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沿石搬运
Ⅰ 古埃及是用什么方式搬运石头的不是建造金字塔的方式!
如果说关于金字塔大胆而奇妙的设计的传说还能为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它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建造过程就难以令人想象了。
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垒起来的,每块石头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吨重。这些巨石是从尼罗河东岸开采出来,即无吊车装卸,也无轮车运送。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不过我们现在知道,石头多半是本地开采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
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答案的难题。人们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他们经过计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
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使人难以相信。
戴维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但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简单的协作也可以创造出奇迹,不相信地球上的人类自身会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把它说成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无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势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长57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史前遗址的长期定向作用,都会在其自身内部形成一个能量场。大金字塔处于地球上,时时刻刻受到宇宙射线的轰击,堆垒所用的石块在长年累月中逐渐扮演着储存能量的角色。宇宙射线或电磁波穿透石块的同时,能量也会随着被穿透石块的厚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衰减。 大金字塔独特的正四角锥体结构,其内部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和谐共振腔体。来自宇宙的各种射线,人为的电磁波在其内部空间和谐共振,结合汇聚的地磁力,还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形成一个内部能量场(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古老相传“时间惧怕金字塔”,可能就是指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显现阻碍自然进程的现象,即本应该自然而然发生的进程,当处于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中,则该进程被延缓了,甚至有的向相反方向进行。 放置在大金字塔内部能量场的有机物体如动物尸体,不会腐烂变质(这是自然进程),而是脱水干化成木乃伊;而无机物例如金属物体,则能长期保留其金属光泽,从专业角度说,这就是自然进程的氧化作用延缓了,逆向的还原作用增强了。金属晶体由无序排列又能回归到原先的有规则排列。对于人体,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则可以快速消除疲劳,加速体力的恢复;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组织细胞自愈。对于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则抑制其繁殖。
Ⅱ 沉积物载荷与搬运方式
一旦沉积物被侵蚀并开始运动,在以后持续的顺流运动中沉积物的搬运路径是由颗粒的沉降速度、流速以及流体紊动程度决定的。按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有悬浮载荷和牵引载荷(底载荷)。悬浮载荷以悬浮方式搬运,牵引载荷以滚动和跳跃方式在底床上或靠近底床搬运。如前所述,载荷力是指能搬运总载荷的数量,主要依赖于流量。载荷力和推力都是牵引流的搬运力。
1.床砂载荷搬运
粒度大于砂级的颗粒通常作为与底床持续接触的床砂载荷部分被搬运。这种类型的搬运称为牵引搬运,包括大颗粒或细长颗粒的滚动、彼此越过或超过的滑动和缓慢移动。缓慢移动是由于颗粒被其他移动颗粒碰撞而产生的在底床上沿顺流方向小距离的移动。跳跃是床砂载荷搬运的一种,其颗粒,特别是砂粒,通过与底床间歇接触而搬运。跳跃颗粒通过一系列的跳动,以较大的角度(可达45°)跳离底床大约几个颗粒直径的高度然后以大约10°的缓斜路径落到底床。这种不对称的跳跃路径可能被紊流或与其他颗粒碰撞而破坏(图2-3)。跳跃搬运可以看做是牵引搬运与悬浮搬运之间的过渡状态,由于大多数跳跃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仍然间断地接近底床,因此一般仍把它归入床砂载荷搬运。
滚动搬运 是底部牵引流产生的沉积物颗粒沿底面运动的最简单搬运形式。假定颗粒是球粒状的,停留在平滑的底面上,水力直接作用于颗粒向上游的一面。因为底部有摩擦阻力,同时作用于其顶部的流水比其下部的流水速度更快,推力更大,故颗粒趋向于滚动。如图2-4所示,如果此两颗粒的直径,一个为另一个的两倍,那么作用于颗粒的推力(F)为F=m·v·K,其中m为单位时间内截断的水的质量;v为水的流速;K为常数。m又与球体断面面积(πr2)成正比;而被该力所移动的颗粒质量,随球体的体积而变化。
图2-3 推移载荷、悬浮载荷与跳跃搬运的颗粒路径图解
图2-4 碎屑颗粒粒度对底部滚动所需速度的影响
跳跃搬运 碎屑颗粒顺流一边跳跃一边向前(时沉时浮),称为跳跃搬运。引起颗粒跳跃的条件是:①底部不平,使颗粒碰撞底部障碍物或其他颗粒而产生向上的弹跳力;②主要由流速引起的顺流推力;③水流引起的上举力(或扬举力),此种力一种是起源于向上涡流,另一种是起源于颗粒附近流速变化引起的压力差(图2-5)。如图2-5所示,作用于颗粒的上举力,除了紊流的上升涡力以外,还可用伯努利方程来解释。颗粒上的流态可用流线表示。流线密集的地方,流速较高(因截面积较小);反之,流速较低。按伯努利方程:
沉积学原理(第二版)
式中:p为压力;ρ为水的密度;v为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C为常数。流速大处压力低,反之压力高,形成垂向上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有充分的能力把颗粒提举起来,所以也是一种上举力。但是,一旦颗粒上举,周围的流线几乎对称,上举力也就近于消失。颗粒在跳跃搬运过程中,其跳动高度在空气中为在水中的800倍左右。
图2-5 流体流动过程中作用于颗粒(停留在类似颗粒底床上)之上的力(A)。颗粒之上流体运动形式,阐述由伯努利效应产生扬举力(B):流线以及作用在颗粒表面压力的相对大小(a);速度矢量的方向和相对大小,流线密集处流速大(b)
2.悬浮载荷搬运
当河流的流动强度增大时,靠近河床处紊流程度增大。与跳跃颗粒的轨迹相比,此时此处颗粒的轨迹更长、更不规则、距离河床更高。颗粒被水流带起,在长期内很难下沉的状态称为悬浮状态。碎屑颗粒能否在静水中呈悬浮状取决于两种力的比率:一种是向下的力,即gm(g是重力加速度;m是颗粒的质量);一种是反向的向上摩擦阻力(f),这是由水的黏滞性产生的。如果颗粒较粗,其向下的力(gm)大于向上的力(f),不能悬浮;细颗粒不能很快克服向上的阻力,所以经常悬浮在水体中。如果通过紊流产生的抬举力反复无常并且不能持续保持这种平衡(中-细砂中常见),那么颗粒就会不时沉降到河床上。这种搬运状态称为间歇悬浮(图2-3)。间歇悬浮不同于跳跃,因为悬浮颗粒倾向于在河床之上被搬运的更高并且大部分时间都离开河床。更小的颗粒下降速度十分小,因此它们近于持续悬浮并且搬运速度与流体的速度相同。
悬浮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水流平均流速的8%时就会发生沉积,而颗粒的沉降速度一般与颗粒的粒度、相对密度、形状以及水介质的性质有关。鲁比(Rubeg,1931)在清水中做了严格实验,测定出石英砂的沉降速度(mm/s)为:极细的砂沉淀到30.5m大约需要2h,而细黏土大约需要1年。在自然界,悬浮颗粒在不同水动力强度的水中都可见到。影响碎屑颗粒呈悬浮状态的因素不仅是颗粒大小,还有流体的运动学特点,即与水的流动状态属层流或紊流有关。例如,在河流中流速经常变化,河流的不同地段和同一地段的不同深度都有层流和紊流出现。在层流中,沉积颗粒的沉降就像在静水中一样;而在紊流中,它们被反复升举,阻碍沉降。如图2-6所示,上升漩涡在整体上与下降漩涡均衡,如果沉积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流水中,结果将是互相抵消,颗粒不出现悬浮。实际上往往总有更大量的沉积颗粒集中在底部,因此上升水流比下降水流在每单位体积中可携带更多的沉积物。如此不断地重复,使更多的颗粒悬浮于流体之中。由于漩涡上举力的大小大体上依流速增高而变大,悬浮颗粒粒度也随之增大。这些颗粒的沉降,除了需克服向上的摩擦阻力,还应克服向上的漩涡力,因此,只有在颗粒较大(随gm增大)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图2-6 使沉积物呈悬浮状态的涡流作用
沃克(1975)根据水介质的流动强度与所能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之间的关系作出图解(图2-7)。如果某一水流携带具有各种粒级的沉积物,其中对砂来说,要使其呈悬浮状态必须满足以下关系:
沉积学原理(第二版)
式中:v垂为垂向上漩涡流速度;v颗为颗粒沉速。
如图2-7 所示,当水流强度为 P时,它所能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约为8 cm,所能悬浮的颗粒最大粒径约为2.2 mm。
图2-7 流动强度的变化与流水所能悬浮和滚动的最大颗粒直径间的关系曲线
图2-8 影响沉积物堆积体的各种剪切力的出现形式
此外,沉积颗粒的悬浮还与其形状有关。一般球体比其他形状更不易悬浮,而片状颗粒因其摩擦阻力较大,更易悬浮。当其堆积体所受的剪切力大于其内部的抗剪阻力时,则沉积物中的颗粒就开始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剪切力是一种搬运动力,其来源之一是水流中的推力。水流推力总是平行于流动方向,除受水体流动状态变化影响以外,还与流体流速以及动力黏度和黏度成正比。而流动状态也与流速有关,所以流速大体上可以代表推力。剪切力的另一来源则是沉积物堆积体的重力顺坡向下作用的分力(图2-8)。如图2-8所示,作用在沉积物颗粒层上的剪切作用是多种多样的。颗粒层表面可以是倾斜的(图2-8a~c),也可以是水平的(图2-8d)。在一个斜面上,外加的剪切力方向可以是顺坡向下的(图2-8b),也可以是(局部)逆坡向上的(图2-8c)。顺坡向下的剪切力可以是由重力沿顺坡向下的切向分力所施加的,其唯一的下坡力是gt(图2-8a);也可以是在重力的切向分力驱使下顺坡流动的运动流体所施加的,其下坡力除有gt外,还有外加的下坡的剪切力(图2-8b);也可以是沿局部斜坡向上流动的运动流体所施加的,其下坡力是gt,还有外加的上坡剪切力(图2-8c),或是平行于坡向的和沿水平面流动的运动流体所施加的,外加的剪切力作用在水平面上的颗粒层上(图2-8d)。
3.冲刷载荷
大多数经历持续悬浮搬运的沉积物载荷由沉降速度非常低的细粒、泥级颗粒组成。在河流中,这种沉积物来源于上游物源地区或河岸的侵蚀而不是河床,因此被称为冲刷载荷(wash load)。河流即使流速很低也具有搬运大量冲刷载荷的能力。由于冲刷载荷以与水相同的速率呈持续悬浮方式移动,因此可以经由河流快速搬运。
Ⅲ 古代把运河石头怎么运上山的
古人运输巨型石块的方法推测
1
吴哥窟、金字塔、巨石阵、复活节岛雕像都是古代人在没有铲车、起重机、卡车等现代高科技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建造的,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巨大的石块从采石场运至施工地点,完成了这些堪比愚公移山的工程?在一些情况下,古代人只需要绳索和一些人力就能完成建造。另外一些建筑工程则需要利用季节、人力、牲畜等将数吨甚至数十吨重的巨石运输到施工地点。专家们总结称,古人使用的各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巧妙地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让大自然为他们工作。
吴哥窟
在雨季用运河运输石块
吴哥窟是位于今柬埔寨境内的吴哥古城最著名的建筑,它是古城内诸多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其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法国亚洲研究所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鲍狄埃表示。
跟古代印度、中国的贸易关系令古高棉王朝受到了其文化的影响,吴哥古城中众多寺庙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教影响,鲍狄埃表示:“这些寺庙不是宫殿,它们不是给人们居住的,它们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古高棉人的神灵居住在神山的顶部,因此吴哥古城中的庙宇用大型石块建造,以象征神灵居住的神山。
吴哥古城位于冲积平原上,因此当古高棉王朝在9世纪刚开始建造庙宇时,使用的是从平原上挖出的黏土烧制的砖块。但从10世纪起,人们开始用石块作为建筑材料。出产这些石块的采石场距施工地点约有50公里至70公里远,吴哥古城的寺庙使用的石块90%至95%都重达两三百公斤,鲍狄埃说道,刚开始专家们都认为古代工匠通过道路来运送这些石块。
但大约三四十年前,研究者们发现了连接吴哥古城和采石场的运河,鲍狄埃解释称,古高棉人可能是用木筏装载石块,通过水路将石块运入城中,尤其是在河水涨高的雨季。“在旱季,古高棉人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集、雕凿石块。”鲍狄埃表示。一旦石块被运送至吴哥古城中的施工地点,工人们就会利用木质滚轴来短距离运送石块。古高棉人很有可能发明了类似脚手架、滑轮之类的工具,用于在建造庙宇时调整石块的位置。
复活节岛雕像
巨人石像“走”到海边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考古学家卡尔·里布表示,在波利尼西亚文明中,建造石像是向祖先表达敬意的方式。13世纪波利尼西亚人来到复活节岛,也带来了这种习俗,从那以后直到1722年至1774年间第一批欧洲人登陆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人一直在雕造巨人石像。
石像由火山岩雕刻而成,每尊石像重量从5吨到80吨不等,采石场跟石像林立的海岸之间的距离约为10公里至12公里,波利尼西亚人如何运输石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著名学者、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曾推测,波利尼西亚人利用铺在地上的圆木轨道来帮助运输石像,这一假设曾被广泛接受。但在2011年,里布教授和同事亨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称巨人石像是“走”到海边的。
里布和亨特表示,未全部完工的复活节岛雕像腹部前倾,底部呈“D”字形且凹凸不平,令人们可以用绳索系住石像的头部,从石像旁边有规律地拉动绳索,让石像摇摇摆摆地向前“走动”。2011年里布和亨特得到了国家地理探险委员会的赞助金,用一尊3米高、5吨重的石像和一支18人的研究小组证实了推测,让石像在40分钟内“行走”了约100米。
里布的研究团队据此推断,复活节岛上的原住民用类似的方法,花上好几周时间把石像从采石场搬移至海边。一旦将石像搬移至特定地点后,工匠们会重塑它的底部,让它能竖立在地面上。
里布的同事亨特表示,拉动绳索让石像“走动”的过程十分容易,这令他非常吃惊。“人们拉动绳索后,石像就开始自己走路了,”亨特说道,“这真是有点奇怪,这个好几吨重的大家伙居然自己走了起来,而且并没有花我们多少力气。”
巨石阵
水路和陆路运输结合
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这一史前遗迹有太多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古代英国人如何搬运用于建造石阵的巨大石块。巨石阵使用了两种主要石材:石阵内圈所用的蓝砂石和外圈所用的萨尔森石。
“萨尔森石是从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地方运过来的,”英国伯恩茅斯大学考古学家蒂莫西·达维尔表示,萨尔森石有可能是被装载在木橇上,木橇可以通过路面铺设的辊子滑行前进。一些比较大的萨尔森石可能重达40吨,需要大约150人拖动才能前行。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家迈克尔·帕克·派尔森认为,用木橇和辊子运输的方法存在问题。“巨石阵使用的萨尔森石大多数至少有20吨重,”派尔森表示,这个重量很有可能将辊子压坏。
派尔森更倾向于另外一种假设:将石块放在木橇上,让木橇沿着用水润滑过的圆木滑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曾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但派尔森认为巨石阵跟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没有任何联系。
伯恩茅斯大学的达维尔注意到,巨石阵内圈使用的蓝砂石来源于约250公里以外的威尔士,要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运送至巨石阵所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运输这些蓝砂石有很多种路线可以选择,但无论如何都会牵涉到跨越主要河流或使用海岸线附近的海路,”达维尔解释道。曾有人做过实验证实,就算是巨石阵中最大的蓝砂石(重约4吨),也能用木筏通过水路运输。
金字塔
尽可能利用尼罗河
古埃及人是如何将巨大的石灰岩和砂岩从采石场运送至施工地点,用于建造金字塔的?瑞士考古学家玻尔·斯托瑞米尔表示:“古埃及人会尽可能地利用尼罗河,古埃及的很多采石场都位于尼罗河沿岸。”但如果采石场距离施工地点有几十乃至几百公里远的话,古埃及人可能会综合利用人力、木橇和辊子、水路来运输建筑材料。
位于埃及西北部法尤姆沙漠中的采石场能出产重达10吨的巨石,这些采石场距开罗约有五六十公里远。斯托瑞米尔解释称,大约四五千年前,工人们在法尤姆沙漠中的采石场里凿出巨石后,会将巨石推落至铺设好的道路上。这些道路一直往南,通向12公里外一个跟尼罗河相连的湖泊。然后,工人们通过尼罗河来运送巨石至建筑地点。
“工人们如何在路面上运输石块依然是个难题,”斯托瑞米尔称,“在路面上铺设圆木,让石块在圆木上滚动前进,这种方法在短距离上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是长距离运输的话完全不实用。我认为古埃及人可能制造了类似木质轨道的系统,能让工人们拖着装有巨石的木橇在轨道上前行,完全依靠大量的人工、绳索乃至牲畜拖动。”轨道能让人们将巨石拖到湖边,最终再通过尼罗河运送至金字塔的建造地点。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道路有些用黏土铺就,在这种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
(据《现代快报》报道)
请采纳~
Ⅳ 建造埃及金字塔的石头是如何搬运上去的
我国古人造塔有一种方法.就是每建一层,四周就先用土填上.越往上造小土山也越高.巨大的石块都顺坡往上拖.等塔造好后再把土全挖掉.顶天立地的塔就耸立在地面上.古代那来象今天的起重机,考古专家也是如此推测埃及金字塔也是这样建造的,还做了模拟试验件了小金字塔,全人工建的.央视就曾播过.
Ⅳ 有没有路沿石安装时使用的吊装机械百度知道
可以接受,安全弟一
Ⅵ 埃及古建筑中的巨石是怎样搬运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说。
一、从建筑形式布局方面等美学角度来说: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轴线的空间艺术
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这种布局是和传统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
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 ,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在儒家、道家思想中都有体现,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而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文献记载及现存的各种林园建筑都可以证明。
二、就建筑理念及建筑材料方面说
1、善用砖木结构,较少使用大型石制,因此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多是木或砖木结构,很少见到西方那种来自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型石材建筑架构。
2、受材料架构的影响,使中国古代建筑多数是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通过回廊等组合连接,很少出现大穹顶的架空结构。
3、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而且通过这些比例来反映人文愿望,如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皇权神权的等级等。
4、也是因为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使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注重内部格局的变化和装饰艺术的变化,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不同内容,都代表着不同的等级需要和建筑物的特殊用途。再一个是屋顶面、围墙等等的艺术形式非常繁复,既有美观也有等级观念的需要。
Ⅶ 埃及古建筑中的巨石是怎样开采,又是怎样搬运的
一般认为是这样建造的:首先采石,工匠们把加工过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专木橇运往现场。由于木橇运行需属一条平坦的道路,这就需要先修路,据估计仅这项工程就花去了将近10年的时间。可是,他们又是如何把一块块巨石一直垒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据传,工匠们先把地面一层砌好,然后堆起一个与第一层一样高的土坡,这样,就可以沿着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以此类推,等到塔建成后,再将土坡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在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进行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异常艰苦的。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显示出建造者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Ⅷ 清朝时怎么往山上搬运物品
山顶上游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庙宇、山路维修改造原料,大都是版挑山工用双肩挑上去的 无论权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只要徒步登山,沿石级而上,一定会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人一根扁担,两端绑满了山顶游人必需的青菜、面粉等生活用品 现在也有 只不过少见了很多
Ⅸ 海洋的搬运作用
海洋的搬运作用同河流一样,可以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动两种类型,机械搬运中,碎屑物按颗粒大小不同又呈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化学搬运中,又分真溶液和胶体溶液两样方式。
(一)机械搬运作用
波浪、潮流和洋流是海洋机械搬运作用的主要动力。在滨海及浅海的近岸海域,通常以波浪为主要搬运动力,搬运物以砂、砾为主。根据碎屑颗粒被搬运的方向,波浪的搬运分为横向搬运和纵向搬运两种类型。当波浪垂直海岸作用时,碎屑物在进流作用下被推向海滩,在退流作用下移向海中,此谓横向搬运;当波浪斜向冲击海岸时,碎屑物在沿岸流的作用下,做平行海岸的位移,称为纵向搬运。
波浪的往复搬运,使得滨海和浅海近岸的砂砾具有良好的磨圆和分选性。一般较粗、较重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近,较细、较轻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远。
在近海有狭窄海道的地区,潮流的搬运作用明显。潮流在海峡、河口湾等水道狭窄的海域流速快,常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可以搬运砾石甚至岩块。在由细碎屑物组成的海滩区,潮流主要搬运粉砂、粘土。
洋流是深海区的主要搬运动力。洋流的规模大,流程远,但因其流速小,搬运能力不大,仅能以悬移方式搬运极细的粘土物质及微小生物的遗体。
(二)化学搬运作用
由河流和坡流带到海里的胶体溶液,由于胶体质点常带电荷,如Al2O3、Fe2O3的胶体带正电,SiO2、MnO2的胶体带负电,与富含电解质的海水混合时可导致凝胶作用而发生沉淀。所以,这类胶体溶液不可能在海里长距离搬运,一般都在浅海的近岸带沉淀下来。
由河流带来的溶解物质及海蚀作用产生的溶解物质,它们在动荡不停的海水中逐渐扩散,补充到海水的组成中,一部分在滨海带随波浪与潮流而进退,一部分随洋流而被搬运。
Ⅹ 古埃及是用什么方式搬运石头的以及利用的原理
是用堆沙法和斜坡法相结合,据说是在金字塔内还有一个小金字塔因为单纯只用斜坡法的话在一定高度时斜坡会非常陡人力很难将石块推上去,单纯的堆沙法的话法老王没那么多人力和时间