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沿石搬運
Ⅰ 古埃及是用什麼方式搬運石頭的不是建造金字塔的方式!
如果說關於金字塔大膽而奇妙的設計的傳說還能為現代人所接受,那麼它的規模如此巨大的建造過程就難以令人想像了。
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萬塊巨石壘起來的,每塊石頭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噸重。這些巨石是從尼羅河東岸開采出來,即無吊車裝卸,也無輪車運送。
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曾記載,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采來的。不過我們現在知道,石頭多半是本地開採的,修飾其表面的石灰石,是從河東的圖拉開采運來。在那時開採石頭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人們並沒有炸葯,也無鋼釺。埃及人當時是用銅或青銅的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後插進木楔,灌上水,當木楔子被水泡脹時,岩石便被脹裂。這樣的方法在今天看來也許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卻是很了不起的技術。從採石場運往金字塔工地也極為困難。古代埃及人是將石頭裝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為此需要寬闊而平坦的道路。修建運輸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時間。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時,胡夫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這些勞動者中有奴隸,但也有許多普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古埃及奴隸是藉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築地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著斜坡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30年的時間。
對於希羅多德的說法,後人提出了許多的疑問。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沒有人能做出完滿答案的難題。人們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偉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紀來,隨著飛碟觀察和研究活動越來越廣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變幻莫測的飛碟上的外星人聯系起來。他們認為,在幾千年前,人類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這樣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他們經過計算還發現,通過開羅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經線把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它們的陸地面積是相等的。這種「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選擇金字塔建造地點的用意。
然而,一位叫戴維杜維斯法國化學家,提出了一個關於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見解,他認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澆築的。他從一位考古學家那裡,得到5塊從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塊,對它們逐個加以化驗。出乎意料的是,化驗結果證明,這些石塊由貝殼石灰石組成。盡管考古證明,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製作技術,但這些貝殼石灰石澆築得如此堅如磐石,以至很難將它們與花崗岩區別開來,實在使人難以相信。
戴維杜維斯由此推測,當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即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出一塊一塊的巨石,將塔一層一層加高,這種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據他估計,當時在工地上勞動的人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羅多德所說的那樣每批都有10萬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位法國科學家還在石塊中發現了一縷一英寸長的人頭發。這縷頭發可能就是他們辛勤勞動和燦爛智慧的見證。但上述這些說法都還是一些推測。
但無論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當時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聰明才智,因為它需要解決的難題肯定是很多的。但是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金字塔修起來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這本身就是一大奇跡。所以,可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徵。
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簡單的協作也可以創造出奇跡,不相信地球上的人類自身會創造出金字塔這樣的奇跡,把它說成是天外來客的創造。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這無助於人們探索自己的歷史,認識自己的能力。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因此又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為什麼要將墳墓修成角錐體的形式,即修成漢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來,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備將馬斯塔巴作為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
「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啦」的標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規模的巨大而令人驚嘆以外,還以其高度的建築技巧而著名。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側離地面13米高處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這個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邊形,那麼,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壓力將會把這個出入口壓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壓力均勻地分散開了。在四千多年前對力學原理有這樣的理解和運用,能有這樣的構造,確實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後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遠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於它的地勢稍高,因此看起來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還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個雕著哈夫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所謂「獅身人面像」,西方人稱它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長57米,一隻耳朵就有兩米高。除獅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刻成獅身呢?在古埃及神話里,獅子乃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門的守護者。因為法老死後要成為成太陽神,所以就造了這樣一個獅身人面像為法老守護門戶。 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里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裡開鑿秘密陵墓了。
史前遺址的長期定向作用,都會在其自身內部形成一個能量場。大金字塔處於地球上,時時刻刻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堆壘所用的石塊在長年累月中逐漸扮演著儲存能量的角色。宇宙射線或電磁波穿透石塊的同時,能量也會隨著被穿透石塊的厚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衰減。 大金字塔獨特的正四角錐體結構,其內部空間是一個很好的和諧共振腔體。來自宇宙的各種射線,人為的電磁波在其內部空間和諧共振,結合匯聚的地磁力,還有萬有引力的作用,形成一個內部能量場(匹熱迷能或金字塔能)。古老相傳「時間懼怕金字塔」,可能就是指大金字塔內部的能量場顯現阻礙自然進程的現象,即本應該自然而然發生的進程,當處於大金字塔內部的能量場中,則該進程被延緩了,甚至有的向相反方向進行。 放置在大金字塔內部能量場的有機物體如動物屍體,不會腐爛變質(這是自然進程),而是脫水干化成木乃伊;而無機物例如金屬物體,則能長期保留其金屬光澤,從專業角度說,這就是自然進程的氧化作用延緩了,逆向的還原作用增強了。金屬晶體由無序排列又能回歸到原先的有規則排列。對於人體,匹熱迷能或金字塔能則可以快速消除疲勞,加速體力的恢復;增強自身免疫力,促進機體組織細胞自愈。對於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則抑制其繁殖。
Ⅱ 沉積物載荷與搬運方式
一旦沉積物被侵蝕並開始運動,在以後持續的順流運動中沉積物的搬運路徑是由顆粒的沉降速度、流速以及流體紊動程度決定的。按對碎屑物質的搬運方式,有懸浮載荷和牽引載荷(底載荷)。懸浮載荷以懸浮方式搬運,牽引載荷以滾動和跳躍方式在底床上或靠近底床搬運。如前所述,載荷力是指能搬運總載荷的數量,主要依賴於流量。載荷力和推力都是牽引流的搬運力。
1.床砂載荷搬運
粒度大於砂級的顆粒通常作為與底床持續接觸的床砂載荷部分被搬運。這種類型的搬運稱為牽引搬運,包括大顆粒或細長顆粒的滾動、彼此越過或超過的滑動和緩慢移動。緩慢移動是由於顆粒被其他移動顆粒碰撞而產生的在底床上沿順流方向小距離的移動。跳躍是床砂載荷搬運的一種,其顆粒,特別是砂粒,通過與底床間歇接觸而搬運。跳躍顆粒通過一系列的跳動,以較大的角度(可達45°)跳離底床大約幾個顆粒直徑的高度然後以大約10°的緩斜路徑落到底床。這種不對稱的跳躍路徑可能被紊流或與其他顆粒碰撞而破壞(圖2-3)。跳躍搬運可以看做是牽引搬運與懸浮搬運之間的過渡狀態,由於大多數跳躍顆粒在運動過程中仍然間斷地接近底床,因此一般仍把它歸入床砂載荷搬運。
滾動搬運 是底部牽引流產生的沉積物顆粒沿底面運動的最簡單搬運形式。假定顆粒是球粒狀的,停留在平滑的底面上,水力直接作用於顆粒向上游的一面。因為底部有摩擦阻力,同時作用於其頂部的流水比其下部的流水速度更快,推力更大,故顆粒趨向於滾動。如圖2-4所示,如果此兩顆粒的直徑,一個為另一個的兩倍,那麼作用於顆粒的推力(F)為F=m·v·K,其中m為單位時間內截斷的水的質量;v為水的流速;K為常數。m又與球體斷面面積(πr2)成正比;而被該力所移動的顆粒質量,隨球體的體積而變化。
圖2-3 推移載荷、懸浮載荷與跳躍搬運的顆粒路徑圖解
圖2-4 碎屑顆粒粒度對底部滾動所需速度的影響
跳躍搬運 碎屑顆粒順流一邊跳躍一邊向前(時沉時浮),稱為跳躍搬運。引起顆粒跳躍的條件是:①底部不平,使顆粒碰撞底部障礙物或其他顆粒而產生向上的彈跳力;②主要由流速引起的順流推力;③水流引起的上舉力(或揚舉力),此種力一種是起源於向上渦流,另一種是起源於顆粒附近流速變化引起的壓力差(圖2-5)。如圖2-5所示,作用於顆粒的上舉力,除了紊流的上升渦力以外,還可用伯努利方程來解釋。顆粒上的流態可用流線表示。流線密集的地方,流速較高(因截面積較小);反之,流速較低。按伯努利方程:
沉積學原理(第二版)
式中:p為壓力;ρ為水的密度;v為流速;g為重力加速度;h為高度;C為常數。流速大處壓力低,反之壓力高,形成垂向上的壓力差。這種壓力差有充分的能力把顆粒提舉起來,所以也是一種上舉力。但是,一旦顆粒上舉,周圍的流線幾乎對稱,上舉力也就近於消失。顆粒在跳躍搬運過程中,其跳動高度在空氣中為在水中的800倍左右。
圖2-5 流體流動過程中作用於顆粒(停留在類似顆粒底床上)之上的力(A)。顆粒之上流體運動形式,闡述由伯努利效應產生揚舉力(B):流線以及作用在顆粒表面壓力的相對大小(a);速度矢量的方向和相對大小,流線密集處流速大(b)
2.懸浮載荷搬運
當河流的流動強度增大時,靠近河床處紊流程度增大。與跳躍顆粒的軌跡相比,此時此處顆粒的軌跡更長、更不規則、距離河床更高。顆粒被水流帶起,在長期內很難下沉的狀態稱為懸浮狀態。碎屑顆粒能否在靜水中呈懸浮狀取決於兩種力的比率:一種是向下的力,即gm(g是重力加速度;m是顆粒的質量);一種是反向的向上摩擦阻力(f),這是由水的黏滯性產生的。如果顆粒較粗,其向下的力(gm)大於向上的力(f),不能懸浮;細顆粒不能很快克服向上的阻力,所以經常懸浮在水體中。如果通過紊流產生的抬舉力反復無常並且不能持續保持這種平衡(中-細砂中常見),那麼顆粒就會不時沉降到河床上。這種搬運狀態稱為間歇懸浮(圖2-3)。間歇懸浮不同於跳躍,因為懸浮顆粒傾向於在河床之上被搬運的更高並且大部分時間都離開河床。更小的顆粒下降速度十分小,因此它們近於持續懸浮並且搬運速度與流體的速度相同。
懸浮顆粒的沉降速度大於水流平均流速的8%時就會發生沉積,而顆粒的沉降速度一般與顆粒的粒度、相對密度、形狀以及水介質的性質有關。魯比(Rubeg,1931)在清水中做了嚴格實驗,測定出石英砂的沉降速度(mm/s)為:極細的砂沉澱到30.5m大約需要2h,而細黏土大約需要1年。在自然界,懸浮顆粒在不同水動力強度的水中都可見到。影響碎屑顆粒呈懸浮狀態的因素不僅是顆粒大小,還有流體的運動學特點,即與水的流動狀態屬層流或紊流有關。例如,在河流中流速經常變化,河流的不同地段和同一地段的不同深度都有層流和紊流出現。在層流中,沉積顆粒的沉降就像在靜水中一樣;而在紊流中,它們被反復升舉,阻礙沉降。如圖2-6所示,上升漩渦在整體上與下降漩渦均衡,如果沉積顆粒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流水中,結果將是互相抵消,顆粒不出現懸浮。實際上往往總有更大量的沉積顆粒集中在底部,因此上升水流比下降水流在每單位體積中可攜帶更多的沉積物。如此不斷地重復,使更多的顆粒懸浮於流體之中。由於漩渦上舉力的大小大體上依流速增高而變大,懸浮顆粒粒度也隨之增大。這些顆粒的沉降,除了需克服向上的摩擦阻力,還應克服向上的漩渦力,因此,只有在顆粒較大(隨gm增大)的情況下才能達到。
圖2-6 使沉積物呈懸浮狀態的渦流作用
沃克(1975)根據水介質的流動強度與所能滾動和懸浮的最大粒徑之間的關系作出圖解(圖2-7)。如果某一水流攜帶具有各種粒級的沉積物,其中對砂來說,要使其呈懸浮狀態必須滿足以下關系:
沉積學原理(第二版)
式中:v垂為垂向上漩渦流速度;v顆為顆粒沉速。
如圖2-7 所示,當水流強度為 P時,它所能滾動的礫石最大粒徑約為8 cm,所能懸浮的顆粒最大粒徑約為2.2 mm。
圖2-7 流動強度的變化與流水所能懸浮和滾動的最大顆粒直徑間的關系曲線
圖2-8 影響沉積物堆積體的各種剪切力的出現形式
此外,沉積顆粒的懸浮還與其形狀有關。一般球體比其他形狀更不易懸浮,而片狀顆粒因其摩擦阻力較大,更易懸浮。當其堆積體所受的剪切力大於其內部的抗剪阻力時,則沉積物中的顆粒就開始處於運動狀態。所以,剪切力是一種搬運動力,其來源之一是水流中的推力。水流推力總是平行於流動方向,除受水體流動狀態變化影響以外,還與流體流速以及動力黏度和黏度成正比。而流動狀態也與流速有關,所以流速大體上可以代表推力。剪切力的另一來源則是沉積物堆積體的重力順坡向下作用的分力(圖2-8)。如圖2-8所示,作用在沉積物顆粒層上的剪切作用是多種多樣的。顆粒層表面可以是傾斜的(圖2-8a~c),也可以是水平的(圖2-8d)。在一個斜面上,外加的剪切力方向可以是順坡向下的(圖2-8b),也可以是(局部)逆坡向上的(圖2-8c)。順坡向下的剪切力可以是由重力沿順坡向下的切向分力所施加的,其唯一的下坡力是gt(圖2-8a);也可以是在重力的切向分力驅使下順坡流動的運動流體所施加的,其下坡力除有gt外,還有外加的下坡的剪切力(圖2-8b);也可以是沿局部斜坡向上流動的運動流體所施加的,其下坡力是gt,還有外加的上坡剪切力(圖2-8c),或是平行於坡向的和沿水平面流動的運動流體所施加的,外加的剪切力作用在水平面上的顆粒層上(圖2-8d)。
3.沖刷載荷
大多數經歷持續懸浮搬運的沉積物載荷由沉降速度非常低的細粒、泥級顆粒組成。在河流中,這種沉積物來源於上游物源地區或河岸的侵蝕而不是河床,因此被稱為沖刷載荷(wash load)。河流即使流速很低也具有搬運大量沖刷載荷的能力。由於沖刷載荷以與水相同的速率呈持續懸浮方式移動,因此可以經由河流快速搬運。
Ⅲ 古代把運河石頭怎麼運上山的
古人運輸巨型石塊的方法推測
1
吳哥窟、金字塔、巨石陣、復活節島雕像都是古代人在沒有鏟車、起重機、卡車等現代高科技運輸工具的情況下建造的,他們用什麼樣的方法將巨大的石塊從採石場運至施工地點,完成了這些堪比愚公移山的工程?在一些情況下,古代人只需要繩索和一些人力就能完成建造。另外一些建築工程則需要利用季節、人力、牲畜等將數噸甚至數十噸重的巨石運輸到施工地點。專家們總結稱,古人使用的各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巧妙地藉助大自然的力量,讓大自然為他們工作。
吳哥窟
在雨季用運河運輸石塊
吳哥窟是位於今柬埔寨境內的吳哥古城最著名的建築,它是古城內諸多廟宇中最大的一座,其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印度和中國文化的影響,法國亞洲研究所考古學家克里斯托弗·鮑狄埃表示。
跟古代印度、中國的貿易關系令古高棉王朝受到了其文化的影響,吳哥古城中眾多寺廟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教影響,鮑狄埃表示:「這些寺廟不是宮殿,它們不是給人們居住的,它們是用來供奉神靈的。」古高棉人的神靈居住在神山的頂部,因此吳哥古城中的廟宇用大型石塊建造,以象徵神靈居住的神山。
吳哥古城位於沖積平原上,因此當古高棉王朝在9世紀剛開始建造廟宇時,使用的是從平原上挖出的黏土燒制的磚塊。但從10世紀起,人們開始用石塊作為建築材料。出產這些石塊的採石場距施工地點約有50公里至70公里遠,吳哥古城的寺廟使用的石塊90%至95%都重達兩三百公斤,鮑狄埃說道,剛開始專家們都認為古代工匠通過道路來運送這些石塊。
但大約三四十年前,研究者們發現了連接吳哥古城和採石場的運河,鮑狄埃解釋稱,古高棉人可能是用木筏裝載石塊,通過水路將石塊運入城中,尤其是在河水漲高的雨季。「在旱季,古高棉人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採集、雕鑿石塊。」鮑狄埃表示。一旦石塊被運送至吳哥古城中的施工地點,工人們就會利用木質滾軸來短距離運送石塊。古高棉人很有可能發明了類似腳手架、滑輪之類的工具,用於在建造廟宇時調整石塊的位置。
復活節島雕像
巨人石像「走」到海邊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考古學家卡爾·裡布表示,在波利尼西亞文明中,建造石像是向祖先表達敬意的方式。13世紀波利尼西亞人來到復活節島,也帶來了這種習俗,從那以後直到1722年至1774年間第一批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波利尼西亞人一直在雕造巨人石像。
石像由火山岩雕刻而成,每尊石像重量從5噸到80噸不等,採石場跟石像林立的海岸之間的距離約為10公里至12公里,波利尼西亞人如何運輸石像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著名學者、作家賈雷德·戴蒙德曾推測,波利尼西亞人利用鋪在地上的圓木軌道來幫助運輸石像,這一假設曾被廣泛接受。但在2011年,裡布教授和同事亨特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稱巨人石像是「走」到海邊的。
裡布和亨特表示,未全部完工的復活節島雕像腹部前傾,底部呈「D」字形且凹凸不平,令人們可以用繩索系住石像的頭部,從石像旁邊有規律地拉動繩索,讓石像搖搖擺擺地向前「走動」。2011年裡布和亨特得到了國家地理探險委員會的贊助金,用一尊3米高、5噸重的石像和一支18人的研究小組證實了推測,讓石像在40分鍾內「行走」了約100米。
裡布的研究團隊據此推斷,復活節島上的原住民用類似的方法,花上好幾周時間把石像從採石場搬移至海邊。一旦將石像搬移至特定地點後,工匠們會重塑它的底部,讓它能豎立在地面上。
裡布的同事亨特表示,拉動繩索讓石像「走動」的過程十分容易,這令他非常吃驚。「人們拉動繩索後,石像就開始自己走路了,」亨特說道,「這真是有點奇怪,這個好幾噸重的大傢伙居然自己走了起來,而且並沒有花我們多少力氣。」
巨石陣
水路和陸路運輸結合
巨石陣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這一史前遺跡有太多謎團,其中之一就是,古代英國人如何搬運用於建造石陣的巨大石塊。巨石陣使用了兩種主要石材:石陣內圈所用的藍砂石和外圈所用的薩爾森石。
「薩爾森石是從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地方運過來的,」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考古學家蒂莫西·達維爾表示,薩爾森石有可能是被裝載在木橇上,木橇可以通過路面鋪設的輥子滑行前進。一些比較大的薩爾森石可能重達40噸,需要大約150人拖動才能前行。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家邁克爾·帕克·派爾森認為,用木橇和輥子運輸的方法存在問題。「巨石陣使用的薩爾森石大多數至少有20噸重,」派爾森表示,這個重量很有可能將輥子壓壞。
派爾森更傾向於另外一種假設:將石塊放在木橇上,讓木橇沿著用水潤滑過的圓木滑動。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曾有關於這種方法的記載,但派爾森認為巨石陣跟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沒有任何聯系。
伯恩茅斯大學的達維爾注意到,巨石陣內圈使用的藍砂石來源於約250公里以外的威爾士,要運用多種方法才能運送至巨石陣所在的索爾茲伯里平原。「運輸這些藍砂石有很多種路線可以選擇,但無論如何都會牽涉到跨越主要河流或使用海岸線附近的海路,」達維爾解釋道。曾有人做過實驗證實,就算是巨石陣中最大的藍砂石(重約4噸),也能用木筏通過水路運輸。
金字塔
盡可能利用尼羅河
古埃及人是如何將巨大的石灰岩和砂岩從採石場運送至施工地點,用於建造金字塔的?瑞士考古學家玻爾·斯托瑞米爾表示:「古埃及人會盡可能地利用尼羅河,古埃及的很多採石場都位於尼羅河沿岸。」但如果採石場距離施工地點有幾十乃至幾百公里遠的話,古埃及人可能會綜合利用人力、木橇和輥子、水路來運輸建築材料。
位於埃及西北部法尤姆沙漠中的採石場能出產重達10噸的巨石,這些採石場距開羅約有五六十公里遠。斯托瑞米爾解釋稱,大約四五千年前,工人們在法尤姆沙漠中的採石場里鑿出巨石後,會將巨石推落至鋪設好的道路上。這些道路一直往南,通向12公里外一個跟尼羅河相連的湖泊。然後,工人們通過尼羅河來運送巨石至建築地點。
「工人們如何在路面上運輸石塊依然是個難題,」斯托瑞米爾稱,「在路面上鋪設圓木,讓石塊在圓木上滾動前進,這種方法在短距離上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是長距離運輸的話完全不實用。我認為古埃及人可能製造了類似木質軌道的系統,能讓工人們拖著裝有巨石的木橇在軌道上前行,完全依靠大量的人工、繩索乃至牲畜拖動。」軌道能讓人們將巨石拖到湖邊,最終再通過尼羅河運送至金字塔的建造地點。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道路有些用黏土鋪就,在這種路面上灑水,沉重的石塊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夠反而更加費力。
(據《現代快報》報道)
請採納~
Ⅳ 建造埃及金字塔的石頭是如何搬運上去的
我國古人造塔有一種方法.就是每建一層,四周就先用土填上.越往上造小土山也越高.巨大的石塊都順坡往上拖.等塔造好後再把土全挖掉.頂天立地的塔就聳立在地面上.古代那來象今天的起重機,考古專家也是如此推測埃及金字塔也是這樣建造的,還做了模擬試驗件了小金字塔,全人工建的.央視就曾播過.
Ⅳ 有沒有路沿石安裝時使用的吊裝機械百度知道
可以接受,安全弟一
Ⅵ 埃及古建築中的巨石是怎樣搬運的
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說。
一、從建築形式布局方面等美學角度來說:
1、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2、軸線的空間藝術
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築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於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築位於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本調軸線空間布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後左右。「左閣右藏」、「左鍾右鼓」等。這種布局是和傳統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最便於表現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
3、「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崇尚自然 ,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在儒家、道家思想中都有體現,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而是持著親和的態度,使建築和諧於自然之中。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於總體的自然環境。文獻記載及現存的各種林園建築都可以證明。
二、就建築理念及建築材料方面說
1、善用磚木結構,較少使用大型石制,因此以中國建築為代表的東方建築多是木或磚木結構,很少見到西方那種來自古埃及和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大型石材建築架構。
2、受材料架構的影響,使中國古代建築多數是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通過迴廊等組合連接,很少出現大穹頂的架空結構。
3、不論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3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而且通過這些比例來反映人文願望,如天地自然與人的和諧、皇權神權的等級等。
4、也是因為建築材料的特殊性,使中國的建築更多的注重內部格局的變化和裝飾藝術的變化,中國建築用色大膽、強烈,絢麗的色彩和彩畫,不同內容,都代表著不同的等級需要和建築物的特殊用途。再一個是屋頂面、圍牆等等的藝術形式非常繁復,既有美觀也有等級觀念的需要。
Ⅶ 埃及古建築中的巨石是怎樣開采,又是怎樣搬運的
一般認為是這樣建造的:首先採石,工匠們把加工過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專木橇運往現場。由於木橇運行需屬一條平坦的道路,這就需要先修路,據估計僅這項工程就花去了將近10年的時間。可是,他們又是如何把一塊塊巨石一直壘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據傳,工匠們先把地面一層砌好,然後堆起一個與第一層一樣高的土坡,這樣,就可以沿著土坡把石塊拉上第二層。以此類推,等到塔建成後,再將土坡移走,讓金字塔顯露出來。在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進行這樣巨大的工程是異常艱苦的。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顯示出建造者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物理學和數學知識,表現了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Ⅷ 清朝時怎麼往山上搬運物品
山頂上遊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廟宇、山路維修改造原料,大都是版挑山工用雙肩挑上去的 無論權是寒冬酷暑、刮風下雨,只要徒步登山,沿石級而上,一定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每人一根扁擔,兩端綁滿了山頂遊人必需的青菜、麵粉等生活用品 現在也有 只不過少見了很多
Ⅸ 海洋的搬運作用
海洋的搬運作用同河流一樣,可以分為機械搬運和化學搬動兩種類型,機械搬運中,碎屑物按顆粒大小不同又呈推移、躍移和懸移三種方式;化學搬運中,又分真溶液和膠體溶液兩樣方式。
(一)機械搬運作用
波浪、潮流和洋流是海洋機械搬運作用的主要動力。在濱海及淺海的近岸海域,通常以波浪為主要搬運動力,搬運物以砂、礫為主。根據碎屑顆粒被搬運的方向,波浪的搬運分為橫向搬運和縱向搬運兩種類型。當波浪垂直海岸作用時,碎屑物在進流作用下被推向海灘,在退流作用下移向海中,此謂橫向搬運;當波浪斜向沖擊海岸時,碎屑物在沿岸流的作用下,做平行海岸的位移,稱為縱向搬運。
波浪的往復搬運,使得濱海和淺海近岸的砂礫具有良好的磨圓和分選性。一般較粗、較重的顆粒搬運的距離較近,較細、較輕的顆粒搬運的距離較遠。
在近海有狹窄海道的地區,潮流的搬運作用明顯。潮流在海峽、河口灣等水道狹窄的海域流速快,常具有巨大的搬運能力,可以搬運礫石甚至岩塊。在由細碎屑物組成的海灘區,潮流主要搬運粉砂、粘土。
洋流是深海區的主要搬運動力。洋流的規模大,流程遠,但因其流速小,搬運能力不大,僅能以懸移方式搬運極細的粘土物質及微小生物的遺體。
(二)化學搬運作用
由河流和坡流帶到海里的膠體溶液,由於膠體質點常帶電荷,如Al2O3、Fe2O3的膠體帶正電,SiO2、MnO2的膠體帶負電,與富含電解質的海水混合時可導致凝膠作用而發生沉澱。所以,這類膠體溶液不可能在海里長距離搬運,一般都在淺海的近岸帶沉澱下來。
由河流帶來的溶解物質及海蝕作用產生的溶解物質,它們在動盪不停的海水中逐漸擴散,補充到海水的組成中,一部分在濱海帶隨波浪與潮流而進退,一部分隨洋流而被搬運。
Ⅹ 古埃及是用什麼方式搬運石頭的以及利用的原理
是用堆沙法和斜坡法相結合,據說是在金字塔內還有一個小金字塔因為單純只用斜坡法的話在一定高度時斜坡會非常陡人力很難將石塊推上去,單純的堆沙法的話法老王沒那麼多人力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