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搬家搬運 » 蒙古包搬運

蒙古包搬運

發布時間: 2021-02-27 01:53:42

❶ 蒙古包為何搬運方便

普通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叉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眼的內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據主人的經濟狀況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適於游牧,通稱四合包。大包可達十二扇「哈那」。包頂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綁在包的頂部交叉架上,成為傘形支架。包頂和側壁都覆以羊毛氈。包頂有天窗。包門向南或東南。

❷ 蒙古包是如何搭建的

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區分規格。哈那是包氈壁的木製骨架,一組為一個哈那。有十個哈那、八個哈那、六個哈那、四個哈那之分。牧戶根據家庭人口、生活狀況調劑使用。盡管蒙古包的質量、裝飾各有差別,但總體結構都是一樣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紅氈頂 、氈頂扶柄、扣繩、氈頂、細繩、捆繩 、氈牆、帶子、門、門簾等。
紅氈頂,蒙古語稱「額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對南北東西。房間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對著紅氈頂中心。用粗毛繩做邊,頂面也用粗毛繩軋雲頭圖案,修飾縫紉。紅氈頂用於調節屋內氣溫,夜間壓頂,早晨揭開。紅氈頂的四邊各有粗毛扣繩,北和西東壓著天窗外邊套的花邊。上有哈那帶子作壓蓋和揭拉時使用。紅氈頂有扶柄。用三尺長 優良木料製成,系在紅氈頂南邊粗毛扣繩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扣繩扣緊。
屋頂用扎有雲頭圖案的氈子裝飾。
氈頂子是天窗架的蓋,用氈子或蘆葦縫成,以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氈頂用青布寬沿邊、軋雲頭圖案。用蘆葦縫制的叫蘆葦頂子。冬季防雪,夏季防雨。
帶子,是捆紮氈牆的粗毛扁繩,分兩行拉緊氈牆。
門,蒙古包的門,冬季作雙重。里門對開,稱為風門;外門一扇,在右側安扭,叫封閉門。門簾分兩種,一種是氈子做的,上有精製裝飾圖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種蘆葦或柳條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內常用物品,有牆帷子,從西牆順著北牆到東牆圍起來。顏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種色布。
類似蒙古包的固定簡易住房叫「崩布根格日」,即俗稱的崩崩房。「崩布根格日」有土築和柳編兩種。土築的用土坯或草坯砌牆、抹泥、苫草、搭炕而成。
柳編的(也有用楊、樺樹條編的)用柳條編框架、抹泥、苫草、搭炕而成。這種房屋用於冬春出場放牧。牧民們也稱它為「布如格」。
用作倉庫的崩布根格日不留天窗。
蒙古族也有選擇吉地而居的習慣,修建時要考慮到後有「依靠」,前面視線開闊。

❸ 牧區有種傳統的民居——蒙古包(或氈房)(圖5.24)。它們易於拆卸、搬運和安裝。想一想這種民居與牧區

蒙古族 (布里亞特) 是個游牧民族, 現在大部分已經定居生活了, 但是還有一些零散的半定居的「泥包」。
「泥包」建築外型很像蒙古氈包,它用柳條排編構築再和泥覆蓋,里間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爐來,室內十分暖和。在夏季牧場上可以看到不少空無人住的「泥包」,聽牧民們說,到了草綠河開主人們重返這兒時,只須將舊包補修一下,就可以居住了。
習慣於流動的蒙古族 (布里亞特) 更多的還是使用傳統的蒙古氈包。這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中國其他地區的蒙古族,以及東北的鄂溫克、達斡爾,西北的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多使用類似的氈包。僅是高矮、形狀略有差異,名稱也有所不同,但是整體構造,甚至民居文化和祖先拜火的遺風,都是同出一轍的。
蒙古包的特點:
(1)適合自然環境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沒聽說凍壞一個人的,因為其一,包里有火,牧區有的是牛羊糞,只要火一生起來,立刻熱浪撲面。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裡面又綁一層氈子,隔風性能較好。其三,睡覺的時候,把家裡燒暖,把套瑙蓋上,門堵嚴,蓋上羊皮被、皮袍,怎麼會冷呢?其四,還可以在包里盤座暖炕,從外面燒火。如果包內熱的厲害,還可以通過頂氈調解;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在視野遼闊的高地搭上氈包,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涼風撲面,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因為蒙古包形似球體,以白色為主色調,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開天窗,還可以把圍氈邊撩起來,使其八面來風,如坐涼亭。尤其適合製做奶食品,因為不會酸得過勁。現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專門用來做奶食品。

(2)適應游牧生涯
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二人足可。到一個新地方以後,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需生著火熬好奶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熬茶時還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只需十幾分鍾。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折疊起來。
裝載搬遷輕便: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又是由各部件組裝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

維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無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不過在心理和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有「與其縮小氈房,不如縮小肚子」之說。

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套瑙、烏尼、哈那、門組成。

套瑙為架木的首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決定烏尼的長短、數量。套瑙為圓拱形,如撐開的傘,一般由三個規格有序的圓形木環和四個弧形木樑組合而成,最大的圓木環外側,鑿有方形插口。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連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桿,木桿長約為套瑙直徑的1.5倍,上端較細,下端較粗。上端插入套瑙環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與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繩與哈那連接。

哈那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將若干哈那連結,形成一個圓形柵框,就是蒙古包的牆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為四、五、六個哈那,也有八、十個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撐力。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觀。製做哈那的木頭一
般用紅柳,輕而不折,打釘眼不裂,受潮不變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門,蒙古語稱作「哈拉嘎」。由門框、門檻和門楣組成,門框與哈那高度相等,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一般高約三尺五寸左右,寬約二尺五、六寸,人得彎著腰才能進去。門朝南或東南方向,可避西北風。冬季門一般是雙層的,兩扇里門叫風門,向兩邊
開。外門為單扇門,從左向右開,叫封閉門。此外門簾(蒙古語稱「烏德」)也是蒙古包的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兩種門簾:一種是用氈子製做的,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一般多為白色,藍邊,也有紅邊的,上邊吊掛在門頭上。另一種是用蘆葦或白柳條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氈
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牆根、氈幕等組成。蒙古包的苫氈夏季蓋一層,春、秋季節蓋兩層,寒冷的冬季則蓋三層,並在裡面掛簾子。套瑙上蓋的氈子叫頂氈,蒙古語稱「額入和」,是蓋住套瑙的正方形氈子,四周都有扣繩,夜間壓蓋,成正方形,白天揭開一半,變成三角形。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亦稱氈包之帽、頂飾,素來看重。拆卸氈包時最先拿掉的就是頂氈,要放得離人腳遠遠的,防止踐踏和跨越。由於它苫蓋處於最高位置的套瑙,煙火所出,故重視之。遷徙時,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車乘的最前面。

(3)帶子和毛繩
帶子和毛繩(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起著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掀不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系。
蒙古包的搭蓋較簡單,先選擇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後將整個框架固定好,然後用毛氈圍好,再用毛繩拴繞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圖案較多,其裝飾主要在套瑙、額人和、圍氈和門簾上。常常以犄紋、回紋、卷字紋及其他各種引人注目的民族圖案裝飾。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澤潔白,整個形體為圓狀,套瑙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是蒙古族尚圓、尚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

❹ 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

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4)蒙古包搬運擴展閱讀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蒙古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

❺ 古代蒙古游牧人是怎麼搬遷蒙古包的

1、遷徙要選擇晴天麗日進行。如去的地方不遠,黎明時分就動手搬遷,日頭朗照的時候已經到了新盤上。一家之主在搬遷之前,要跟鄰近的長者商議,搬到那裡合適,什麼地方下盤。搬遷的頭一天,要准備好車輛,把傢具收拾停當。

2、蒙古包的拆卸順序,與搭蓋正好相反。把苫氈的帶子、圍繩的活扣解開,外面三層圍繩去掉,一根一根盤好,放在牛糞筐里。拆卸蒙古包的時候,首先要把頂氈取下來,抖落上面的塵土,放在包北較遠的地方。再從頂棚開始拆卸。先從上面的那層開始,然後先取後面外層的頂棚,後取前面外層的頂棚。打過土後,將帶子放在裡面,把頂棚左右兩邊對折起來,再將上面的部分折回來。取下頂棚外面的氈子以後,把圍氈上面的圍繩解開,把西北、東北的圍氈取下,豎著折起來卷放好。苫氈全部取下來後,開始拆卸蒙古包的架木。最先取得是套瑙,先將壓繩解開,把內圍繩稍放鬆以後,套瑙才能取出來。然後把烏尼取下來。拆卸哈那時,先將拴在每一個哈那口子的繩子解開。哈那拆下縮小後,疊在一起,這樣捆紮也很方便。哈那的拴繩解開以後,從西邊開始卸哈那,最後把門框取下。
3、蒙古包遷移的時候,一般用牛車或駱駝馱運。搬遷的時候,佛像、頂氈、氈門、套瑙一定要走在前面。把箱櫃、哈那、烏尼捆成長方形狀,上面再放木門、氈門,在上面是套瑙,套瑙的上面是頂氈包裹的佛像。牧民搬家的時候,鄰里都要來幫忙,將氈包等裝捆到車上以後,把熱茶、乳酪、餅子拿到蒙古包的原址上,為他們送行。最先走的是佛像和套瑙,駝駝行動以前,牽駝的女人開始穿衣。這家的尊長為她鞴馬。女人牽上駝駝以後,繞著蒙古包的舊址,從東向南,順時針轉一圈,再上馬離去。這家尊長在氈包的舊址上穿好新袍,騎馬跟在駱駝的後面。主要是看看馱子是否傾斜、是否有東西掉下。小畜總是在最後,由老人和孩子趕著前進。

❻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作用: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的文化習俗: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蒙古包內陳設的根據,主要是繼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傳說,同時也跟男女勞動的不同分工有關系。再則這種陳設形成的固定規矩所以能保持不變,還在於蒙古包的形狀幾千年來沒有改變。

  1. 香火擺放:香火(灶火)布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關。

  2. 男女位置:從正北開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東西,相反的東北、東、東南半邊都放女人用的東西。

  3. 神位擺放:西北面放佛桌,上面放佛像和佛龕。

  4. 馬鞍具擺放: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後,哈那的頭上掛著狍角或丫形木頭做的鉤子。上面掛著馬籠頭、嚼子、馬絆、鞭子、刷子等物。

  5. 被桌擺放:在佛桌和東北方放的箱子中間(北面),放著獅子八腿被桌。

  6. 食物奶食擺放:氈包的東牆是放碗架的地方。

  7. 奶缸水桶擺放:氈包東南上放的東西,比起其他地方來說,能夠隨著季節作相應的變化。

拓展回答:

蒙古包位置特點: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而帳內的中央部位,安放著高約二尺的火爐。火爐的東側放著堆放炊具的碗櫥,火爐上方的帳頂開有一個天窗。火爐西邊鋪著地氈,地氈上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門的兩側懸掛著牧人的馬鞭、弓箭、獵槍以及嚼轡之類的用具。帳內的西側擺放著紅漆彩繪木櫃,木櫃的北角上敬放著佛龕和佛像,佛像前供放著香爐及祭品。

❼ 蒙古包的介紹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❽ 蒙古族進蒙古包注意什麼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廣為流傳的《敕勒歌》中所提到的「穹廬」,就是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種帷幕式的住所,圓形,圓頂,通常用一層或兩層羊毛氈覆蓋。古時,漢族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幕」、「氈帳」、「氈房」、「氈包」,蒙語則稱「格爾」。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結晶,是了解蒙古民族風俗民情的一步小網路全書。

蒙古包是由陶腦、窩呢、哈那、氈牆和門組成的。天窗,蒙古語稱「陶腦」,位於蒙古包頂中央,它可以排煙、通氣、照明、採光。窩呢,即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製骨架。搭包時,各部分連接固定後,除天窗外,其餘部分都用圍氈覆蓋,用馬鬃馬尾繩拴好拉緊即可。門框為木製,門簾用柳條和馬鬃、馬尾繩編織。貧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個哈那或6個哈那組成。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個哈那或8個哈那組成。王公貴族的蒙古包由10個哈那組成,能容納50—60人。蒙古包的獨特造型,具有了計時功能,這是蒙古包與其他任何居室相區別的一大特點。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製做成日月形,烏尼桿圍繞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狀。這種獨特的造型不僅反映蒙古人對日月的崇拜,同時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早已認識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計時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個哈那組成,每個哈那可安裝14根烏尼,4個哈那共安裝56根烏尼,再加門框上安裝的4根烏尼,一個蒙古包總共有60根烏尼桿。每個烏尼桿之間形成礦角,圍繞天窗的60根烏尼桿形成360角。蒙古包的這種角度分配方法完全與現代鍾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陽光從天窗射人蒙古包內,每天的光線在包內順時針繞一周,牧民根據太陽光線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晝分為12——14個小時,而且對每小時給予了准確的命名,以便准時安排生產和生活。
蒙古包是適應游牧經濟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建築。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蓋的地點必須選擇距離水草近的地方,其次還要在背風處。夏季要設在高坡通風之處,避免潮濕;冬季要選擇山彎窪地和向陽之處,寒氣不易襲人。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運方便。牧民隨季節變化游牧,需要不斷地拆包和搭包,而蒙古包的構造卻是既簡單又科學。搭包拆包通常出自婦女之手,幾小時之內便可以完成。蒙古包像個圓錐體,能夠比較好地起到防風、防雪、防雨作用。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風,矮小的包門向南或東南開,這樣寒氣就不易襲入包內,門外雪也不易堆積。蒙古包是用數根細木棍和毛皮拴結而成,拉開時便成蒙古包牆壁,拆疊起來還能當牛車的車板。羊毛氈雖顯粗糙,卻能避風雨,禦寒暑。因此,包內冬暖夏涼,住起來特別舒適。
包內地上的鋪設,因貧富而異。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層毛氈子鋪墊;富戶除鋪一二層氈子外,上面再罩花毯。蒙古族有尚西的習俗,因而在蒙古包內的西北面放置裝有佛龕、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懸掛牧人所用的馬鞭和其他騎馬工具。在牧人眼裡,這些東西十分重要,絕不能放在東邊。東邊一般放置豎櫃,東南面則放置炊具。

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條或榆樹枝圍成一個院牆。在牆的附近建圈養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積牛羊糞等燃料。在古時,每戶都有勒勒車。勒勒車排列於蒙古包的周圍。

雖然蒙古包的構造方法都一樣,但在形式、內容等方面仍有所區別。純游牧牧民的氈包是要隨時轉移的,因此其構造、形狀、大小及包內格局雖然與固定式蒙古包相同,但其支架不必埋入土中固定,院內不必用木柵圍起,包內的裝潢也比較粗糙。而固定式蒙古包,雖然同樣是用毛氈做蓋和牆,但與轉移式蒙古包相比,其牆基埋入地內,氈包周圍用土夯實,院內要用木柵圍繞,包內的裝潢也較為講究。

蒙古包這種居住形式,至今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解放後,蒙古族牧民逐步定居,改住起脊土房。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蒙古族大都結束了游牧生活,改為定居。

禁忌:不準帶著(拿著)刀、鐮刀、馬鞭、槍之類的銳器進蒙古袍,男右側、女左側而坐。不準踩門檻,也不準從門頂上倒掛、不準擋路。晚上進去之前應該吱聲,有小孩子的家應該讓客人跨過一點小火苗,點根火柴也行。不能跨過白食,就是凡事吃的東西上面,不能跨過去。此類的習俗和講究很多

❾ ______是溫帶草原上的傳統民居,便於牧民拆遷、搬運和安裝.

蒙古包的優點是便於拆卸移動,適應於游牧居民的需要.
故答案為:蒙古包.

熱點內容
在菲律賓用什麼軟體看國內電影 發布:2024-08-18 19:45:19 瀏覽:95
不是現代主義電影的是 發布:2024-08-18 16:26:58 瀏覽:792
在船上吃人的電影是哪一部 發布:2024-08-18 15:33:07 瀏覽:268
丁咚的電影 發布:2024-08-18 14:47:05 瀏覽:429
86.mm。kk 發布:2024-08-18 13:59:40 瀏覽:39
箱子男電影在線免費看 發布:2024-08-18 06:38:34 瀏覽:592
玩命快遞4迅雷下載 發布:2024-08-18 04:41:05 瀏覽:839
電影票取票碼是序列號還是二維碼 發布:2024-08-17 21:52:01 瀏覽:467
韓國我也隱藏了真相演員表 發布:2024-08-17 21:22:10 瀏覽:178
安達市隆美影院5月26日播放 發布:2024-08-17 20:37:58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