著怎麼去死,所以「只能死一次」的說法讓人聽起來不舒服。
Ⅱ 什麼人可以流芳百世
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可以流芳百世。
流芳百世,亦作「 流芳後世 」。內謂美名永遠容流傳後世。《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三國演義》第九回:「將軍若扶 漢 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鏡花緣》第九十回:「人活百歲,終有一死。當其時,與其忍恥貪生,遺臭萬年,何如含笑就死,流芳百世。」
東晉時期,大司馬桓溫專攬朝政,他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他位高權重,野心萌發,一次躺在床上說:「人生在世不能默默無聞。」親信們不敢吭聲,他從床上坐起接著說:「一個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麼就該遺臭萬年。」
Ⅲ 諸葛亮能夠流芳百世,是因為他具備哪四個常人沒有的品質
諸葛亮還有另外一個高尚的節操,那就是從來不為子孫謀劃未來,在當時更是無人可比。畢竟曹操為圖謀天下,為曹氏子孫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懿為司馬氏和子孫未來,而竊取曹魏大權。諸葛亮一直秉承忠義之心,匡扶漢室之志,縱然能輕而易舉架空劉禪,甚至可以取代劉禪,但他卻沒有那樣做。
反觀諸葛亮的後代諸葛瞻,即沒有位極人臣,也沒有獨霸朝政,反而沒有受到重用。更值得後人尊重的是,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諸葛兩一家三代人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與曹操和司馬懿形成鮮明的對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其志向之高遠,對蜀漢之忠誠,為官之清廉,足以讓他流芳百世。
Ⅳ 生而未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未生而養,百世難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於哪裡
這是一個與兒童教育有關的古老諺語。只用這八個字,真的讓人很困惑。但如果理解了原來的句子,你會突然意識到這一點。
這句話的原話似乎是:「有生無養,斷指可報;有生有養,斷頭可報;無生有養,無以為報,不生爾養,百世難報」應該可以理解這句老話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父母把孩子生下來,但沒有履行撫養的義務,最多也就是說,斷一根手指就可以回報父母的生育之恩。如果生下來,就有義務撫養,所以必須善待第兩位老人,即使放棄了你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過去,由於計劃生育,一些家庭會有很多的女兒,但當他們考慮生一個兒子時,他們會放棄自己的女兒。有些父母如此狠心,但也有很多的好人,看到這樣一個可憐的人,會毫不猶豫地將她帶回家撫養成人。
在農夫所在的村莊,有一個愚蠢的人。 20多年前在外面撿了一個小女兒,出生不到半個月。而這個愚蠢的人也是一個孤獨的人,當時就把女嬰帶回家。從小到大,一直特別喜歡她,但即使把她撫養長大,到了年齡結婚,她的親生父母卻在尋找她,然後她和他們一起回家了,很少再回來,拜訪這個愚蠢的父親!但這個愚蠢的人並沒有責怪她,甚至經常給她寄錢。可能只有當她是母親時,她才能理解父母的信念,特別是對毫無血緣關系的養父母的愛!
Ⅳ 為什麼這么多人用百世,它到底哪裡好
百世其實在速度方面和其他家也沒有多大區別,都挺快的,價格上方面性價比專還算比較高,服屬務方面做的不錯,服務質量高,水平高,快遞能直接送上樓,懶人福星,還有就是快遞保存的好,不會磕損破壞包裝,所以才有這么多人用百世吧。
Ⅵ 人生百世不過如此 滄海桑田寥寥之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Ⅶ 靜觀人間百世態, 寬以待人誠和藹。 淡泊名利方自在, 儉以養德事無爭
靜觀人間百世態, 寬以待人誠和藹。 淡泊名利方自在, 儉以養德事無爭,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學會寬厚真誠待人,淡泊名利,不要對一些事情斤斤計較。
Ⅷ 百世快遞真的讓人沒好感是什麼意思
百世快遞是近年來快遞破損最為嚴重的物流公司,之前買了好多產品都是由百世運輸,收到貨之後有的內物破損較為嚴重,所以很多人都不想寄百世
Ⅸ 為什麼說低調做人,流芳百世
一個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老者,身披粗布外衣,一絲不苟地坐在一架紡車前。兩條過分修長的手臂,一隻手正在搖著紡車,另一隻手抽出了長長的棉線。戴著鋼邊眼鏡的雙眼靜靜地凝視著抽線的手。在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小小紡車成為他領導和平革命的象徵,成為已經覺醒了的印度人民向英國殖民主義者發起的挑戰,成為民族團結和自由的標志,這個手搖紡車的人就是印度聖雄——甘地。他的形象似乎有些不起眼,而他的人格卻始終放射著光輝。
甘地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斗爭始於反對羅拉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大黨團結起來,竭盡全力支持英國,以期獲得戰後的印度自治。英國首相迫於形勢壓力也做出了這種許諾。但是,戰爭結束後,英國人不僅沒有讓印度自治,相反卻制定了一項新的嚴厲鎮壓人民反抗的法律——羅拉特法。英國人的背信棄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極大憤慨。為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甘地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印度全國將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議。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組織一次哀悼日,使印度全國完全陷入癱瘓狀態。
1919年4月6日,甘地領導全國人民舉行哀悼。這一天,印度人關閉商店、停止營業;走出學校,進行罷課。有的到寺廟里去祈禱;有的乾脆閉門不出,以示聲援甘地的反抗心聲。甘地祈求神靈:「讓整個印度沉寂無聲吧!讓印度的壓迫者們聆聽這沉默的啟示吧!」甘地的祈禱發揮了效力,印度人民被發動了起來,他們從馴服的奴隸開始變為反抗的鬥士。
1919年4月13日發生的阿姆利則慘案使甘地徹底失去了對大英帝國的幻想。那一天,旁遮普省阿姆利則市的數千名居民為抗議英國人對該城採取的報復措施舉行和平遊行示威。集會遭到英國人的禁止。當時,遊行人群剛剛在廣場上聚集起來,突然該城軍區司令戴爾率領50名英國士兵闖進會場,向人群開槍射擊,打死打傷1516人。這一慘案使甘地得出結論:英國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由此,他產生了不合作的思想,以「不合作運動」作為他的行動綱領,指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爭。他呼籲印度人民在各個方面抵制英國:學生罷課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律師抵制英國人的法庭;政府官員拒絕在英國機構任職等。至此,甘地把他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之後的幾十年內,甘地共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終迫使英國人退出了印度。不過,甘地發動的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其直接目的看都沒有實現。但是從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長河中看,這些運動都發揮出了巨大作用,正是由於這些運動,才迫使英國當局於1947年8月16日同意了印度獨立。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絕非偶然,因為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深刻地動搖了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基礎。
英國殖民統治者以極少的兵力統治著有3億人口的印度,其原因之一便是印度人民善良、馴服的民族特點。自從英國女王宣布印度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一塊殖民地那天起,印度人民很少起來反抗,他們在殖民者的高壓政策下,逆來順受,度過了長達百年的漫漫長夜,至多不過有一部分知識分子採取合法的手段,向殖民者發出一些微弱的抗議和要求。
但是,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卻徹底改變了印度人民這種馴服的性格,把全印度的人民都發動了起來跟殖民主義者作斗爭。甘地曾經這樣說過:「英國人妄圖迫使我們到機槍陣地與他們較量,因為他們手裡有武器而我們卻沒有。我們擊敗他們的唯一辦法是,把決鬥引到我們有武器而他們沒有武器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主義的戰場。
在這塊戰場上,印度人民完全被發動起來了,從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到不可接觸的「賤民」,從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到猶太教徒,從老人、中青年到幼小的孩子,從男人到一直受奴役受壓迫的婦女,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從各個領域一齊向殖民當局展開了斗爭。他們一次次地使印度社會陷於癱瘓狀態,一次次地迫使殖民當局無法運轉其統治機器,一次次地削弱英國人的力量,一次次地震撼著人們的靈魂。總而言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發動起了印度全國人民,對殖民當局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不但如此,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還使印度人民徹底丟掉了幻想,擺脫了恐懼。正如尼赫魯所說:「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人的主要心情就是恐懼,是一種普遍滲透的使人窒息的絞勒一般的恐懼;怕軍隊,怕警察,又怕廣布各地的特務;怕官吏階級,怕那意味著鎮壓的法律,還怕監牢;怕地主的代理人,怕放債人;怕經常待在門口的失業和飢餓。正是在這種彌漫一切的恐懼中,甘地的鎮靜而堅決的口號響起來了:『不要怕……』不合作運動鼓舞人們毫無畏懼地堅持真理。於是,人民肩頭上的一層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地揭掉了。」
面對這樣一支強大而又人員眾多的非暴力運動大軍,英國殖民當局束手無策。面對這支大軍的獨一無二的領袖聖雄甘地,更是愛恨交加。他們對甘地恨之入骨,恨不得將他置之死地而後快。他們對甘地既怕得要命,怕印度人民跟著他走,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合作力量,動搖英國殖民統治的基礎。同時他們又離不開甘地,擔心沒有了甘地,印度人民會脫離非暴力斗爭的軌道而走上暴力斗爭的道路。
無論如何,印度人民還是跟著甘地走了。盡管他們時不時地採取一些暴力手段,但在總體上,他們仍然沿著甘地指出的道路前進著。英國當局迫於戰後世界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運動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產生的結果,不得不派出一位年輕有為的印度副王蒙巴頓勛爵前往印度處理印度獨立的有關事宜。蒙巴頓同甘地以及印度其他幾位宗教領袖經過幾輪較量之後,終於於1947年6月向全世界公布:「1947年8月15日,將正式宣布印度獨立。」
在印度正式獨立這個歷史性的夜晚,聖雄甘地平靜地和他的同伴們同住在新德里貞利亞加塔大街一座寓所里,按照他以往的生活習慣,躺在鋪在地上的一塊椰樹葉編成的席子上,當午夜12點的鍾聲敲響時,當印度正式步入自由和獨立的時刻,甘地正在沉睡。這位印度人民的偉大領袖便是以這種方式迎接他為之奮鬥了30年的民族獨立的。
甘地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他的偉大人格幾乎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他具有堅強的意志,堅忍的耐心,隨機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並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敬仰和愛戴。盡管他去世已經將近50年了,他為人類留下的一些「遺產」仍然值得後人咀嚼、品味。
作為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他低調做人,不張揚,沒有個人野心。有不少政治領袖,盡管他們在帶領人們打江山的時候表現極為出色,但是在權力的爭奪上也往往不擇手段。然而,甘地卻沒有這樣做,甚至想都不曾想過。在他那顆智慧的大腦中,除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外,從來沒有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從來不去爭奪黨和國家的權力,盡管他有十足的把握獲得這些權力。恰恰相反,他不僅辭去了黨的領袖的職務,而且拒不到政府任職,以致在全國人民慶祝印度獲得新生的時候,他卻躲在自己的小屋內用紡車紡棉花。
作為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拖著布滿傷痕的雙腳,走遍了印度遙遠的偏僻地區,巡視了成千上萬個村莊。甘地雲游四方,幾乎一無所有,兩袖清風,全部財產僅僅是一部《薄伽梵歌》,一套白鐵餐具(在耶拉維達監獄羈旅期間的用品)、一尊象徵教祖的三隻猴子的小雕像、一隻用細繩系在腰部的價值8個先令的英格索爾老懷表。他沒有教派偏見。歷史上不同教派之間的爭執、沖突甚至兵戎相見的事例舉不勝舉,而甘地作為印度教的首領卻沒有絲毫門派之見。在他隨身攜帶的書籍中,不僅有印度教經典,而且有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經典,並且他還能夠把它們兼收並蓄,靈活運用。在印度這塊宗教、種族沖突相當嚴重的國度里,甘地對人民一視同仁,甚至為了挽救穆斯林難民而不惜引起自己同教者的不滿,以致最後死在同教者的槍口下。
盡管在世界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中沒有「甘地」,但誰都知道「甘地」這個響亮的名字。
甘地是偉大的,此軀雖微,其形昊昊;此生雖短,其名悠悠。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低調做人高標做事》
Ⅹ 百世之師好還是誨人不倦好
百世之師好還是誨人不倦好?才德高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