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搬家搬運 » 搬運夫子

搬運夫子

發布時間: 2021-03-03 09:28:22

A. 求好看的玄幻類,恐怖懸疑類小說,復制搬運也可以,發作者的名字也行,謝謝

  1. 《十宗罪》

    十宗罪是作家蜘蛛寫的一部懸疑小說,本書根據真實案例改編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為化名本介紹十個恐怖兇殺案,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一個都是曾被媒體嚴密封鎖,當局諱莫如深的奇案大案。例如,肢體雪人、雨夜幽靈、地窖囚奴、人皮草人、變態色魔……以及轟動網路駭人聽聞的刁愛青碎屍案。四個超級警察,各懷絕技,從全國警察隊伍中挑選而出,組成中國特案組,負責對全國各地發生的特大兇殺案進行偵破,案情恐怖離奇,此文中十起特大案件都是首次公布內幕。

  2. 《詭案組》

    《詭案組》是一部懸疑驚悚類小說。作者求無欲,已被拍攝成電視劇。為追求真相,慕申羽跟其他詭案組成員不惜屢次以身犯險,解開一個又一個疑團,但真相竟比表象更不可思議。

  3. 《新詭案組》

    作者是求無塵

    以上比較恐怖哈~

  4. 《盜墓筆記》

    《盜墓筆記》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盜墓題材小說,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一群盜墓賊挖到了一部戰國帛書的殘篇,記載了一座奇特的戰國古墓的位置,但他們幾乎全部身亡。50年後,其中一個土夫子的孫子在先人筆記中發現了這個秘密,他糾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盜墓高手前去尋寶,他們在占墓中遇到了一系列詭異事件。

    這本就不用說了,絕對好看~

  5. 《爵跡》《幻城》系列

    作者郭敬明。推!玄幻類,恐怖懸疑類都有吧。

  6. 《完美世界》《我欲封天》《大主宰》這幾本現在在跟,很好看~不過簡介有點無聊就不發了

  7. 《傲風》《雲狂》風行烈大大的經典

  8. 《天才召喚師》作者: 若雪三千

  9. 《醫手遮天》作者:慕瓔珞

    廢柴崛起,蒼穹浩劫,誰為她傾紅顏,她為誰踏天下!

    華夏醫女放逐異世,一手銀針再破蒼穹

    繼《斗破蒼穹》《傲風》後,玄幻武俠新一代領軍人慕瓔珞開山之作

    瀟湘主編雨中小妖 女性玄幻第一人風行烈 暢銷書作家烽火戲諸侯 鼎力推薦

    低賤莫比攀,誰賽慕容三,慕家上下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慕芷璃,天玄大陸慕家嫡系三小姐,身世顯赫,卻因丑顏和無用而聞名。 雖為嫡系,地位卻連下人也不如,若不是因為她的廢物體質與醜陋的容顏時時提醒著慕家還有這樣一個恥辱,怕是沒有人會記得她的存在。

    慕芷璃,二十一世紀醫學世家最驚艷絕倫的天才,醫術超群,一手銀針可醫天下疾病,深藏不漏是她的准則,扮豬吃老虎是她的愛好。

    當命運的齒輪開始滾動,當王者歸來的閥門無法關閉,一切都已成為了定數。卑微的慕芷璃,一身武學天賦卻因病毒而壓制,驕人的容顏淪為丑顏。傲然的慕芷璃,無人治她,她自己醫治。如潮水般的譏笑與辱罵襲來時,輕蔑與鄙夷投向她時,卻沒有人知道,在不知不覺中,慕芷璃已經悄然蛻變。

    慕芷璃———終有一日,我定要用我手中的銀針,一針針刺向曾經傷害過我的人的咽喉,讓他們發出絕望的低呼!有了傲世的武學天賦,無雙的醫學積累,且看她醫術,武力兩不誤。看她如何在家族中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如何在這天玄大陸掀起一片風暴 !

B. 孔子的故事

武漢城區新洲,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景秀麗。曾發掘出距今二千萬年前的「中華橄欖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紂,分封驂乘曹俠於邾,是古邾子國,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稱邾國,隸屬七國中的大國楚。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強者稱雄,西周時期的一千八百個諸侯國被兼並成十幾個。民眾苦於戰火,疲於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遺制日趨瓦解,用孔子的話來說:華夏大地「禮崩樂壞」。
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遠,欲恢復周「禮」,推行「仁」政,拯民於水火。他博學多才,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刪、審《詩》、《書》、《禮》、《樂》,撰《春秋》,作《易大傳》;首創私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在魯國作大司寇攝行相事,推行仁政,政績卓著。使魯國秩序井然,民富國安,夜不閉戶,「四方皆則之」。博於夫子名聲,楚昭王使使奉比禮聘孔丘,以朝夕問道於孔子,使楚國國富民強,稱霸天下。孔子自陳蔡適楚,在新洲盤恆度留數日,留下了許多名傳千古的故事和動人傳說,給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蘊,使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更顯深沉、凝重。

1、磨咀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雲:「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准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余: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回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了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采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註:「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舍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志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准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里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里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托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游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嘆。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設備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設備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設備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污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鍾,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6. 千年杏壇名書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壇如現在;
變魯變齊今變楚,當年車轍不曾回。

孔子走了,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帶著對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帶著對這片靈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戀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問津書院、問津碑、曬書山尤在!顏子巷、長沮沖、桀溺畈尤在!講經台、墨池、硯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學說永存!
「教同化雨綿綿遠,泉似文瀾汨汨來。」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訴說:一位偉大的文化巨人曾光臨過我們,曾與我們朝夕相處。
人們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潛移默化著這里的人們,滋潤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們將孔子當年的露天講台升格為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書院,並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敘寫著傳儒重道的歷史,一直寫到今天,也許還會永遠寫下去。
約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隸「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問津碑發掘處建亭立碑,建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淮南王立都六安,邾縣為其屬地。其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維護國家政權的理論學說。
東晉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時任豫州刺史毛寶,曾在此拜謁孔子廟,撥款修葺。
唐武宗會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時任黃州刺史(新洲為黃州府治)、著名詩人杜牧擴建孔子廟。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之意,更屆名為「文宣廟」,並在此開壇講學。
南宋荊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廟,大思想家、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來此講學,傳道授業,答疑解惑,並題詩贈孔子山廟學。詩雲:「蒼顏已非十年前,把鏡回看一悵然。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余日付殘編。」朱子此時已年近七十,有時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廬陵名儒、南宋末時湖廣儒學提舉龍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長沮、桀溺歸隱孔子山中,在此首創問津書院(時人稱「孔子山廟學」或「龍仁夫書院」),築室講學。平生以重道為已任,博學多聞,所撰《周易集傳》18卷,見解獨到。卒年90餘歲,葬於陽邏華山。後學頗推崇其氣節,多有贊頌。其墓旁及問津書院分別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憑吊、奉祀。
元未,陳友諒起義軍攻佔新洲城,並稱帝於邾城。朱元璋進攻新洲,打敗陳友諒。孔廟、書院慘遭兵燹,毀於戰火。後經地方官吏和儒士多次修復,但規模大不如從前。
明朝,尚書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廣巡撫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兩次大規模復建書院,孔子廟與學宮合建,並在河南商城湯池建問津書院分院。熊尚文還題寫了「問津書院」四字。「一時鄂城、漢上、衡山、耒陽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無錫之東林,互相章明,而問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試曾說:「澹祠、問津,彼此相望,大張正學,俾江楚儼然鄒魯,誠確論也。」
明未崇禎八年,書院又毀於戰亂。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復修並擴建。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大戰新洲,書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並予擴建。清代康熙、嘉慶兩皇帝御賜問津書院「萬世師表」、「聖集大成」金匾,更使其聲播海內,名噪一時。湖廣提學使蔣永修撰千餘言,作「重修問津書院碑記」。
民國初年,著名書法家、孫中山總統府官員張翼珍為問津書院重修題寫「問津書院」石匾。其後,作為小學、初中、干訓場所存在了幾十年。「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空餘耦耕地,今古共棲皇。」秦時明月依舊,漢唐繁華無駐。十年「文革」 尤如十年夢魘,歷朝歷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學府已是滿目瘡痍。她由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變成了一個家徒四壁的窮漢。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慶御匾被搶,碑刻成了農家庭院的墊腳石,孔嘆橋面蓋了房,典籍散失,禮器無存,千年古樹橫遭砍伐。實在令人痛首扼惋!僅存的布滿青苔的大成殿、空空如也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內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台階前雕刻有?

C. 求一個可以觀看埃及胡夫子的金字塔的歷史,,過程

埃及金字塔之謎
埃及金字塔之謎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謎。
它的神奇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想像。在埃及共計大約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薩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佔地13.1英畝,由至少重2.5噸的近260萬塊巨石建造,共重625多萬噸。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偉的工程,一直眾說紛紜。至今,主要有如下四種解釋:
猜測一:百萬奴隸血汗的結晶
猜測二:混凝土澆灌的結果
猜測三:失落文明的遺產
猜測四:地外文明的傑作
但是,以上理論沒有一種完美到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將金字塔解釋清楚。(是否就意味著先前的金字塔研究者在思維的大方向上存在著誤區?)
2000年前「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記載,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采來的。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時,胡夫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古埃及奴隸是藉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築地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著斜面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但是,近年來考古人員在金字塔附近發現了工匠居住的村落,那兒住過幾千名工匠,食宿條件有充分保證。並且,還在金字塔所埋葬死者的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這表明這些死者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者,而他們不可能是奴隸,因為奴隸死後不會被安葬。此外,考古學家還在墓穴中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後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生活區內發現了勞工們的集體宿舍等生活設施的遺跡。通過對這些遺跡測算,只有大約25000名勞工參與建造金字塔,這就意味著希羅多德有關金字塔由百萬名工匠建造的論斷是不準確的。
然而,疑問仍舊存在: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復雜而繁重的工程,根據估計,胡夫金字塔用了260萬塊石塊。假設近萬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將十塊重達十噸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須費時近700年,但事實上,一座金字塔約需二十年即可建成。到底在沒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將石塊搬運、砌迭。金字塔的外壁石塊都精確地緊貼著,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樣,甚至連一張名片也插不進去;即使以現代最先進的土木技術也很難以完成。建造金字塔的石塊,是以木製的滾軸運送,可是尼羅河流域生長最多的只是棕櫚樹,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熱沙漠中唯一的遮陽材料;古埃及人決不可能大片砍伐,而且棕櫚樹的材質比較柔軟難以充當滾木。如果滾軸的確是木製!那麼,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艦隊由外輸入木材,然而考古學家至今尚未找到運輸木材的船隻遺骸。古代埃及人如何把石塊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石壁光滑,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設計並挖掘雕刻它呢?要知道4500年前,那時候人類尚未掌握鐵器。據測算大金字塔是由260萬塊每塊重約10噸的石塊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物,歷經至少4500年的風吹雨打,其縫隙迄今仍相當緊密,一把銳利的刀也難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藝,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隸之手,的確令人難以相信。同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金字塔作為法老(Pharaoh)的陵墓自然實在難以置信,暫且不說這260萬塊巨石如何採掘,要完成此建築所需時間長達近700年。如此簡單的數字,相信法老都可以算出。他們又為何要建造這個自己無法享用的陵墓呢?
因此,另一種解釋就更具有合理性了。2000年法國化學家戴維杜維斯提出了驚人的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將破碎的石灰石摻和一種礦物質粘結劑澆鑄而成的。此理論的依據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發現了一英寸長的人發。之二是他發現石料中夾有礦物質和氣泡。就採石場的岩石取樣化驗對比得知:天然石塊是不會含有這兩種物質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利用木模逐層澆灌造石得來的。然而,問題並沒有這么簡單。戴維杜維斯的人造石說只不過解決了金字塔的石塊搬運與壘砌問題,至於金字塔的真實建築目的,所隱含中的大量的不可思議的神秘現象以及超高度文明跡象對於尚處於奴隸制發展階段的古埃及王國來說的確顯得難以至信。
大金字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由其建築技術上的高超、定位技術的精確,一直以來使世人驚嘆不已:在平均邊長9063英寸的底座上,金字塔四邊互相的誤差率還不到1%;現代建築的一大難題「正直角技術」甚至被古建築大師們游刃有餘應用於金字塔的轉角建構上,達到令人驚呀的「2秒之微」的誤差;金字塔雖不是建造在正北緯30度在線,卻也在非常接近的29度58分51秒,所存在的細微的誤差是有意加上去的。(假設原始設計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從大金字塔的底邊看到太空的極點的話,將大氣中光線的曲折方式也計算在內後,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度58分22秒,而非30 度的位置不可。58分22秒與實際位置所在的58分51秒之間的差距還不到1分的一半。)
美國加州大學派出科研人員前去考察。進入塔內之後,他們發現所攜帶的各種電子儀器幾乎都失靈了。還有人試圖通過X光透視大金字塔的內部構造,卻發現根本無法得到影像。難道說大金字塔的設計者已經懂得了X光的透視原理,擁有防X光透視的技術與意識?
在胡夫金字塔中,內部結構極為復雜和神奇,並飾以雕刻、繪畫等。由於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這些精緻的藝術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進行,應是在利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燈下才能完成。當時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燈,就必然留下一些「用火」的痕這。可是,現代科學家對墓室和甬道里積存了5000多年之久的灰塵進行了全面仔細的科學化驗和分析,結果證明:灰塵里沒有任何黑煙和煙油的微粒,沒有發現一絲一毫使用過火炬或油燈的痕跡。由此可見,藝術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繪制壁畫時,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燈來照明,而很可能是利用某種特殊的蓄電池或者其它能夠發光亮的電氣裝置。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難道已掌握有類似於現代電燈的技術么?
20世紀40年代,法國人布菲爾發現在金字塔形的構造物內,產生著一種無形的、特殊的能量,稱之為「金字塔能」。這種無形的、特殊能量,能使塔內的動物屍體變成了木乃伊,食物不易腐爛,刀片保持鋒利,鮮花能常開不謝,等等。
天狼星是一顆不尋常的星星,它具有雙重星球系統的身分:天狼星A便是我們看到的部分。另外還有天狼星B,圍繞在天狼星A的周圍,但因體積小,無法以肉眼看到,一直到1862年,美國天文學家艾爾文•克拉克(Alvin Clark)用當時最大、最新的天體望遠鏡,才發現了它的存在。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天狼星B。然而,金字塔經文中的作者卻早已具備了天狼星為雙重星球系統的知識。他們又是如何知道的?
……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就連傳統上對於吉薩古建築群在建築時間的判定上都非常值得懷疑。
首先,獅身人面像(Sphinx)很有可能並非是在卡夫拉統治期間修建的。之所以傳統上的考古觀點都認為它是由卡夫拉修建的,主要是因為公元前1400年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在其腳爪之間放置的一塊石雕上僅存的一行文字涉及到了「卡夫」這兩個字,後人推測「卡夫」指的就是法老卡夫拉。另一方面,當初位於其附近的河岸神殿在出土時發現裡面就有一座雕像將卡夫拉本人描繪成一個獅身人面像的神靈。可是,到了1905年,有關獅身人面像與卡夫拉之間的直接關系就顯得站不住腳了。考古發現在古文獻記載中古埃及所有統治者的姓名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現在稱為「徽印」的長方形外框。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教授J•H•布瑞斯蒂的德注意到,在「卡夫」這兩個字外部沒有古埃及用來圈住統治者名字的長方形或橢圓的圖形,因此「卡夫」可能並非指一個法老的名字。而「卡夫」這兩個字在古埃及文字中僅僅是「升起」的意思。1992年紐約法醫學專家弗蘭克•多明哥對埃及法老卡夫拉雕像的頭部及獅身人面像的「人面」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結果證明兩者差別之大不可能是同一人,即「人面」不是卡夫拉。因此,先前考古學家對於它面部進行的主觀詮釋顯然是錯誤的。另外,1992年8月來自波士頓大學地質學修奇博士(Robert M Sehoch)根據獅身人面像所受腐蝕的特點與程度同樣也得出了一個驚人而又嚴謹的結論:獅身人面像至少在埃及歷史上最後一次雨季的早期,也就是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就已建成。獅身人面像的侵蝕邊緣比較圓鈍,呈蜿蜒彎曲向下的波浪狀,有的侵蝕痕跡很深,最深達2米。另外上部侵蝕的比較厲害,下部侵蝕程度沒這么高。這是典型的雨水侵蝕痕跡。而獅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多年,其餘時間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於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風沙侵蝕的話,那麼同時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築,也應該受到同樣程度的侵蝕,然而古王朝時代的建築中沒有一個有獅身人面像受侵蝕的程度嚴重。而從公元前3000年以來,吉薩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造成獅身人面像侵蝕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釋這些痕跡是很久遠以前、吉薩高原上雨水多、溫度高時的時代殘留下來的。修奇博士的論點,在當年美國地質學會年度大會上,獲得了3000名同行的一致支持。而事實上,它是由幾乎一整塊重達2000多噸的巨石所造,據埃及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其在修建技術方面甚至要比其它已確定年代晚幾千年的建築都要高超的多。在埃及古王國建朝之前古埃及人難道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動員足夠的人力從事此類大規模建築工程嗎?
並且,在1998年的世界金字塔研究大會上,世界金字塔研究學者們普遍接受了一個新的推斷。胡夫金字塔大石塊間的紗漿經過C-14的檢測,證明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遠遠超過胡夫國王的第四王朝,完全可以斷定,後人所說的胡夫金字塔在胡夫執政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不知為何法老胡夫偏偏要將其作為自己的聖地?)
從種種跡象表明:傳統上對於埃及金字塔的認識與真實情況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古埃及人能夠獨立完成此奇跡的建造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就有人把金字塔與神秘學聯系起來,認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會滅亡後的遺產,或者是諸如大西洲之類已經毀滅的人類文物的遺留物。亞特蘭蒂斯(Atlantis)曾被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Timaeus)和《格利迪亞斯》(Critions)中記載過。大西國軍隊曾經征服過埃及。也就是說是大西國人將金字塔文明帶到了埃及。還有某些生物考古學家甚至認為,地球的周期性氣候變化會導致高級智能生物的周期起源和進化,生生死死,周而復始,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史前文明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是太陽系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周期性出現的不適應人類生存的氣候。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跡,僅留下極少遺物,成了現代人類的不解之謎。
然而,事實上此論斷是根本經不住嚴謹的科學分析論證的。
從埃及金字塔所表現出來的眾多超高度文明跡象表明:其建造設計者所擁有的科技文明程度甚至遠高於當今人類文明。但是,我們根據人類史學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一個獨立發展的文明,其發展程度與其社會制度、人口數量、文明所影響的區域面積、資源以及能源的利用狀況等諸多因素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地球上曾經存在過超越當今人類文明的史前文明,那麼此類文明勢必會在全球范圍發揮出相當大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都應該留下由此類文明所創造的城市遺跡、大量已開發過的礦產遺跡、由高度文明所產生的垃圾、以及人類骸骨化石……可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無論任何一個地質層中都沒有找到相關充足的證據。更何況,此類論斷也違背了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地球上所有物種的演化均是由低等到高等循序漸進緩慢發展的,並且唯有現代人類才具備發展出高度文明的生理條件。此外,根據史料記載所謂的亞特蘭提斯帝國就其發展狀況只不過是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罷了,一個由君主奴隸製作為統治方式的古代文明怎麼可能發展出甚至超越現代文明的科學技術呢?僅憑一次島嶼沉沒或是一次大規模火山爆發怎麼可能就能夠輕易將擁有超越現代文明的遠古文明徹底毀滅呢?
由於建造金字塔之說尚有許多難以解釋之處,所以,隨著飛碟觀察和研究活動越來越廣泛,以瑞士人埃里奇•馮•丹尼肯(ErichvonDaniken)為代表的一些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變幻莫測的飛碟上的外星人聯系起來。他們認為,在幾千年前,人類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這樣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有人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作為飛碟導航的地標,是外星人到地球上來的一個降落地點,是停留站;是外星人的發電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秘密廟宇,一個倉庫儲藏著開大闢地以來直到世界末日的歷史上的重要文獻;是天文台,用以觀察蒼穹,了解星辰的運行,占補未來;是多功能的計量器可用於測繪大量土地,可計算時間,確定一年月有365.2422天……
但是,即便是「外星說」,同樣也存在著種種疑問無法做出合理性解釋。
研究外星人的學者一直相信,遠古的高度文明,是由外星人傳來的。類似傳言,在阿特蘭提斯與瑪雅文明等,都不絕於耳。古埃及人是否曾經接觸過外星人,以古埃及這個重歷史與教育的民族而言,如果真的接觸過外星文明,斷無可能在相關數據中找不到任何記載。隨著埃及考古學家經過多年挖掘考證工作之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古埃及人確確實實參與了金字塔的建造。在吉薩高原發掘出大規模的金字塔建造勞工的生活區遺跡,同時也發掘出相當數量的建造工具。如果是地外人造金字塔為何還要古人參與其中?
那麼,除此之外還可能會有哪一類超高度文明具有對此奇跡的創造施之以影響的可能性呢?以我們現有的知識領域來找尋,唯一真正值得考慮的就只有未來文明。要想證明未來文明與埃及金字塔有關,首先需要論證的就是「時間倒流」(Time-going-backwards)是否可以成為可能。
有大量的事實證據可以證明的確存在「時間倒流」現象。近代考古學家在史前地質層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造工具及人類遺跡,並測定了它們的年代,這些考古發現的年代測定結果表明,這些來自於遠古世界的神秘物體其歷史要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古遠得多。
1817年,考古學家HenryR.Schoolcraft和ThomasH.Benton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塊石灰岩石板上,發現了兩個類似人類(Phenanthropus Mirabilis)的腳印,長約10.5英寸,腳趾較分散,腳掌平展,與長期習慣於不穿鞋走路的腳印相近。腳步強健有力,腳印自然,各種跡象均表明:其壓痕是在岩石很軟時踩上去的。據鑒定,這塊石灰岩石板有2億7000萬年的歷史。一位美國業餘地質學家在美國內華達州的Fisher峽谷內,發現了一塊帶鞋印的化石。這個化石是由於鞋跟離開地面時所帶起的泥土造成的,鞋印的保存出奇的好,並且這塊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25億年前的三疊紀石灰石。化石被發現的時間是1927年,不過當近期的科學家以顯微攝影重現這個遺跡時,才發現鞋跟的皮革由雙線縫合而成,兩線相距1/3寸平行延伸,而這樣的製鞋技術在1927年是沒有的。加州奧克蘭考古博物館榮譽館長Samuel Hubbard針對這個化石下了這樣的結論:「地球上今天的人類尚不能縫制那樣的鞋。面對這樣的證據,即在類人猿尚未開化的億萬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而中國一位著名的化石專家海濤在新疆的紅山也發現了奇特的類似人類鞋印的化石,距今約二億七千萬年。鞋印的印跡全長26厘米,前寬後窄,並有雙重縫印。鞋印左側較右側清晰,印跡凹陷內呈中間淺兩端深,形態酷似人類左腳鞋印。1938年美國肯塔基州柏里學院地質系主任柏洛茲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紀砂岩中發現10個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腳印。顯微照片和紅外線照片證明,這些腳印是人足壓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據估計,有人足痕跡的這些岩石約有二點五億年歷史。更早一些時候,有人在美國聖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塊岩石上,曾發現過一對人類腳印。據地質學家判斷,這塊岩石約有二點七億年歷史。三葉蟲是5.4至2.5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最為奇特的是業余化石愛好者麥斯特(William J.Meister,)於1968年6月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發現了幾塊三葉蟲化石。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A.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他敘述說,「當我用地質錘輕輕敲開一塊石片時,石片「像書本一樣打開,我吃驚地發現,一片上面有一個人的腳印,中央處踩著三葉蟲,另一片上也顯出幾乎完整無缺的腳印形狀。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幾個人穿著便鞋!」之後,1968年7月,地質學名家伯狄克博士親往羚羊泉考察,又發現了一個小孩的腳印。1968年8月,鹽湖城公立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華特,又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岩石中發現了兩個穿鞋子的人類足跡。1972年,在美國內華達州菲夏峽谷的三迭紀(1.9-1.6億年前)石灰岩層中,發現了鞋印,且是雙重縫印的皮底鞋印。1983年,土庫曼共和國科學院的阿莫尼亞佐夫教授也在距今1.5億年的岩石中發現了似人類的腳印化石。所有這些發現,經有關學者鑒定,均認為令人無法懷疑,是對傳統地質學的嚴重挑戰。猶他州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館長馬迪生,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那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可以造成近似人類腳印的猴子、熊或大懶獸,那麼,在連脊椎動物也未演化出來之前,有什麼似人的動物會在這個星球上行走呢?」三葉蟲是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與蝦蟹同類。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滅絕。而人類出現的歷史與之相比,很短,至於穿上象樣的鞋子不過三千多年 。這一切,又該作何解釋?
人類學會製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歷史,然而,人們卻從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發現人工製造的東西(OOPARTS)。16世紀,秘魯的西班牙總督弗朗西斯哥•德•托列多的辦公室里,放著一塊從裡面露出18厘米長鐵釘的岩石,是某採石場親自送來請教於他的。1844年,蘇格蘭特衛德河附近的礦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發現藏有一條金線。1845年,英國布魯斯特爵士報告,蘇格蘭京古迪採石場在石塊中發現一枚鐵釘,鐵釘的一端嵌在石塊中。185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多契斯特鎮進行爆破,從堅實的岩床中炸出了兩塊金屬碎片。這兩塊碎片合攏後,竟是一個鍾形器皿,高12厘米,寬17厘米,是用某種金屬製成,有點像鋅或鋅與銀的合金,表面鑄刻著6朵花形圖案,花蕊中鑲有純銀,底部鐫刻著藤蔓花環圖紋,當地報刊《科學美洲》(第七卷,p.298-299)譽為「精美絕倫」。1852年,蘇格蘭一處煤礦中,在一大塊煤炭中發現一件形狀像鑽頭的鐵器,而煤塊表面無破損,也找不到任何鑽孔。1852年6月5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以「過去時代的遺物(A Relic of a BygoneAge)」為題報道,在馬薩諸塞州Dorchester地區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岩石層中發現了金屬花瓶,是一種呈鋅白色的合金,經測定,含有大量的銀成份。1880年,地質學家J.D惠特尼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波山(TableMountain)的地下300英尺的地方挖出的各種石器工具作鑒定,發現有類似現代的杵一樣的工具。據測定,發現這些工具的地層年代是在五千五百萬年前。1885年,澳大利亞一處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塊時發現煤中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金屬物,是一平行六面體,兩面隆起,其餘四面均有深槽,形狀規則,使人無法否認這是一個人造物體。1887年考古學家 FlorentinoAmeghino在阿根廷的海濱、一個叫MonteHermoso的地方,發現了350萬年前的燧石、雕刻的骨頭化石及古代壁爐等。1891年,伊利諾伊州摩里遜維爾鎮一村婦在敲碎煤塊時,發現煤里有一條鐵鏈 ,兩端還分別嵌在兩塊煤中。這兩塊煤原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在敲碎時才分開。1928年,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一個採煤礦井發生爆炸,之後在現場發現一整面用方形混凝土塊砌好的牆。從這個礦井所採到的煤屬石炭紀,也就是說其年齡至少也得有2.86億年。196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恰市洛亨斯寶石禮品店3位合夥人蘭尼、米克謝爾 和麥西,在一個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塊化石。當他們用鑽石鋸開化石時,鋸刃被堅強的東西弄壞了,打開後才發現,化石中包著一個「晶洞」,裡面有一個像汽車火花塞一類的東西。中間是一條金屬圓芯,外包一個陶瓷軸環、軸環外又有一個已變成化石的木刻六邊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貝殼化石碎片。據地質學家估計,這塊化石在5 0萬年前就已形成。而50萬年前又何來汽車火花塞? 人類懂得穿上衣服的歷史至今不過4600年,世界各地發現並證實了2萬年前的鐵釘。在美國得克薩斯州GlenRose的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發現有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的腳印,考古學家們吃驚地在恐龍腳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時發現有12具人的腳印化石,甚至有一個人的腳印迭蓋在一個三指恐龍腳印上。把化石從中間切開,發現腳印下的截面有壓縮的痕跡,這是仿製品無法做到的,顯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層還發現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鐵錘,有一截手柄還緊緊留在鐵錘的頭上。這個鐵錘的頭部含有96.6%的鐵,0.74%的硫和2.6%的氯。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合金。現在都不可能造出這種氯和鐵化合的金屬來。一截殘留的手柄已經變成煤。要想在短時間內變成煤,整個地層要有相當的壓力,還要產生一定的熱量才行。如果錘子是掉在石縫中的,由於壓力和溫度不夠,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過程。這說明岩層在變硬、固化的時候,錘子就在那兒了。發現人造工具的岩層和恐龍足跡所在岩層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層都沒有恐龍足印和人造工具。難道這說明人類和恐龍的確曾生活在同一時代?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認為很難解釋成是自然過程形成的。1966年夏,美國地質勘探學家維吉尼亞•麥金泰爾博士在墨西哥鑒定了一批在麥阿科勒克出土的鐵矛。起先估計這些鐵矛的歷史不到兩萬年。但測試結果表明是25萬年。1968年,考古學家Y.Druet和H.Salfati在法國的一個叫Saint-JeandeLivet的地方,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根金屬管。1871年考古學家WilliamE.Dubois在美國伊利諾斯州(Illinois)的LawnRidge旁鑽井時,在距地表114英尺深處發現了一枚類似於錢幣的東西,據伊利諾斯州地質勘探局(IllinoisStateGeologicalSurvey)鑒定,其所處地層屬於更新世(20~40萬年前)。這些比成岩期還要早的人造金屬物的清單還可以開很長很長……
1921年在非洲尚比亞,人們發現了一個古尼德人的頭骨,頭骨左方有一個邊緣平滑的圓孔,這圓孔唯有子彈射擊才能形成。而據考證,古尼德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有7萬年。當時的人類,才剛剛學會使用石斧! 並且還曾經發現過4萬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彈穿過的痕跡。在秘魯國立大學的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一個人像,穿著衣服,鞋子,戴著帽子,雙手舉著一個望遠鏡正在觀察天體。完全是一副現代人的作派,可據考察卻是30000年以前的作品。在南非的布蘭堡,有一幅名為「白婦人」的壁畫。畫中婦人身著短袖套衫,緊身褲,戴手套,穿吊襪,腳穿便鞋。看過此畫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一幅現代畫。人類發明衣服才只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但這幅古代墓畫據考證至少有上萬年的歷史。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一些機密檔不斷面世,科學家查閱到其中也有時光倒流的內容。1971年8月,前蘇聯飛行員亞歷山大•斯諾夫駕駛米格21型飛機在做例行飛行時,無意中「闖入」了古埃及。於是,他看到了金字塔建造的場面: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金字塔剛剛奠起塔基……
來自北約的絕密報告,報告中所描述的事實,同樣令人匪夷所思:1982年,一位北約飛行員在一次從北歐起飛的飛行訓練中,他的視野里,竟然出現了數百隻恐龍,飛機竟然來到了史前非洲大陸。一位北約飛行員在飛行途中,「誤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場。盟軍和德軍戰機的飛行員都看見了他,他也看見了他們,僅僅1分鍾後,他又回到了現實。
1986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SR71型高空偵察機飛越佛羅里達州中心城區時,突破「時空屏障」,來到了中世紀的歐洲上空。他在遞交給軍方有關部門的報告中這樣說,飛機掠過樹梢,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篝火發出的熱浪,成堆的屍體令人觸目驚心。專家們調查後指出:這位空軍飛行員看到的是歐洲歷史上發生著名的「黑死病」的情景。由鼠疫引發的瘟疫波及整個歐洲大陸,成千上萬的人倒斃街頭。
事實上,在對於「UFO」的研究中也同樣存在著按以往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1957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人看到過從飛碟里走出來的與東方地球人一模一樣的人,且表情豐富。在1973年11月3日晚的哥倫比亞長途電訊工程師卡斯蒂略看到兩個酷似地球人中歐洲人的飛碟人。1976年1月12日貝洛奧里藏特市一對夫婦在一架飛碟上見過外形與地球人無異的人。上世紀80年代,原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的Feliks Zigel博士在整理了約2萬起目擊與著陸事件的報?

D. 陝西的風土人情有什麼

1、秦腔臉譜

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E. 孔子的經典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
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雲:「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准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余: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回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了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采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註:「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舍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志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准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里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里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托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游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嘆。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設備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設備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設備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污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鍾,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F. 1925年魯迅寫高老夫子的歷史背景

魯迅全集《彷徨》中的一篇。《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幹亭,被牌友們戲稱為「老桿」,因為發表了一篇關於整理國史的所謂「膾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為學貫中西了,「因仰慕俄國文豪高爾基之名,而更名為「高爾礎」,其實他是一個只會打牌,聽書,跟女人的無賴,他為了去賢良女校看女學生,便應聘去教書,而因為胸無點墨而當眾出醜便辭去職務,大罵新式教育,小說設置了三個場景,將「高老夫子」虛偽,污穢的靈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給讀者。
高爾礎,魯迅小說《高老夫子》中的一個人物,守舊而混事,原名高幹亭,別名老桿,面對滾滾的新世潮,乃「有動於衷」,一度擺出皈依「新學問、新藝術」的樣子,改字「爾礎」,藉以和高爾基攀個親。盡管他連高爾基是否姓高也雲里霧里。
高爾礎似的改名,表面上看來似乎將自己變得合乎新事物,實質上是將新
事物變得合乎自己。高幹亭並沒有因其改字「爾礎」而使自己變得高大起來,高幹亭與高爾礎除了形式上有所改變外,內容並沒有隨著形式的改變而絲毫發生變化。
高爾礎只是小說中的人物,魯迅杳也,高爾礎也逐步在人們的記憶中「死亡」,但這並不能保證魯迅所塑造的「高爾礎」形象在某一天,某一地,在適當的時機,遇到合適的土壤「復活」起來。眼前就有一例。據《現代快報》8.1報道:隨著高考、中考的結束,蘭州市一些落榜家長則忙著為孩子起名、改名,目的就是圖個吉利、為孩子轉轉運氣。據說起個名或改個名,少則500元,多則1000元。 真是望子成龍望瘋了,望女成鳳望傻了。如此做法,與高幹亭改字「爾礎」相比實在高明不到那裡去。
如果改名是為了區別於其他人,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事實上,時下重名現象十分嚴重,例如有的大學一個班,叫「王偉」的就多達十幾人,為了區別他們,老師不得不在每個王偉的名字前加大、小、胖、瘦、高、矮加以區分。問題是蘭州的一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改名本意並非如此,是企圖通過所謂的「起名」老師根據人的生辰、八字等給孩子起名、改名來改變孩子的命運,甚至用錢換來孩子的美好未來,這不僅於科學無據,也未免太簡單和荒唐。
其實,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除了極少數人先天就是偉人的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關鍵是後天的努力和勤奮,正如馬克思所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之間差別小得多。」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人的思維潛力大得很,象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也只用了自己頭腦功能的30%,而普通人則連10%都不到,絕大部分處於「待業」狀態。同理,中榜生之所以中榜,並非有什麼個人奧秘,只不過較好的發揮了自己的潛力罷了。當然與學習環境、學校教育質量等有一定關系。這顯然與起個好名、名字起得好不好無關。
企圖通過為孩子改名來改變孩子的命運,除了個別家長的確愚昧無知外,以我看,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恐怕一是出於一種盲目跟風心理,看見別的家長忙於為孩子改名,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去一改,碰碰運氣。二是害怕競爭心理,實際上表現的是對自己的孩子的一種不自信。通過正當的競爭渠道不免使自己的孩子落入人後,於是靈機一動,無奈之下,便問計於所謂的「老師」,給孩子改名。 但高考主要憑的是孩子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一句話憑的是實力,要求我們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名字上玩弄技巧,在形式上湊湊熱鬧,不會比高老夫子改名字高爾礎更有實際意義。

G. 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你能接受他的搬運服務費。

熱點內容
在菲律賓用什麼軟體看國內電影 發布:2024-08-18 19:45:19 瀏覽:95
不是現代主義電影的是 發布:2024-08-18 16:26:58 瀏覽:792
在船上吃人的電影是哪一部 發布:2024-08-18 15:33:07 瀏覽:268
丁咚的電影 發布:2024-08-18 14:47:05 瀏覽:429
86.mm。kk 發布:2024-08-18 13:59:40 瀏覽:39
箱子男電影在線免費看 發布:2024-08-18 06:38:34 瀏覽:592
玩命快遞4迅雷下載 發布:2024-08-18 04:41:05 瀏覽:839
電影票取票碼是序列號還是二維碼 發布:2024-08-17 21:52:01 瀏覽:467
韓國我也隱藏了真相演員表 發布:2024-08-17 21:22:10 瀏覽:178
安達市隆美影院5月26日播放 發布:2024-08-17 20:37:58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