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搬運工
A. 移居月球需要哪些條件
20世紀70年代的時代主題似乎就是「阿波羅登月」,而那個時代中成長起來的人們也一定會對1968年上映的《2001:星際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印象深刻。這部影片也給人們進行了一次思想啟蒙,指不定哪一天,我們就舉家搬遷月球了。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移居月球這件事依然沒有什麼卓越的進展,因此能夠斷定,在我們能夠預見的歷史跨度中,遷居月球應該是沒多大希望了。但我們還是不禁要想,如果能去月亮上生活、度假、或者工作的話,應該也是件很棒的事情吧?目前,月亮上還沒有人類居住 Digital Vision/Getty Images 我們的確想要移居月球來著,但如果真的要把它變為一種長期居住計劃的話,一些基本的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條件包括:--可呼吸的空氣--水--食物--密封的庇護所--能源我們其實可以盡可能地從地球帶上更多的資源去往月球,但這個想法頗不切實際,因為所需的運輸費用簡直是個天文數字。1磅(0.45公斤)的東西就要花費5萬美元,而僅僅1加侖的水就大約有8磅重,如此算來,攜帶1加侖(3.79升)的水就要40萬美元!因此,我們只能盡可能少的往月球上運東西,同時身處月球之時,也要盡可能多地進行自我生產供給。像氧氣那種可供人類呼吸的氣體在月球上其實很好尋覓,因為月球上的土壤中自身就包含氧分,我們還可以燃燒氧氣獲得熱能和電能。但是水的問題就很棘手了。有證據顯示,月球的南極地區中,很可能蘊含著埋藏冰形式的水資源。要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些可能存在的水藏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諸如日常飲用以及農業灌溉。同時,它也能轉化成氫和氧,用來作火箭的燃料。但如果月球上沒有水的話,我們就得從地球上運送。一種方法是用飛船把液體氫運送到月球上,然後使其和月球土壤中的氧氣進行反應從而形成水。由於水分子中包含了67%的氧和33%的氫,所以這也許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了。而且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好處,氫和氧在燃料倉中反應時還能同時製造電能。同時,食物也是一個問題。我們每人每年要消耗450磅的脫水食物,所以一次遷徙行動起碼需要搬運數噸食物。「我們可以在月球上種植食物啊」,的確,這是地球人都知道也都會想到的對策,但我們這么想是因為我們正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像碳和氮這樣的化學肥料在大氣中都相當常見,並且土地中的礦藏也很豐富。一噸小麥其實是由一噸碳、氮、氧、氫、鉀、磷等物質共同組成,因此為了種植小麥,我們必須把這些月球上沒有的化學物一並帶過去。一旦第一株莊稼種植成功了,人類的移民也就穩定了,因為這些化學肥料通過自然界的循環可以循環再利用,其過程為:人類種植糧食,之後食用這些糧食,然後通過固體廢物、廢液、二氧化碳等形式排泄出來,而這些廢物化為肥料滋養著下一批植物,周而復始。但是,我們得看清楚,要想開始這個自然生態圈循環的話,就必須先把數噸的食物或化學物質搬運到月球上去。100個人移居月球就要花費150億美元! Digital Vision/Getty Images下面就要談論一下庇護所的問題了。第一間庇護所(房屋)很可能是從地球上運送過去的充氣式房屋。但很多研究報告也稱,我們其實可以在月球上建造陶制和金屬結構的房屋。月球上的能量來源還是很有挑戰性的。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能電池獲取能量,但這些電池的光照時間又很有限。所以還有之前提過的一種方法,就是氫和氧在燃料倉內作用的同時一並製造電力。另外,月球上有豐富的鈾礦,所以核能也能充當救命稻草的角色。綜上所述,您難道還不能理解為什麼現階段並沒有人移民到月亮上去?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不過我們假設一下,要把100人送到月球上並讓他們自給自足的話,下面這些就是每人需要攜帶的東西:--人自身的重量,200磅--先行干糧(用來種植第一輪食物的化學物質),500磅--最初的庇護所和生存裝置,1000磅--生產生活裝置,1000磅算下來每人大約3000磅的重量,100個人就是30萬磅。而且,我們還應意識到,太空梭在沒有燃料的情況下就重達16.5萬磅,而這 100個人後半生所賴以生存的所有生產生活物資也都在這兩架太空梭上,因此您應該能明白,我們對於這30萬磅重量的估計是多麼的保守。每磅需5萬美元,100人單在運輸費上就要花費150億美元,同時我們還要把設計、研發、材料、訓練、人員管理成本,以及實際運送生產資料資金算在內(這還不包括研發這個近地軌道國際空間站所需的時間和金錢),因此可以預見,這數字末尾的零是怎麼數也數不完的。另外,這僅僅是個100人的小型移民計劃,我們就得花費不是萬億就是千億(注意!是美元!),那要是整個人類遷徙的話,得是怎樣一種境遇啊!所以,對於奔月見嫦娥這件事,我們也只能說,您可以想。但是別忘了,只限於想哦!
B. 汕頭哪有臨時搬運工 要時薪的拜託大家了
去通用物流中心看看哩!
C. 為什麼從宇宙看月球會變色
在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干擾,也沒有光污染,所以看宇宙天體會看得更加清晰。但坐標定位就比在地球上難多了[包括在兩極]。
因為地球比月兒大,所以地球的塊頭比在地球看月亮大得多。
在地球之外看地球的照片已經很多了,包括很美麗的,在此不當搬運工,請上網自便。
D. 若你站在月亮上,宇宙會是啥樣
在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干擾,也沒有光污染,所以看宇宙天體會看得更加清晰。但坐標定位就比在地球上難多了[包括在兩極]。因為地球比月兒大,所以地球的塊頭比在地球看月亮大得多。在地球之外看地球的照片已經很多了,包括很美麗的,在此不當搬運工,請上網自便。
E. 人類開發月球,不斷把月球上的礦藏搬運到地球上,
萬有引力 F=G(Mm)/R^2 =向心力
M+m=常數
證明(M+a)(m-a)<Mm即可,0<a<m<M
F. 誰是電影之父
人類進入19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影藝術的成長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攝影技術的產生和它的廣泛應用。它構成了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有點可笑,電影攝影機的發明,竟是由於一次打賭的意外收獲。
1872年,一位美國富翁和朋友打賭。他說,馬在奔跑時,在躍起的瞬間是四蹄離開地面的。那位朋友反對說,不管在什麼時候,奔跑的馬總是兩蹄離地、兩蹄著地的。於是富翁請了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來做試驗。麥布里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上各牽上一根線,當馬匹飛奔經過時,連續踩斷了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里,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再將這些照片一張一張地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觀察馬兒是怎樣躍起,又是怎樣著地的。為了這一試驗,麥布里奇和助手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歷時6年,終於拍攝出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富翁的預言是正確的。然而,麥布里奇的成功又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解決連續攝影的問題。因為他用24架照相機僅僅只能拍攝奔馬的一段動作,如果馬奔跑1000米的長距離,就得用上成千上萬架照相機,膠卷的長度將會繞地球轉一圈了。所以,如何運用一架單鏡頭的攝影機來代替多鏡頭的攝影機或者一組攝影機,就成了解決連續攝影的關鍵問題。
1882年,當麥布里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到歐洲旅行時,他們的成果使法國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馬萊運用左輪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這是第一架能從一個鏡頭里,一秒鍾內獲取若干底片的攝影機,它真正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說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已經誕生。
到了1888年,英國發明家格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改進了攝影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同時拍攝了倫敦的街景。當試放他的電影,看見人物在布幕上活動起來時,他跑到街頭激動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貢獻也是不容抹煞的。
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1887年和他的助手狄克遜在膠片間發明了鑿孔方法,解決了活動照片的放映問題,這便是「愛迪生型」影片的問世。
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在1894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它像一隻大櫃子,上面裝有放大鏡,裡面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首尾相銜接,繞在一組小滑輪上,當馬達開動後,膠片便漸漸移動,畫面循環出現。「電影視鏡」面世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它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西洋鏡」。
愛迪生的發明使電影技術日臻完善。他運用「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娛樂性的舞台影片,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攝制戲劇電影的最早紀錄,如1893年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電影視鏡」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太笨重,使用很不方便;二是沒有銀幕,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缺少群眾性;三是放映速度過快,致使人物動作不太自然、平穩。
改進並完善「電影視鏡」的任務就落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肩上。
盧米埃爾兄弟原是照相攝影師。這哥兒倆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放到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視鏡」是架手提攝影機,不僅靈活輕便,節約膠片,放映質量好,而且具有一身兼任三職——攝影機、拷貝翻印機和放映機的功能,對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尊稱盧米埃爾兄弟為「電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是人類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盧米埃爾兄弟公開售票放映了自己的影片。
首先放映的是《工廠的大門》。內容是:清晨,工廠的大門被慢慢地推開了。女工們穿著不同花紋的衣裙,軟邊帽上插著千姿百態的羽毛,三五成群說說笑笑地進入大門。男工們穿著敞懷的茄克衫,推著自行車,漫不經心地也走進廠門。隨後來了一輛豪華的馬車,工廠主旁若無人地坐在裡面,馬車駛入工廠後,大門便緩緩地關上了。影片內容雖然簡單,但觀眾看得興味盎然,放映獲得極大成功,引起巨大轟動。這一天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紀念日。
盧米埃爾兄弟一共拍攝了50多部短片,都是紀實片。這些短片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對後來的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的影片,現實主義地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短片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缺少矛盾沖突,然而動作性和新聞性較強,拍攝真實,成為寫實主義的開路先鋒。影片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開發人們的智慧,促進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當高爾基看了這些影片後,熱情地贊頌道:「可以肯定地預示,由於這個發明具有驚人的新穎性,它將獲得廣泛的發展」,「它一定能夠為一般的科學任務服務,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發展人們的智慧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幾部影片對後世的影響。
《工廠的大門》:傳說是盧米埃爾在里昂工廠對面一幢樓的窗口拍攝的,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用「隱蔽攝影法」拍片。
《水澆園丁》:是根據路易?盧米埃爾7歲的小弟弟的調皮舉動拍攝的。說的是一名憨厚的花匠拉著一根長長的水龍頭在澆花,來了個淘氣的男孩,他悄悄地踩住了那根膠皮水龍頭。花匠以為水龍頭發生了故障,剛打開唧筒進行檢查,小孩馬上松開了腳,水龍頭猛烈噴出的水澆了花匠滿臉。花匠生氣了,抓住小淘氣,猛打他的屁股。這場追打孩子的鏡頭,形成了引人發笑的場面,取得了一般紀錄片達不到的效果。這部短片盡管拍攝技術並不高明,光線灰暗,構圖平淡,但可以說是最早帶有「懸念」的喜劇片。它已具備簡略的劇情,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為以後的故事片奠定了基礎。
《膝行人》:比上一部的喜劇效果更濃。它敘述一個假裝殘疾的乞丐,為了逃避警察追捕,突然站起來逃跑,這便成了後來「追逐片」的先聲。
《火車到站》:短片從開頭出現一個遠景車站,一個搬運工手推行李。接著從地平線出現一個黑點,逐漸增大,是一列火車開來,車頭占滿銀幕。下面便是月台上許多旅客上下列車的種種表情。這部紀實片成功地運用了「景深」鏡頭,使畫面產生層次感和縱深感。觀眾可以清楚地觀賞到火車從地平線上出現的遠景起,直到火車進站的近景止,了解到電影表現的無限可能性。鏡頭前實演實拍的人物,在畫框內產生一連串的不同形象,和現代蒙太奇所體現的連續效果十分接近。
《機器肉店》:它描寫一頭又肥又壯的豬,搖頭擺尾地從前面走進了一架古怪的機器里,後面出來的竟是一串串美味的香腸……這部引起觀眾哈哈大笑的滑稽有趣的短片,孕育著科幻片的胚胎,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救火出動》等四部短片先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後,盧米埃爾兄弟把它們連接起來放映,構成了一個消防隊員救火的驚險小故事。它在電影史上最早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段。
盧米埃爾兄弟訓練和培養了第一批攝影師。他們前往各地,拍攝了許多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新聞電影。有的學生如普洛米奧還創造了移動攝影法,使攝影機第一次獲得了活動的自由。這種可貴的嘗試,對後來的電影藝術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
G. 2020年成都的人造月亮,可以代替真正的月亮嗎
不可能會代替的。只是有可能可以替代路燈。10月10日,2018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成都主會場地方特色活動——「創響中國」天府新區軍民融合創新創業專場活動在天府新區新經濟產業園舉行。「人造月亮」衛星項目無疑在現場非常吸引眼球。「這個創意是在天府新區萌生的,目前技術上已經成熟。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學所所長、教授康為民認為,人造月亮相當於黃昏的亮度,不足以顛倒生物作息。但事實上,一顆人造衛星在離地球500公里軌道內的軌跡也是肉眼可見的,比如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國際空間站等。它們反射的陽光讓其看起來像一顆星星,由此一些科學家提出,利用此類現象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為人類提供照明服務的構想。
H. 黑洞後面是什麼是另一個世界嗎
所謂黑洞,其實就是一個質量極大密度極大的天體.由於其質量和密度,導致它的引力極其之大,使得光在他的表面都要被引力束縛.由於光被其束縛在表面而不能反射出去,所以我們在可見光范圍內也就看不到它,因此稱為黑洞.
既然是個天體,因此也就不存在穿過黑洞的問題了.但是由於其極大的引力,在距離黑洞表面很近的地方,很可能導致時間空間的扭曲,所以假如人能"穿過",會怎麼樣誰也沒有定論.有一說是黑洞的另一邊對應著白洞.說通俗點就是由於黑洞的引力,使空間發生扭曲,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實現跨越空間的旅行.
當然,以上假設都是在我們能到達黑洞表面的情況下.但由於引力的緣故,但我們到達表面是,我們自身的重量將變為在地球上的10的n次方倍,而我們的骨骼承受力是有限的,所以,就目前的科技看,如果人真到了那裡會死的相當難看...
至於黑洞的形成,一般是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表面發生塌陷,也就是收縮,從而形成的.但不是所有恆星都有資格成為黑洞.比如太陽,它的結局只能是白矮星.因為太陽的質量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