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快遞公司 » 中通八角井

中通八角井

發布時間: 2021-02-27 10:25:19

『壹』 七年級上冊科學作業本A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題目,只要題目,一小時內

暫時找到一點,你先看看吧
1,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到物理變化的是( )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D,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2,下列關於物質的性質的描述,屬於物理性質的是( )
A,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會生銹。 B,木炭在空氣中能夠燃燒。
C,食醋能使紫色石蕊變為紅色。 D,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
3,以下被媒體曝光的事件中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 )
A, 用工業石蠟給水果上蠟「美容」。 B,用硫磺燃燒產生的氣體熏蒸白木耳。
C, 用三聚氰胺摻入奶粉,製成「三鹿」劣質奶粉。 D,用工業酒精和水兌制假酒。
4,現有下列變化現象:(1),冰融化成水;(2),白磷自燃;(3),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後變紅色;(4),海水經曰曬後析出食鹽晶體。其中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
A,(1)(2) B,(1)(4) C,(2)(3) D,(3)(4)
5,一些食物的PH值為:蘋果(2.9~3.3) 葡萄(3.5~4.5) 牛奶(6.3~6.6)
玉米粥(6.8~8.0) 人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對於胃酸過多的人,空腹時最好食用下述食物中的( )
A,蘋果 B,葡萄 C,牛奶 D,玉米粥
6,小明的爸爸的白色衣服沾上了紅葡萄酒,用肥皂洗時,污漬處變成了藍色,小明想:肥皂是鹼性的,如果用酸性的米醋來試驗,還會變色嗎?請問:
(1),小明猜想的紅葡萄酒里可能含有————————。

(2),如果小明的猜想是對的,紅葡萄酒汁遇到米醋會顯——————————色。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化學變化中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B.物理變化中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C.向石灰水中吹氣後,變混濁是物理變化 D.水變成冰是一種化學變化

下列物質變化屬物理變化的是 ( )
A.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有機物B.冰→水蒸氣 C.碳→二氧化碳D.銅→銅銹
下列關於物質的性質的描述,屬於物理性質的是 ( )
A.鐵在實驗室里可以用來製取金屬銅 B.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會生銹C.鐵的熔點是1535℃ D.鐵絲可在純氧中燃燒
下列能根據其化學性質加以區別的是 ( )
A.水和低度白酒 B.澄清的石灰水和蒸餾水 C.銅粉和鐵粉 D.白糖和食鹽
下列用途中,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 )
A.用乾冰人工降雨 B.用氫氣冶煉金屬C.用鹽酸除鐵銹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生活中常見的酸和鹼很多,以下食品和調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鹽 ③食醋 ④糕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蜜蜂的刺中含有酸性物質,當我們不小心被蜜蜂刺著後,應用下邊哪種物質沖洗 ( )
A.醬油(PH=4.8) B.牛奶(PH=6.8) C.水(PH=7) D.肥皂(PH=9)
題練6 關於酸雨的危害描述不正確的是 ( )
A.傷害樹木B.腐蝕大理石雕像C.腐蝕鹼性土壤D.腐蝕城市建築

『貳』 黃圃鎮有哪些景點

黃圃鎮地處中山市最北部,西北與佛山市順德區為鄰,東北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發展核心板塊,與廣州、深圳、佛山、江門、東莞、珠海、香港、澳門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時生活圈內。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景點如下:
第一節 現存古跡

1、海蝕遺址
黃圃的海蝕遺址,位於鰲山村石嶺片,魁樓崗(東坑大岡一帶),佔地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連綿長達300米),而且更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蝕遺址,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據地質專家考證,此海蝕地形主要形成於晚期至新世紀之前海蝕時的古珠江口海灣中島嶼時期(距今約7000-2000年)。島嶼與海面接觸處由於長期的海浪侵蝕,形成多處海蝕洞。海退之後,石嶺由島嶼變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蝕洞變成為山腳一帶連串的岩洞。石嶺裸露的山岩由紫紅色沙質岩層構成,形成於距今一億多年的白堊岩灰層。由於長期的風化,岩層產生裂隙和剝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徑、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態各異的山體奇觀。目前該海蝕遺址出露的海蝕地形從玉泉洞開始向北延伸兩百多米,呈現出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等獨特的海蝕地貌。它是繼廣州七星崗古海蝕崖之後,廣東境內第二個作過水準測量的古海蝕崖,對研究新世紀、乃至更新世紀海蝕時是否存在高海面這一世界級地理學難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黃圃鎮這獨特的海蝕遺址正在大規模地保護開發,建設一座廣東最大的海蝕遺址公園。黃圃人胡振光(飄色藝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詩一首。詠海蝕遺址公園建設:渾濁初開歷萬年,乾坤不老斗星遷。移山倒海驚龍殿,喚雨盪虎淵。滴水巉岩雕瘦石,穿雲天狗走靈蜓。魁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跡群

在今黃圃鎮鰲山村南約坊和北約坊一帶,有多處古跡。其中,有三十六級古石徑道、宋代古碼頭遺址、古祠堂群、古青磚屋群、北極古殿、社學廟及北約觀音大廟等。
三十六級古石徑道位於鰲山村南陽里門口往西途經社學廟、北極殿(北帝廟),沿飯蓋崗拾級而上至山腰,順坡而西下,與靈會後街連接而通往黃圃。全長390米,寬1.1米。是一條始於宋代的數百年的古石徑道。
3、百齡流芳牌坊

位於黃圃鎮北頭坊(今鎮一村北頭正街),建於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為四柱三間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額正面是石雕陽刻楷書字體「百齡流芳」,上方嵌有「聖旨」二字。石雕背面則鐫上「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榮」字樣,正背兩面字體對稱,圖案統一,氣宇軒昂。
牌坊為該村百歲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歲)受清代皇帝所賜,現乃屹立於其玄曾後裔何祥吉之居家門前。
何祥吉現任中山市政協委員、黃圃鎮燒臘商會常務副會長,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鎮一村熱心慈善事業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樹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崗西邊山坡(今鎮一村北頭正街六巷尾)有一株生長5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該古樟樹在地面處分生長成兩株兩人多方能合抱的樹干,可能是早期主幹斷折而長出的兩個側枝。2003年經中山市林業局專家鑒定,認為該樹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樹齡最長的古樟樹。保護發證編號為第14號,當時測量樹高18米。樹冠21米,中間並寄生了一株小榕樹。2006年黃圃鎮政府進一步對樹保護,刻意把寄生的榕樹剔除,確保古樟樹茁壯生長。
5、舊城區「社頭公」

黃圃鎮北頭坊(今鎮一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村民為保出入平安、常年順景,在村頭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一社頭公,而社頭公一種是建在河涌邊作喪事請水(俗稱買水給死者洗身用),稱作買水埗頭。一般屬社頭公內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內請水。如現在的「北潮社」(三隊),還刻有「北振文壇運,潮探水部源」。「逢源社」(一隊)「逢旺安居歌盛世,源豐樂業慶昇平」。「拱北社」(二隊)對聯為「源運趨地脈,利物表神功」。還有(四隊)「匯源社」共四個。另一種是根據村內的路、街走向而建,屬「護衛式」,如:安寧社、復興社(四隊)、豐隆社(三隊)、鎮安社(六隊)、平安社(五隊)。各社頭公的規律大部份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無瓦遮頭」。據78歲老人李作平講述,為因「社頭公」太偏保當地人間,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懲罰,所以不得有瓦遮頭,還受北風吹襲。而社頭公卻竭盡所能、不管雨淋日曬,北風襲身,盡忠職守,護衛一方,以保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深受各村民愛戴和崇拜,後人在初二、十六定為土地社公誕,相傳至今。除此之外,「社頭公」還遍布黃圃舊城區。
6、天主教堂
黃圃天主教原屬澳門教區,解放後屬江門教區管轄。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黃圃行醫的受西方教育較深的人士及其家屬,以及原黃圃大滘村一隊的部分人家。黃圃天主教會始於清朝末期,當時有2名法籍傳教士,教徒20餘人。日寇入侵黃圃後傳教士出走教務中斷。1945年日本投降後,肇慶人李磐石因畢業於澳門而受派到黃圃傳教,使黃圃天主教會得以重開。當時無固定教堂,輾轉於北頭坊農家一帶活動為主。解放後始定居於三社坊上街(原鎮中學後面)的一間政府土改沒收的公房改建而成。「文革」開始又因橫掃封資修牛鬼蛇神而中斷。1977年「文革」結束後得以恢復,設教堂於南邊街。以後教會信徒不斷擴大,1993年新建一座佔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於南坑社市場側。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會重大節日,教徒們都前來禮拜和聆聽教經,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結婚等也到教堂舉行儀式。黃圃天主教會現有教徒約130人。
7、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碑座落於群蜞崗,建於1949年,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墓。1963年擴建為陵墓,佔地面積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圓形,直徑27.5米,為烈士骨塔龕,裝有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年代及建國後犧牲的烈士遺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座鐫有48位烈士事跡志銘。在80年代,政府再斥資數十萬元,擴建烈士陵園,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後面分別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鋪設了梯級,在路中央築起了一個庄嚴肅穆的混凝土結構的牌樓。現在,烈士陵園已成為一座公園,是黃圃人民憑吊烈士和休憩的去處。
第二節 殘存古跡
1、鰲山書院
位於黃圃鎮鰲山山麓下的塘邊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縣彭科倡建,為香山縣最早的書院之一。鰲山書院的建設頗具規模,入門處為天井,天井後是二層高的樓閣,稱為講堂。樓閣外復為廣闊的天階,兩旁蓋有書房,共有八座。書院後座為文昌殿,供奉著文昌公。鰲山書院建成後,為封建科舉培育人才,如嘉慶年間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間的郎中關獻璐、武舉何在芳;光緒年間的進士何文耀、舉人孔廣霖等,皆出於此書院。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鰲山書院曾開辦過女子學校。民國期間,也曾在此開設過初級小學、高級小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里為惠正小學的校址。新中國成立後,鰲山書院成為黃圃區政府所在地。後由於不斷改建,原來鰲山書院的面貌已大為改變。
2、留春圃
原位於三社坊的私家園林。建造人為劉東序。劉東序為大黃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為人有骨氣,擅長賦詩,特別仰慕屈原,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屈東序」。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廣東天地會起義,屈東序從家鄉避難來到順德縣大良,游覽了清暉園,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鄉,也建造一座類似清暉園的園林私邸,以作隱居。回到大黃圃後,他便在居處三社坊開始策劃經營,到了光緒年間,園林始具規模,取名「留春圃」。後經曾孫劉兆文不斷擴建,更具規模。以亭台樓榭為重點維修、擴建對象,內部裝飾更是精心布置,書畫、詩詞,遍布各個亭台樓榭、大屋等處,給人一種書畫世家、長盛久遠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其臨河正門兩側聯:一橋一溪時行時止;半耕半讀恆產恆心。門上橫額書「留春圃」三字,是黃圃第一之名勝游覽之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猶存。留春圃的前門正對著一條小河,河對岸有幾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樹,其中一枝枝丫伸過河岸,罩於大門之上。大門口左右兩側有兩株10米多高的桄榔樹(假檳榔),從遠處即可望見。園內,樓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點綴其間,菜地蕉林,鴨寮魚堰,充滿田園野趣,園後門處,是兩口大魚塘。現輯錄留春圃園內幾組詩聯以供欣賞:綠窗聯——靜對青山尋逸趣,閑臨秋水抱中和,橫批:竹笑花嬉。橫門聯——浦澗泉聲晴若雨,板橋松影夏如秋,橫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聯——閑中日長靜里天大,桐間露落柳下風來。閘門聯——聽鳥觀魚詩書余逸,耕煙解月桑麻鋪棻。閘門聯——五六月中無暑氣,二三更里有書聲。碑亭聯——竹笑花嬉人樂,禽鳴蝶舞風和。大廳西門聯——耕讀於斯傳五代,鈞游到處洽三春。聽泉橋聯——古木參天雲燦麗,閑花映地日光華。由此可想見當年屈東序時在園中,是效仿歸園田居的陶令淵明的情景。屈東序的後人恩、祥、生數輩,都住在該園中,也是一個書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於子孫分家建房需要,園中景物逐漸消失。
3、逸圃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為劉氏另一宗支十三世祖(綽號大頭回)所建。逸圃是舊時黃圃鎮內僅次於留香圃的一處私家園林住宅。早前建有一座大屋,兩層木樓,大屋內二樓後面一間大樓,前面是窗樓,兩邊有走廊,大屋後面右邊建有門廊,設有門口出入(稱後門),左有一間大睡房,中間有一個小花園,種有花草樹木,有一假石山。整間大屋總面積約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間,其子劉告訓再買入「行山祖」的地塊,約近400平方,在舊大屋左邊新建了一座兩層樓房,新舊屋之間有一條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園處建有一道圓拱門。新屋約有130平方,後花園約有250多平方。花園中間建有一座八角亭,四周種滿花草樹木,鳥語花香,十分陰涼,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門口,橫過石街路便是河邊,建有一處方石徹成、約6平方米的下水埗頭。埗頭平台臨河而立,漲潮時常高出水面幾十公分,很適宜游泳時作跳水台,村民習慣稱此為「大頭回埗頭」,而且此處河面較寬,岸邊有四株南洋大楹樹,春夏之交,綠葉紅花,漲潮流水,吸引無數來此游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閘門
鰲山村原有九個古老閘門,分布石嶺有7個,崗東有2個,以崗東「北約通津」最大。它們分別建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一、石嶺的古老閘門
1、石嶺上街承恩社頭旁邊建有「天半朱霞」閘門,用雙隅青磚徹到頂頭牆高5米。無瓦蓋頂,中間橫放的白麻石陰刻「天半朱霞」四個大字楷書,字高20厘米,匾長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們稱為生閘門,入村必經之路。據風水先生說:人到村閘門抬頭一望「天半朱霞」門匾,便知道該村大部份(75%以上)姓劉氏的。讀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嗎?
2、石嶺下街北面在興隆社頭旁邊建有「別有天魁樓」閘門,雙隅青磚到頂,牆身高5米,亦無蓋瓦頂。中間橫放著一塊白麻石,用陰刻楷書「別有天魁樓」五個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長2.4米,高0.36米,厚0.13米,當地人稱為死閘門,凡是喪事必須在此門通行。
3、石嶺中街北側處建有一個「石嶺」閘門,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無瓦蓋頂,中間擺放一塊長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陰刻著「石嶺」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經過百年的風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現存放在石嶺承恩社頭旁側。1997年冬重鑿「石嶺閘門」四個字在橫邊上。
4、原石嶺下街中段(衛生站旁側)曾建有「天台古道」閘門,是通往仙廟必由之路,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佔地10平方米,中間橫放白麻石陰雕「天台古道」楷書四木大字,石長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嶺下街南,在南安社頭旁側建有「清平里」閘門,雙隅青磚徹成,牆高5米,中間夾放一塊白麻石,陰刻著「清平里」三個楷書字,石長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閘門東面連接社頭,西面圍起一座雙隅青磚(25厘米寬白灰路)圍牆,牆高4米把承恩社、石嶺社、興隆社連貫起來,每隔適當距離留有三到四個一尺見方的窗口,用作防禦盜賊入村或與外村宗族械鬥時,托盛槍枝的平台。圍牆有數百米長。
此外,在劉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現泰和臘味廠腳下路旁各有一座用糯米飯、蚝殼、鹽、泥土混合拌勻椿實的古老泥圍牆閘門。牆身高4米寬0.4米。
二、崗東建有兩個古閘門,一個在南約,名叫「南陽里」一個在北約,名叫「北約通津」。
1、「南陽里」閘門位於南約儲南潘公祠後面,佔地10平方米,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蓋金字頂有瓦覆蓋,中間夾放白麻石一塊,長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陰刻著「南陽里」楷書三個字,字高20厘米,人們稱它生閘門,嫁娶坐花轎必由這閘門進入。亦是由黃圃入崗東必經之路。
2、「北約通津」閘門位於興東下街22號蘇添宗屋旁(見證)是鰲山村古代最大的一個閘門,建築佔地40多平方米(23塊瓦坑木樓)二層高,高度2丈2尺。上層樓滿閣樓板,樓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銅筆等,樓東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擺放一把木梯。全閘門都用三隅青磚瓦頂砌成,檐下標畫各色彩畫。下層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鋪貼,閘門高度5米,中門上方橫放「北約通津」四個石刻大字,建於清光緒壬辰年(1892年)歲末,白麻石長2.46米,寬0.6米,高0.1米,陰刻楷書而成。每個大字高、寬均為34厘米,閘門有7個柱墩孔,與地面麻石柱墩孔對稱便於外賊入侵時套上杉柱,外人不能進入。閘門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櫃一個寫「崗東北約坊水櫃」。櫃槓兩枝。閘門東面是男人沖涼埗頭,7米長雙隅牆青磚徹成,牆身高2.5米。閘門西面銜接用糯米飯、蚝殼、食鹽、泥土椿實堅固的圍牆,泥牆高3米,寬0.4米,長80多米,由三步塘邊至崗邊山腳。中間有兩到三個一尺長、寬的窗孔,用以作為防外盜賊如入村或與外村宗族械鬥時駕槍的平台。坊中人稱此閘門為「死閘門」。
上述閘門,大多不存,唯一剩下一塊「北約通津」牌坊,現存於觀仙路入鰲山村北約坊路口,成為黃圃閘門的唯一見證。
5、拎雞橋
黃圃有一座橋名叫「拎雞橋」,橫跨黃圃涌,位於黃圃涌南邊街中部舊竹織社旁邊,此地舊稱「中度」。原來對甫街的人到南邊街靠搭渡艇過河,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一木橋,稱之為「拎雞橋」。「拎雞」是地方語言,指其活動支點可扭轉的意思。
拎雞橋總長約30米,南北向,貫穿南邊街和對甫街,每邊有約12米固定引橋,引橋橋面1.5米寬,用紅杉木條鋪成。中間橋孔可拎轉的橋板約6—7米長,1.2米寬,由三條40厘米寬,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橋墩用16條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涌底,支撐引橋和橋墩。在靠南岸橋板下2米左右安裝一個大轉盤,採用幾個圓鐵球作滾動盤,轉盤扣住中間橋板的四分之一位置,末端吊上三百餘斤重的大麻石,轉盤旁有一個平台,用來站立推動橋板的人,橋板不轉動時搭至北面橋墩上。中孔橋板轉動時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轉)。
當高大的船隻(當時主要是運載稻穀的木船)通過時,站立在船頭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轉的橋板推(拉)到西面,當船隻通過後,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橋板反推轉東面,使橋面復原而讓行人過橋行走。
「拎雞橋」由於無專人管理,且構造粗糙而逐漸運轉不靈,只運行了4—5年時間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這時過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橋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一邊,待船隻通過後再推拉恢復原橋面讓人通行。直到1970年建成現在的水泥橋,但「拎雞橋」因其獨特的結構使用而使坊間人印象深刻,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6、通里橋
通里橋約建於乾隆年間,距今300年左右,是黃圃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壯觀的石橋。原址在黃圃永直街口,橫跨對河新基北街口。一直以來,通里橋是黃圃人出行順德容奇的必經之路。該橋於1996年黃圃鎮復蓋新基涌作道路通行時被拆除,現僅余路旁牌坊,石塊為私人所收藏。
該橋為石橋。水下至橋底用長方形石塊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一大橫石條承托橋面,橋面由五條石並攏而成,橋面長有六米多,寬有兩米。橋邊條石兩側面都刻有「通里橋」三個大字。通里橋位於永直街一邊有一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寬有兩米六十分左右,破敗不堪,後由側鄰住戶劉伯康先生耗資五千多元修復一新。門樓上方正面寫有「通里橋」字樣,背面寫有「萬里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里橋牌坊的舊貌,也保留了黃圃人對通里橋的留戀。
通里橋所在的張沙咀(地名)一帶,是清末民初黃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灘,其岸邊一帶是農貿集散地,農歷逢三、六、九設圩市於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藝林」葯材鋪,有米機、雜貨鋪等商鋪。通里橋成為舊日黃圃鎮的一個地標,雖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黃圃人心中。
7、水運碼頭
建國前,黃圃還沒有築圍堤建水閘,鎮內的槍海涌張沙咀地方乃四河交匯之處,水路交通非常發達,槍海涌往東可出新沙海,往西可達南頭將軍村和大滘,北至鎮一村。1920年前的江門渡和大小客貨運船隻都停泊在此,故此張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運碼頭之一。
當時貨物運輸靠人力搖擺漿櫓、藉助風勢吹張風帆作動力。至民國期間始有火船動力驅動。人們短途出外則要乘坐「經濟艇」。艇家一前一後劃,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則一日半朝,遠則兩日三朝方可到達。艇家還要為客人做飯菜,價錢實惠,故稱為「經濟艇」。
1930年,由潘錫、梁正、梁自帶等人組成「文利公司」,擁有絞關船一隻及帆船數艘,絞關船由六人腳踏絞關,帶動輪盤撥水作動力。每兩日客貨混載往江門。此江門渡僅行走了兩年多,就改為「火船」燒柴作動力,船的中部有兩個大煙囪,1935年又改為燒煤,當時稱這種發動機為「十寸半」,船上只有一個煙囪。1940年有燒汽油的「電船」。「電船」動力大,船拖十多隻滿載甘蔗的船,當時的石歧渡,江門渡很大,可載客一百多人,船艙底還可裝貨物,但這種叫「花尾渡」的船沒有動力,全靠「電船」拖著行使。
1950年,黃圃成立民船服務社,組織流散船隻入社。1956年成立港務站,客貨運碼頭也因1953年築圍建閘而遷到黃圃槍海涌口三河匯合點即龍安街海邊。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樁及木板造成的木碼頭一個,專供來往客貨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倉庫一座,及大黃圃港務站,該站自成立以後,黃圃附近地區包括民眾、浪網、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營運工作都歸屬黃圃港務站統一管理。1960年體制下放,又恢復港務站建制,轉隸中山航運公司管轄。這時候,黃圃港務站將原來有的木碼頭改建為水泥鋼筋混凝土碼頭,全長50米,並將碼頭劃分為客運和貨運兩個部分,客運碼頭水深2米,貨運碼頭水深1.5米。因龍安街位於黃圃文明圍水閘外,每遇大潮期間街道便水浸,此時到碼頭的客人和貨物便要在閘頭處乘小艇擺渡至碼頭方可上船。此現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結束。
客運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線:
1、黃圃——廣州線。每隔一天往返營運一次。上世紀40年代開辦,1986年停航。
2、石岐——黃圃——大崗線。每天往返營運一次。1975年開辦,1980年停航。
3、黃圃——大崗線。每天往返營運一次。1980年開辦,1983年停航。
4、石岐——黃圃線。每天往返營運一次。50年代中期開辦。1985年停航。
5、石岐——黃圃——太平線。每天往返營運一次。1985年開辦,至1990年後停航。
8、小瀝涌
位於黃圃鎮北頭坊西橋堡(今鎮一村四隊)。東南直至靈會坊黃坭坑山腳。據鎮上老人黎世友(89歲)、黎耀玲(72歲)講述:傳說明朝時期(距今約600餘年),當時由海水沖擊的大量淤泥順著山腳逐漸向四周淀積,形成低窪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細崗仔、大崗山、北頭崗以及東面的蘇家崗、飯蓋崗近4000餘畝的一帶山脈聚集之雨水順山體而下流,形成河道、匯聚到西橋堡之西橋大涌,這條黃坭坑至西橋堡的彎曲河涌,稱小瀝涌。後河涌兩邊種有水松樹,全長近一公里。由於當時黃圃最早的農貿集市在走馬崗金錢地,人們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隻順著小瀝涌裝運到當時的黃坭坑松坑口一帶上岸,再沿山路搬運至市場出售。古代之墳墓用石、磚、灰等用材,亦必經此水道再轉山路搬運。因此,小瀝涌曾發揮過重要的水運作用。後來因山坭淤塞,海潮漸退,小瀝涌逐漸萎縮至西橋堡北頭涌而終止。
9、西橋古道
明末清初時期,黃圃北頭坊為防範外來盜賊,坊前西橋堡(今鎮一四隊)建有「西橋古道」閘門,坊後建有北溪堡的「天樞門」閘門,兩大閘門均有人按時關啟。
而「西橋古道」的由來據老人黎世友(今89歲)回憶:傳說當時此地有一河道,名叫「小瀝涌」,約有6米多寬,船隻來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碼頭再往金錢地市集的必經水道。為方便本坊民眾來往,在橫跨小瀝涌之南北架起一座木橋,因在此涌之西,號稱西橋。此後又在涌和橋的北旁建起北頭坊向外的唯一一道閘門。閘門寬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一白石橫跨正中,刻有「西橋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蓋上,四隅青磚到頂。至今近400餘年。閘門以北即現鎮一村市場一帶,便是舊稱之西橋古道。閘門於文革初被毀、僅留下「西橋古道」此石刻為鑒。
10、利濟門
利濟門在原黃圃中學邊,利濟門大街是用大長條麻石鋪徹,街面約兩丈多寬,平直寬敞,街邊種有木棉樹、桄榔樹,街面干凈,街南邊還有一條用於流通東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濟門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貫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濟門大街兩頭設有閘門。閘門是用大麻石徹成,高約一丈多,寬有八尺多,厚度一尺多,兩個閘門均稱為利濟門。
西利濟門靠邊有個利濟社,利濟社邊有座文閣廟,樓三層。東利濟門對著天後廟。附近方園不到百米地方有幾個廟社,可見當時這地方十分繁華。利濟社對開河邊,種有一棵大榕樹,據說是由一個花名

『叄』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所有資料

圓明園的毀滅: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3)中通八角井擴展閱讀: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

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

如海寧的安瀾園,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州的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

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

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此外,圓明園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過最多的地方。

『肆』 有關數學

又找到一些
數學的歷史
數學是中國古代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特點,可以分為五個時期:萌芽;體系的形成;發展;繁榮和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古代數學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貨物交換產生以後,數與形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號。到原始公社末期,已開始用文字元號取代結繩記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個圓點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和分正方形為100個小正方形的圖案,半坡遺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圓形和方形。為了畫圓作方,確定平直,人們還創造了規、矩、准、繩等作圖與測量工具。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治水時已使用了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產生一套十進制數字和記數法,其中最大的數字為三萬;與此同時,殷人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個名稱來記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八卦表示八種事物發展為六十四卦,表示64種事物。
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並舉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環矩可以為圓等例子。《禮記·內則》篇提到西周貴族子弟從九歲開始便要學習數目和記數方法,他們要受禮、樂、射、馭、書、數的訓練,作為「六藝」之一的數已經開始成為專門的課程。
春秋戰國之際,籌算已得到普遍的應用,籌算記數法已使用十進位值制,這種記數法對世界數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個時期的測量數學在生產上有了廣泛應用,在數學上亦有相應的提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正名和一些命題的爭論直接與數學有關。名家認為經過抽象以後的名詞概念與它們原來的實體不同,他們提出「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把「大一」(無窮大)定義為「至大無外」,「小一」(無窮小)定義為「至小無內」。還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命題。
而墨家則認為名來源於物,名可以從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給出一些數學定義。例如圓、方、平、直、次(相切)、端(點)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題,提出一個「非半」的命題來進行反駁:將一線段按一半一半地無限分割下去,就必將出現一個不能再分割的「非半」,這個「非半」就是點。
名家的命題論述了有限長度可分割成一個無窮序列,墨家的命題則指出了這種無限分割的變化和結果。名家和墨家的數學定義和數學命題的討論,對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秦漢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經濟和文化均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古代數學體系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它的主要標志是算術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以及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數學著作的出現。
《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封建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就其數學成就來說,堪稱是世界數學名著。例如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 (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組解法和正負數加減法則在世界數學發展上是遙遙領先的。就其特點來說,它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九章算術》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採用按類分章的數學問題集的形式;算式都是從籌算記數法發展起來的;以算術、代數為主,很少涉及圖形性質;重視應用,缺乏理論闡述等。
這些特點是同當時社會條件與學術思想密切相關的。秦漢時期,一切科學技術都要為當時確立和鞏固封建制度,以及發展社會生產服務,強調數學的應用性。最後成書於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排除了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中出現的名家和墨家重視名詞定義與邏輯的討論,偏重於與當時生產、生活密切相結合的數學問題及其解法,這與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是完全一致的。
《九章算術》在隋唐時期曾傳到朝鮮、日本,並成為這些國家當時的數學教科書。它的一些成就如十進位值制、今有術、盈不足術等還傳到印度和阿拉伯,並通過印度、阿拉伯傳到歐洲,促進了世界數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魏、晉時期出現的玄學,不為漢儒經學束縛,思想比較活躍;它詰辯求勝,又能運用邏輯思維,分析義理,這些都有利於數學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吳國趙爽注《周髀算經》,漢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術》注,魏末晉初劉徽撰《九章算術》注、《九章重差圖》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趙爽與劉徽的工作為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經》書中補充的「勾股圓方圖及注」和「日高圖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勾股圓方圖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在「日高圖及注」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劉徽約與趙爽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張對一些數學名詞特別是重要的數學概念給以嚴格的定義,認為對數學知識必須進行 「析理」,才能使數學著作簡明嚴密,利於讀者。他的《九章算術》注不僅是對《九章算術》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發展。劉徽創造割圓術,利用極限的思想證明圓的面積公式,並首次用理論的方法算得圓周率為 157/50和 3927/1250。
劉徽用無窮分割的方法證明了直角方錐與直角四面體的體積比恆為2:1,解決了一般立體體積的關鍵問題。在證明方錐、圓柱、圓錐、圓台的體積時,劉徽為徹底解決球的體積提出了正確途徑。
東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戰爭和南北分裂的狀態。祖沖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經濟文化南移以後,南方數學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們在劉徽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把傳統數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數學工作主要有: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提出祖(日恆)原理;提出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據推測,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算出圓內接正6144邊形和正12288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這個結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圓周率兩個分數值,即約率22/7和密率355/113。祖沖之這一工作,使中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比西方領先約一千年之久;
祖沖之之子祖(日恆)總結了劉徽的有關工作,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的兩立體,若其任意高處的水平截面積相等,則這兩立體體積相等,這就是著名的祖(日恆)公理。祖(日恆)應用這個公理,解決了劉徽尚未解決的球體積公式。
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客觀上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主要討論土木工程中計算土方、工程分工、驗收以及倉庫和地窖的計算問題,反映了這個時期數學的情況。王孝通在不用數學符號的情況下,立出數字三次方程,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也為後來天元術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外,對傳統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數字三次方程解決的。
唐初封建統治者繼承隋制,656年在國子監設立算學館,設有算學博士和助教,學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風等編纂注釋《算經十書》,作為算學館學生用的課本,明算科考試亦以這些算書為准。李淳風等編纂的《算經十書》,對保存數學經典著作、為數學研究提供文獻資料方面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給《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以及《海島算經》所作的註解,對讀者是有幫助的。隋唐時期,由於歷法的需要,天算學家創立了二次函數的內插法,豐富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內容。
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算工具,它具有簡單、形象、具體等優點,但也存在布籌佔用面積大,運籌速度加快時容易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等缺點,因此很早就開始進行改革。其中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盤,在技術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繼承了籌算五升十進與位值制的優點,又克服了籌算縱橫記數與置籌不便的缺點,優越性十分明顯。但由於當時乘除演算法仍然不能在一個橫列中進行。算珠還沒有穿檔,攜帶不方便,因此仍沒有普遍應用。
唐中期以後,商業繁榮,數字計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計算方法,從《新唐書》等文獻留下來的算書書目,可以看出這次演算法改革主要是簡化乘、除演算法,唐代的演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個橫列中進行運算,它既適用於籌算,也適用於珠算。
中國古代數學的繁榮
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北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空前繁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就是在這種經濟高漲的情況下得到廣泛應用。1084年秘書省第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經十書》,1213年鮑擀之又進行翻刻。這些都為數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11~14世紀約300年期間,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如賈憲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劉益的《議古根源》,秦九韶的《數書九章》,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的《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和《楊輝演算法》,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四元玉鑒》等,很多領域都達到古代數學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當時世界數學的高峰。
從開平方、開立方到四次以上的開方,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實現這個飛躍的就是賈憲。楊輝在《九章演算法纂類》中載有賈憲「增乘開平方法」、「增乘開立方法」;在《詳解九章演算法》中載有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增乘方法求廉草」和用增乘開方法開四次方的例子。根據這些記錄可以確定賈憲已發現二項系數表,創造了增乘開方法。這兩項成就對整個宋元數學發生重大的影響,其中賈憲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把增乘開方法推廣到數字高次方程(包括系數為負的情形)解法的是劉益。《楊輝演算法》中「田畝比類乘除捷法」卷,介紹了原書中22個二次方程和 1個四次方程,後者是用增乘開方法解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最早例子。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數書九章》中收集了21個用增乘開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數為10)的問題。為了適應增乘開方法的計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數項規定為負數,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種類型。當方程的根為非整數時,秦九韶採取繼續求根的小數,或用減根變換方程各次冪的系數之和為分母,常數為分子來表示根的非整數部分,這是《九章算術》和劉徽注處理無理數方法的發展。在求根的第二位數時,秦九韶還提出以一次項系數除常數項為根的第二位數的試除法,這比西方最早的霍納方法早500多年。
元代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授時歷》中解決了三次函數的內插值問題。秦九韶在「綴術推星」題、朱世傑在《四元玉鑒》「如象招數」題都提到內插法(他們稱為招差術),朱世傑得到一個四次函數的內插公式。
用天元(相當於x)作為未知數符號,立出高次方程,古代稱為天元術,這是中國數學史上首次引入符號,並用符號運算來解決建立高次方程的問題。現存最早的天元術著作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從天元術推廣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聯立方程組,是宋元數學家的又一項傑出的創造。留傳至今,並對這一傑出創造進行系統論述的是朱世傑的《四元玉鑒》。
朱世傑的四元高次聯立方程組表示法是在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常數放在中央,四元的各次冪放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其他各項放在四個象限中。朱世傑的最大貢獻是提出四元消元法,其方法是先擇一元為未知數,其他元組成的多項式作為這未知數的系數,列成若干個一元高次方程式,然後應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這一未知數。重復這一步驟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數,最後用增乘開方法求解。這是線性方法組解法的重大發展,比西方同類方法早400多年。
勾股形解法在宋元時期有新的發展,朱世傑在《算學啟蒙》卷下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補充了《九章算術》的不足。李冶在《測圓海鏡》對勾股容圓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得到九個容圓公式,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內容。
已知黃道與赤道的夾角和太陽從冬至點向春分點運行的黃經余弧,求赤經余弧和赤緯度數,是一個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傳統歷法都是用內插法進行計算。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則用傳統的勾股形解法、沈括用會圓術和天元術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得到的是一個近似公式,結果不夠精確。但他們的整個推算步驟是正確無誤的,從數學意義上講,這個方法開辟了通往球面三角法的途徑。
中國古代計算技術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現在宋元時期。宋元明的歷史文獻中載有大量這個時期的實用算術書目,其數量遠比唐代為多,改革的主要內容仍是乘除法。與演算法改革的同時,穿珠算盤在北宋可能已出現。但如果把現代珠算看成是既有穿珠算盤,又有一套完善的演算法和口訣,那麼應該說它最後完成於元代。
宋元數學的繁榮,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傳統數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外,數學家們的科學思想與數學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宋元數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對理學家的象數神秘主義。秦九韶雖曾主張數學與道學同出一源,但他後來認識到,「通神明」的數學是不存在的,只有「經世務類萬物」的數學;莫若在《四元玉鑒》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虛問實」則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維的思想方法;楊輝對縱橫圖結構進行研究,揭示出洛書的本質,有力地批判了象數神秘主義。所有這些,無疑是促進數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從明代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統治者實行極權統治,宣傳唯心主義哲學,施行八股考試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除珠算外,數學發展逐漸衰落。
16世紀末以後,西方初等數學陸續傳入中國,使中國數學研究出現一個中西融合貫通的局面;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數學便轉入一個以學習西方數學為主的時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數學研究才真正開始。
從明初到明中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和這種商業發展相適應的是珠算的普及。明初《魁本對相四言雜字》和《魯班木經》的出現,說明珠算已十分流行。前者是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後者把算盤作為家庭必需用品列入一般的木器傢具手冊中。
隨著珠算的普及,珠算演算法和口訣也逐漸趨於完善。例如王文素和程大位增加並改善撞歸、起一口訣;徐心魯和程大位增添加、減口訣並在除法中廣泛應用歸除,從而實現了珠算四則運算的全部口訣化;朱載墒和程大位把籌算開平方和開立方的方法應用到珠算,程大位用珠算解數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程大位的著作在國內外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1607年以後,他先後與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測量法義》一卷,與李之藻編譯《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啟被禮部任命督修歷法,在他主持下,編譯《崇禎歷書》137卷。《崇禎歷書》主要是介紹歐洲天文學家第谷的地心學說。作為這一學說的數學基礎,希臘的幾何學,歐洲玉山若乾的三角學,以及納皮爾算籌、伽利略比例規等計算工具也同時介紹進來。
在傳入的數學中,影響最大的是《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中國第一部數學翻譯著作,絕大部分數學名詞都是首創,其中許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啟認為對它「不必疑」、「不必改」,「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幾何原本》是明清兩代數學家必讀的數學書,對他們的研究工作頗有影響。
其次應用最廣的是三角學,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有《大測》《割圓八線表》和《測量全義》。《大測》主要說明三角八線(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矢、余矢)的性質,造表方法和用表方法。《測量全義》除增加一些《大測》所缺的平面三角外,比較重要的是積化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所有這些,在當時歷法工作中都是隨譯隨用的。
1646年,波蘭傳教士穆尼閣來華,跟隨他學習西方科學的有薛鳳柞、方中通等。穆尼閣去世後,薛鳳柞據其所學,編成《歷學會通》,想把中法西法融會貫通起來。《歷學會通》中的數學內容主要有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演算法》。前兩書是介紹英國數學家納皮爾和布里格斯發明增修的對數。後一書除《崇禎歷書》介紹的球面三角外,尚有半形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納氏比例式等。方中通所著《數度衍》對對數理論進行解釋。對數的傳入是十分重要,它在歷法計算中立即就得到應用。
清初學者研究中西數學有心得而著書傳世的很多,影響較大的有王錫闡《圖解》、梅文鼎《梅氏叢書輯要》(其中數學著作13種共40卷)、年希堯《視學》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數學之大成者。他對傳統數學中的線性方程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冪求正根方法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研究,使瀕於枯萎的明代數學出現了生機。年希堯的《視學》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西方科學,他除了親自學習天文數學外,還培養了一些人才和翻譯了一些著作。1712年康熙皇帝命梅彀成任蒙養齋匯編官,會同陳厚耀、何國宗、明安圖、楊道聲等編纂天文演算法書。1721年完成《律歷淵源》100卷,以康熙「御定」的名義於1723年出版。其中《數理精蘊》主要由梅彀成負責,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幾何原本》、《演算法原本》,均譯自法文著作;下編包括算術、代數、平面幾何平面三角、立體幾何等初等數學,附有素數表、對數表和三角函數表。由於它是一部比較全面的初等數學網路全書,並有康熙「御定」的名義,因此對當時數學研究有一定影響。
綜上述可以看到,清代數學家對西方數學做了大量的會通工作,並取得許多獨創性的成果。這些成果,如和傳統數學比較,是有進步的,但和同時代的西方比較則明顯落後了。
雍正即位以後,對外閉關自守,導致西方科學停止輸入中國,對內實行高壓政策,致使一般學者既不能接觸西方數學,又不敢過問經世致用之學,因而埋頭於究治古籍。乾嘉年間逐漸形成一個以考據學為主的乾嘉學派。
隨著《算經十書》與宋元數學著作的收集與注釋,出現了一個研究傳統數學的高潮。其中能突破舊有框框並有發明創造的有焦循、汪萊、李銳、李善蘭等。他們的工作,和宋元時代的代數學比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和西方代數學比較,在時間上晚了一些,但這些成果是在沒有受到西方近代數學的影響下獨立得到的。
與傳統數學研究出現高潮的同時,阮元與李銳等編寫了一部天文數學家傳記—《疇人傳》,收集了從黃帝時期到嘉慶四年已故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270 餘人(其中有數學著作傳世的不足50人),和明末以來介紹西方天文數學的傳教士41人。這部著作全由「掇拾史書,荃萃群籍,甄而錄之」而成,收集的完全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設立墨海書館,介紹西方數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李鴻章等官僚集團開展「洋務運動」,也主張介紹和學習西方數學,組織翻譯了一批近代數學著作。
其中較重要的有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翻譯的《代數學》《代微積拾級》;華蘅芳與英人傅蘭雅合譯的《代數術》《微積溯源》《決疑數學》;鄒立文與狄考文編譯的《形學備旨》《代數備旨》《筆算數學》;謝洪賚與潘慎文合譯的《代形合參》《八線備旨》等等。
《代微積拾級》是中國第一部微積分學譯本;《代數學》是英國數學家德·摩根所著的符號代數學譯本;《決疑數學》是第一部概率論譯本。在這些譯著中,創造了許多數學名詞和術語,至今還在應用,但所用數學符號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變法以後,各地興辦新法學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為主要教科書。
在翻譯西方數學著作的同時,中國學者也進行一些研究,寫出一些著作,較重要的有李善蘭的《《尖錐變法解》《考數根法》;夏彎翔的《洞方術圖解》《致曲術》《致曲圖解》等等,都是會通中西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
由於輸入的近代數學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加上清末統治者十分腐敗,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下,焦頭爛額,無暇顧及數學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近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

『伍』 蒼溪快遞在哪裡

今夏怡園後面那條街上!就是麻辣空間斜對的那條街 圓通快遞 也可以發宅急送

『陸』 長汀好玩的地方有

長汀八景

汀州景色秀美,舊有「 汀州八景 」之稱。八景即:龍山白雲,雲鑲風月,霹靂丹灶,拜相青山,朝斗煙霞,寶珠晴嵐,蒼玉古洞,通濟瀑泉。現舉幾例:

汀江龍門,汀江發源於汀州寧化縣治平鄉木馬山北坡。流經長汀庵傑鄉涵前,突然一座巍峨的石山橫截江流,好象擋住了去路。但是山下洞隧中通,像神工仙斧劈開似的。洞頂岩石壁立,盤亘不見天日,汀江便如亮箭穿雲,由巨洞中呼嘯而過,奔騰南下,注入南海。洞口像張開龍口似的作拱形。傳說中潭深洞隱,有蛟龍身藏洞底,故名「龍門」。「千里汀江一線穿」,這樣的奇景佳致,怎不使人神往。

朝斗岩,長汀著名八景之一「朝斗煙霞」位於南屏山谷中;奇峰異洞,飛閣臨空,清泉潺潺,環境清幽,令人嚮往。有盥手亭,盥手泉,大雄寶殿,反座菩薩,雨漏佛,水雲庵,卧佛殿等景著。在卧佛殿俯覽汀城,阡陌縱橫,汀江宛如一帶,滾滾南流。

雲驤閣,位於城東南隅烏石山上,是座方形的兩層樓閣,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雲驤閣之勝在上附龍山,下瞰龍潭。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此處地勢臨江,高聳入雲,形似一匹昂首凌雲的駿馬,故明朝左都御史馬馴名之「雲驤風月」,以體現景色特點。它還是毛澤東締造的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所在地,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試院雙柏園,在卧龍山下,面對三元古閣,宋時為汀州衛址,明為汀州府試院,簡稱廣廠。試院大堂下為雙柏園,堂前二古柏,唐時所植,已有1100多年歷史,至今仍蒼勁挺拔,枝葉繁茂,樹干須三人合抱,高約12米。原來雙柏旁有樹神廟,後稱「雙忠廟」。試院曾為蘇區時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辦公地,1988年公布為第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汀州府學(文廟),始創於宋代咸平二年(999年),紹興三年(1133年)遷於今址。整座文廟氣勢恢宏,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規模之大殊不多見。

雙陰塔,卧龍山下有兩座極為獨特罕見的「陰塔」,一在縣學東邊,名「八卦龍泉」;一在府學東邊「題名第」之後,名「府學陰塔」。兩塔相距約200米。八卦龍泉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用石條每層八塊砌成八卦開,上寬下尖,井深16米,口徑1.72米,和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如一座倒置於地底的八角塔。井水清澈不枯。府學陰塔建於宋代。形式恰與八卦龍泉相反,用磚砌成圓形,上尖下寬,井深13.5米,口徑1米,井水四時不竭。原四周有碑,刻「府學陰塔」四字。建築陰塔是期望汀州文風鼎盛,多出人才。雙陰塔至今保存完好,實為奇景。

官坊洞,在南山鎮官坊。岩石聳立,草木蔭茂,在岩石腰間有奇峰異洞,佳景天成,名「官坊洞」。洞的分布為大洞帶小洞,前洞連後洞,一個套著一個,數不清有多少,有多深多遠。官坊洞發現於宋元之間,明清兩代遊人甚多。目前,勝景主要集中於仙女洞和七星洞。日後開辟出來,奇景將更放異彩。歷代名士多有留詩詠景於此地。

卧龍山,位於長汀城北,又叫北山。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龍」,又叫「九龍天境」。山上有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樂亭等名勝。卧龍山上還保留有唐代城垣的遺跡。北極樓,金沙寺坐落在北山頂峰,遠望去,十分庄嚴。登上北極樓頂鳥瞰全城,只見房屋鱗次櫛比,田園似錦,汀江如銀,環山層層迭迭,宛如一幅丹青佳作,令人心曠神怡。

『柒』 福建長汀有什麼地方值得玩

長汀八景

汀州景色秀美,舊有「 汀州八景 」之稱。八景即:龍山白雲,雲鑲風月,霹靂丹灶,拜相青山,朝斗煙霞,寶珠晴嵐,蒼玉古洞,通濟瀑泉。現舉幾例:

汀江龍門,汀江發源於汀州寧化縣治平鄉木馬山北坡。流經長汀庵傑鄉涵前,突然一座巍峨的石山橫截江流,好象擋住了去路。但是山下洞隧中通,像神工仙斧劈開似的。洞頂岩石壁立,盤亘不見天日,汀江便如亮箭穿雲,由巨洞中呼嘯而過,奔騰南下,注入南海。洞口像張開龍口似的作拱形。傳說中潭深洞隱,有蛟龍身藏洞底,故名「龍門」。「千里汀江一線穿」,這樣的奇景佳致,怎不使人神往。

朝斗岩,長汀著名八景之一「朝斗煙霞」位於南屏山谷中;奇峰異洞,飛閣臨空,清泉潺潺,環境清幽,令人嚮往。有盥手亭,盥手泉,大雄寶殿,反座菩薩,雨漏佛,水雲庵,卧佛殿等景著。在卧佛殿俯覽汀城,阡陌縱橫,汀江宛如一帶,滾滾南流。

雲驤閣,位於城東南隅烏石山上,是座方形的兩層樓閣,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築。雲驤閣之勝在上附龍山,下瞰龍潭。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此處地勢臨江,高聳入雲,形似一匹昂首凌雲的駿馬,故明朝左都御史馬馴名之「雲驤風月」,以體現景色特點。它還是毛澤東締造的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所在地,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試院雙柏園,在卧龍山下,面對三元古閣,宋時為汀州衛址,明為汀州府試院,簡稱廣廠。試院大堂下為雙柏園,堂前二古柏,唐時所植,已有1100多年歷史,至今仍蒼勁挺拔,枝葉繁茂,樹干須三人合抱,高約12米。原來雙柏旁有樹神廟,後稱「雙忠廟」。試院曾為蘇區時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辦公地,1988年公布為第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汀州府學(文廟),始創於宋代咸平二年(999年),紹興三年(1133年)遷於今址。整座文廟氣勢恢宏,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規模之大殊不多見。

雙陰塔,卧龍山下有兩座極為獨特罕見的「陰塔」,一在縣學東邊,名「八卦龍泉」;一在府學東邊「題名第」之後,名「府學陰塔」。兩塔相距約200米。八卦龍泉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用石條每層八塊砌成八卦開,上寬下尖,井深16米,口徑1.72米,和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如一座倒置於地底的八角塔。井水清澈不枯。府學陰塔建於宋代。形式恰與八卦龍泉相反,用磚砌成圓形,上尖下寬,井深13.5米,口徑1米,井水四時不竭。原四周有碑,刻「府學陰塔」四字。建築陰塔是期望汀州文風鼎盛,多出人才。雙陰塔至今保存完好,實為奇景。

官坊洞,在南山鎮官坊。岩石聳立,草木蔭茂,在岩石腰間有奇峰異洞,佳景天成,名「官坊洞」。洞的分布為大洞帶小洞,前洞連後洞,一個套著一個,數不清有多少,有多深多遠。官坊洞發現於宋元之間,明清兩代遊人甚多。目前,勝景主要集中於仙女洞和七星洞。日後開辟出來,奇景將更放異彩。歷代名士多有留詩詠景於此地。

卧龍山,位於長汀城北,又叫北山。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龍」,又叫「九龍天境」。山上有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樂亭等名勝。卧龍山上還保留有唐代城垣的遺跡。北極樓,金沙寺坐落在北山頂峰,遠望去,十分庄嚴。登上北極樓頂鳥瞰全城,只見房屋鱗次櫛比,田園似錦,汀江如銀,環山層層迭迭,宛如一幅丹青佳作,令人心曠神怡。

『捌』 青島市城陽區

可以做即青快客,或是即城快客,車很多十分左右就一班
城陽 著名景點 世紀公園 其實也回沒有其他好玩的答地方
商場 太陽城(家電、小超市) 家佳源(服裝、大超市、三樓是電玩,可以去享受一下) 國貨(服裝、大超市) 大潤發(服裝、大超市)

街區 韓國食品街 正陽路

熱點內容
在菲律賓用什麼軟體看國內電影 發布:2024-08-18 19:45:19 瀏覽:95
不是現代主義電影的是 發布:2024-08-18 16:26:58 瀏覽:792
在船上吃人的電影是哪一部 發布:2024-08-18 15:33:07 瀏覽:268
丁咚的電影 發布:2024-08-18 14:47:05 瀏覽:429
86.mm。kk 發布:2024-08-18 13:59:40 瀏覽:39
箱子男電影在線免費看 發布:2024-08-18 06:38:34 瀏覽:592
玩命快遞4迅雷下載 發布:2024-08-18 04:41:05 瀏覽:839
電影票取票碼是序列號還是二維碼 發布:2024-08-17 21:52:01 瀏覽:467
韓國我也隱藏了真相演員表 發布:2024-08-17 21:22:10 瀏覽:178
安達市隆美影院5月26日播放 發布:2024-08-17 20:37:58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